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再造太原被称拼命三郎 1天徒步8小时抓工程

2013年11月16日 00:11  经济观察报 

  宋馥李

  11月的太原已入冬,天气逐渐寒冷,城池错落叠架在一片暗灰色的苍茫之中。但严寒并没有挡住太原城再造运动的火热步伐:大大小小的塔吊、挖开的深沟、摆在路边的排水管,正将太原带入史无前例的整修之中。

  此时,在太原市南部的晋源区,刚刚召开了城中村改造项目推介会。履新太原市市长7个月的耿彦波出现在会场,亲自推介晋阳湖片区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台下坐着包括华润、恒大、保利等知名房地产企业在内的45家全国性房企代表。

  3年内,这里将再造一个升级版的晋阳新城。而这,不过是耿彦波再造太原的一个缩影。再造太原的“奇迹”不断被创造:东西南北4条以高架为主的城市快速路,在4月到6月间开工,10月底完工,只花了半年左右的工期。

  11月13日,双向8车道的东中环快速路上,路灯、公交站台正抓紧安装,剩余辅路在抢铺沥青。太原正势不可挡地进入一个城市翻新的非常时期。

  太原谋变

  2013年,太原的市民不得不适应这样的境况:常走的路突然被封,上班要绕路,购物要绕路,出行的规律一再打乱。太原市民们都知道,他们的城市来了一个“拼命三郎”一样的市长——耿彦波。

  这位曾因再造大同而名震全国的市长,今年4月来到山西省会太原。甫一上任,他就说要在太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今年要建成46公里的环状快速交通体系,将太原的交通由平面转为立体。其次,还要整村拆除21个城中村,改造60条小街巷。

  诸多工程同时开工,太原很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工地。但是,建设效果也很快显现。几个月的突击式施工下来,外环高速路已经初见雏形。一些重要的连接工程,立交桥所过之处,违建、临建、加建、压线、棚户区等建筑被迅即拆除。

  这种强大的执行力,正是来自耿彦波。

  在南北主干道并州路通车前夕,耿彦波一天之内徒步8小时,边走边查找问题。围在他身边的,是涉及该工程的各部门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遇到问题,现场找到原因,问责,整改。这是耿彦波抓工程的惯常做法。

  “说话声音不高,批评毫不留情面,常让人难以下台。”一位在耿彦波任职大同时的下属赵文(化名)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忆说,这位强势市长,甚至是对同属于班子成员的常委、副市长,也毫不留情。

  耿彦波对官员的指令,不容质疑,也不容迟疑。同时开工在建的52个工程,让太原市住建委空前繁忙。除了周六、日,在国庆和中秋假期,这里一天假都没放,如今很难在办公室找到业务科室的人,大多数奔波于各个工地。

  50多岁的卫长乐如今没有休息日,这是太原市规划局有史以来最繁忙的时期。当然,卫长乐不敢喊累,比他年龄还稍长的市长耿彦波,也同样如此。卫长乐常常早上起来,就赶到重点工程的施工工地,而此时,市长耿彦波已经转了一圈。

  耿彦波对太原并不陌生。2006年到2007年,太原经历了一次总体规划修编,时任太原市常务副市长的耿彦波,就主导了这次修编,并亲身参与修改。卫长乐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方案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修订。

  太原需要改变。当地人说,从阎锡山那会儿算起,太原城的大格局就没变过。山西省委大院仍旧是城市的中心,红墙碧瓦,坐北朝南,俯视着整个太原。太原的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这一数字堪比上海、广州。

  太原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卫长乐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按照太原市的计划,今后三年,太原都要大兴土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太原相比于大同,城建上的欠账更多。同为北方的省会城市,太原相比西安和石家庄,在经济总量和城市面貌上已经全面落后。

  太原正陷入典型的资源诅咒,对煤炭、钢材、电力的强劲需求,不仅带来了黑金,也吸附了几乎全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随着近两年煤炭市场滑坡,太原经济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太原的工业增加值不到17%,其中太原富士康就贡献了90%左右。

  太原经济亟需转型,但又转型艰难。近两年,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的强势推动下,包括太原在内,山西省开展了万亿大招商,希望在制造业、物流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有所建树,改变以“煤、焦、冶、电”为主、偏重偏黑的产业结构。

