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华
[ “我们不搞一刀切,各地执行的时间上会有个先后,但是先执行的与后执行的省份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 ]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放开“单独两孩”的政策信号后,社会各界的焦点开始逐渐移向政策的落实上。
一位卫计委官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央的政策下来之后,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落地,因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要修改法规,各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实施政策。我们不搞一刀切,各地执行的时间上会有个先后,但是先执行的与后执行的省份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由此看来,“单独两孩”将在各省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放开。
与此同时,“单独两孩”政策对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是一个焦点话题。一些专家对本报表示,新政策对于中国劳动力规模下降问题的缓解作用较为有限,未来尚需采取更进一步的动作。
各地间隔时间不宜太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政策方向,无疑引起许多人口学者甚至关心人口问题的普通人的关注。
但在政策的具体描述中,仍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而且点明“两个孩子”,而不是当前所说的“二胎”概念。“如果第一胎生的双胞胎,就没有第二胎的机会了。”一位专家表示。
前述卫计委官员则称,政策下来后尚需落地时间,各地执行的时间上会有间隔,但是间隔不能太长。
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近日亦对媒体表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但是,各地启动实施的时间不宜间隔得太长。
有分析认为,各地不统一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将对防止出生人口堆积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地方先试效果有限
“单独两孩”到底能够如何改变中国未来的人口格局,如何改变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如何改变老龄化的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吉林省在2002年就已开始实施农村“单独两孩”的政策。
“这个政策对农村人口的数量没有带来任何变化,整个吉林的人口总量仍然在逐年下降,现在的自然增长率是0.32%。,接近零增长,下一步会出现负增长。”吉林省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当时也以为会出现出生堆积现象,事实上没有出现。
对于“单独两孩”政策,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口子太小,至少对吉林省的人口结构影响不会很明显,因为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人本来就少,另外加上长期的计划生育理念的培养,以及城市抚养孩子成本的增加,不会出现预想的出生人口堆积现象,至少不会严重,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但不至于堆积。”
而当时实施农村“单独两孩”的,不仅仅是吉林省。记者从卫计委获悉,1984年前后,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实施了农村“单独两孩”政策。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前后,吉林、福建在修订地方性法规时,作出了农村“单独两孩”政策的规定。近几年,重庆、吉林等地通过修订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允许符合条件的山区和边境县(市、区)居民普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些政策执行总体平稳。
难改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
“实际上这个政策对改变劳动力减少问题的作用不够明显,只有15年之后才能对劳动力市场有一个补充作用,目前看不到任何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对本报表示,“而对于老龄化的问题,只能用增加的新出生人口来稀释老龄化的比例,对老龄化程度有一定的缓解,但是不能控制老龄人口的数量。”
事实上,中国老年人已经突破了2亿人,但老龄化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可逆转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生的孩子多了,老年人在整个人口当中所占比例提高的速度就会放缓。
“不是说生育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我们老龄化的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这个期望值还是太高了。我们不会从根本上去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也不会扭转老龄化的趋势,只是在老龄化的缓解和推迟上,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多的时间,在程度上能差两三个百分点。”翟振武表示。
相比之下,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短时间内更加难以显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单独两孩”的政策目标人群,有1500万~2000万,生育意愿在60%~65%之间,按照这个测算,估计大概每年要增加100万~200万人。而劳动力人口去年减少了300万。
翟振武表示,这样对劳动力市场的补充作用只有在15年以后才能看出来,未来15年内,劳动力数量逐渐缓慢下降,直到新的人群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劳动力结构才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口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劳动力减少。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人口不再增加,而是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童玉芬日前则对本报表示,“单独两孩”政策能够减缓劳动力规模下降的幅度,但并不能改变劳动力规模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