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 自贸区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特征是关键所在
“政策红利”
自贸区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特征是关键所在
■本报见习记者 乔誌东
日前,有消息称,上海自贸区获批至今,多地传出筹备申请,包括西部地区的重庆,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北,沿海地区的广东、天津、浙江、厦门等地都热情高涨。其中,厦门市已经成立了申报领导小组,基本申报方案已经形成,申报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各个地区不应盲目上马,应当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特征,渐进有序地展开自贸区建设,从而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稳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陈鹄飞表示。
“估计在未来,中国将会出台在上海自贸区运行基础之上通盘考虑的方案,目的是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来推动全国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到,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透露,在设立新的自贸区过程中,成熟一个批复一个,不需要特别详细的时间表,亦不需与上海自贸区试验的程度和进展联系起来。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自贸区获批,不是针对单一城市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目前多个省市要求申请设立自贸区,一些地区思路还是很简单,即搞到一大片地,拿到试验区的审批方案,就开始大兴土木、招商引资,弄出一大片新区来,这还是旧观念。”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表示,其他地方的自贸区建设不能依照原来的老思路,通过投资来拉动GDP。
“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当然这些自贸区是根据各个州本身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条件设立的,各州的自贸区不仅促进了本州的繁荣、增加了就业,也为全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鹄飞说。
白明认为,世界各地的自贸区都有其发展共性,我国其他地方自贸区建设应借鉴有益之处,并更多地结合自身特点,而不是照搬上海模式。如上海是围绕“四个中心”进行基础建设,广东应在如何与港澳对接上下足工夫,天津则应结合过去的滨海新区,扩大同东北亚地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