石化国企深化改革探路(1)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资国企改革有许多创新的改革举措,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等。这些对于大型央企特别是自然垄断型行业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石化行业及其三大石油公司的改革路径成为首当其冲的关注焦点,表现在最近人们对中石油改革的热议。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分别采访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石油企业等,希望通过采访、分析报道对石化国企深化改革的探路思考有所裨益。
本报记者 王静宇
从之前外界广泛关注的腐败“窝案”,到现在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改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这个国企阵营里的“航空母舰”,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在中石油腐败案曝光之后,市场对国企改革投入了更多的目光。政企不分、垄断得利、与民争利等似乎成了部分央企的标签。石油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物资,又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在世界各国,石油上游业务都处于有限竞争状态。石油行业如何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此外还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等。
市场预期,一系列改革政策对推动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网分开、管运分离”或是大方向
油气业务是中石油的主营业务板块。外界对“油气改革”议论颇多,对于油气价格的讨论也一直存在。
我国的天然气定价实行分段管理,各环节独立核算并实现单独计划收费,整个产业链形成出厂价、管输价和配气价等多个价格环节。出厂价和管输价由发改委决定,城市配送服务费由地方政府制定。只要出现“气荒”,天然气价格上涨,市场往往将其归咎于政府的定价机制,其实这并不全面,深层次问题在于整个产业结构和行业管理体制。
据了解,目前中国油气管网长度为10万多公里,其中70%由中石油管道公司控制。据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管道业务总投资将超过4600亿元,境内外新建管道6.5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8000公里,成品油管道1.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4.1万公里。
此前,媒体曾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 “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改革方案的总报告”提出,应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目前国内陆上油气长距离输送管道的70%由中石油管道公司控制,剩下的则由中石化、中海油和部分地方企业把持。
本报记者获悉,近期关于石油天然气管网分拆的传闻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不过中石油、中石化均未表态。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目前中石油内部人士认为油气管网分拆时机尚未成熟。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高晓诗认为,从上游油气勘探到中游油气运输等环节均被垄断,中石油长期以来既是油气生产者又是管道经营者,对上中游业务的垄断,让中石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压倒性优势的议价能力,下游终端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从其管道运输过来的油气,没有第三方油气资源可以选择。供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让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可以随意转移生产成本。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中石油目前是一体化垄断,如果把中间环节拆断的话,它就不再是垄断,所以不仅仅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甚至对整个石油行业,对整个市场的消费、供应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他认为,管道独立是市场改革的方向,但是短期内不太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将中石油、中石化从成品油零售的终端市场 “赶出去”,全部交给民营资本来竞争。这样的改革既能让民资进入能源行业,又不会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与国外企业的竞争等问题。
“未来更大的可能是国企规范化治理水平的提升。从以前比较粗放、不规范转变为更加规范的管理,政府如何对垄断型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把手的权力如何制衡等问题,会进一步通过制度改革加以解决。 ”上述专家说。
民企参与核心业务竞争难度较大
民营企业是否能参与到中石油等石化国企的改革中,进入相关业务甚至核心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关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基本思路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目前最迫切的两项工作:一是取消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限制,鼓励各类国有、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二是将石油天然气骨干网公司独立出来,并建立骨干网与上游供应企业、下游城市网的公平接入机制,防止少数企业利用上下游一体化垄断市场。 ”
此前,曾有国资研究专家认为,中石油拆分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就打破垄断而言,拆分没有意义。打破垄断应该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企业都能自由地进入,增强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
对于目前的石油产业链,上述国资研究专家认为,其实民营资本已普遍进入石油产业链,甚至在钻探打井环节,民营企业都给中石油带来了危机感。但不得不承认,由于资金和能力有限,在勘探、炼油和零售等环节,民企难与国企竞争。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专家呼吁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的门槛。比如行业上游的勘探和开采环节对民资要求过高;对供油运输环节、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资质、民企进口量要逐渐放开;在信贷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对民企进入石油行业最有意义的是能够放开对原油进口的限制,打破中石油、中石化对原油支配权的垄断。
“国内有20多家企业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其中民企占了一半。但是实际上,所有进口的原油都必须交给中石油、中石化来炼化和销售。 ”上述人士表示。
他告诉本报记者,民企进口原油必须持有中石油、中石化出具的“排产”证明才能通过海关,而且销售也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统一安排。 “民企在原油业务上受控于两大集团,并没有自主权。 ”
专家指出,虽然石油行业加大了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但民企想要进入石油行业的核心业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石油的主业包括石油勘探开发、炼油等,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民企很难介入,而且中石油也不会将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轻易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