  但太原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乔树东说,要想让太原发展,必须拉大太原的城市框架,把城市外围的路网构筑起来,把扎堆在盆地里的太原城拉出来,在外围密织路网,把公共设施、产业一股脑儿迁出来,让旧城爆棚的人口往外疏解,为转型赢得空间。

  土地药方

  转型之首要任务是招商,而招商难处却在土地。太原市一位负责招商的官员就曾告诉记者,他并不担心招不来商,而是担心招来的项目能不能落地,因为城区之内没法提供土地,而城外到处是荒地,没有基础设施。

  为了跑土地的事儿,张省会忙活了一年多。去年,由他牵头的香港金融数字城项目,被列为了山西重点项目,最初计划落地太原南部晋阳湖周围。但2013年,随着太原市对城市规划的重新修编,这块眼看就要落下的土地突生变数。

  像张省会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土地,作为太原向外扩展的核心资源,在耿彦波上任时就收紧了闸门。这一年,太原向南扩展的战略日渐清晰,南部土地立刻紧缺起来,太原市国土局对土地的掌控和审批立即收紧。

  太原可利用的地原本就不多,20%左右是平地,大部分是山川和丘陵。为此,耿彦波开出的药方是:把环路修通后,主干道向周边区县辐射延伸,拓展外围空间,释放土地潜力。获取土地,不外两条路径:开发新的,改造旧的。

  令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处长路薇印象深刻的是,今年,耿彦波到任太原,迅速展开了对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力度。围绕着城中村的土地的确权问题,太原市政府三次发文,要求简化手续,提高速度。

  按照以往的工作流程,对于农村的土地,需要由区、市、省、国土资源部逐级上报国务院,将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将农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上报审批,快的话也需要3到6个月。

  完成后,再出台补偿方案,将土地征收,由宅基地或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重新确权。几上几下的政策审批,耿彦波画出了一条直线。城中村里的宅基地、医院、学校、道路,本质上都是建设用地,可以快速确权,立即开发。

  10月15日,太原市万柏林区前北屯西街128号,王玉和妻子何变文,如今还坚守在自己的房子里,周边已经拆除完毕,房子已经断水断电。来自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上门做工作,但补偿安置方案仍在艰难的谈判中。

  改造从2011年就已经启动。王玉的房子有五层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房子被隔成了30多个单间向外出租,每年的租金收入有十多万。这在前北屯村较为普遍,靠近路边的房子,更是被改建成了商业铺面,每年的租金收入可以达到五六十万。

  这样的城中村,在太原城区内,有170多个。按照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安置补偿方案,像王玉这样的房子,只能算一层和二层的建筑面积来拆一补一,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楼层,只能以建筑安装成本补偿一定比例的货币。何变文不同意这样的补偿方式。

  但2013年,整个太原的城中村改造力度,无疑是史无前例的。据《山西晚报》近期的报道,截至目前,今年太原已经累计拆迁458.19万平方米,而2003年至2012年的累计拆除面积是466万平方米,今年拆除的城中村建筑面积,已接近前十年的总和。

  要腾挪的,不仅是城中村。一批中心城区的工业老字号——化肥厂、平板玻璃厂等,也即将向外搬迁。这些企业大多在中国“一五”时期建成,体量巨大,代表着太原的工业史。由此增加的城市用地,将为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做铺垫。

  卫长乐说,未来的晋阳湖区、汾东新区等城市新区,将成为太原新的发展区,通过土地出让,吸引高科技产业、金融、商务等业态入驻。争取5至10年内,将南部新城打造为能与中心城区相抗衡的“反磁力中心”,实现再造一个100万人口大城市的蓝图。

  梦回龙城

  太原向南,不只是开拓,也为寻根。从晋阳古城起算,太原有2500年建城史,曾被称为“龙城”。建城之后,太原曾为唐尧故地、赵国初都、秦汉旧郡、北朝霸府、阎锡山都督府、山西省政府办公地等。作为历代王朝地方执政衙门,千年一脉相承。

  只是,重工业城市的定位,遮蔽了这笔丰厚的遗产。直到2008年,太原才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晋阳古城、太原府城和太原古县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保护开发困境。

  2011年,太原市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太原市规划局正在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太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其中,发掘一个历史的太原、文化的太原,作为中心思想,被突出强调,市长耿彦波为此常常要在规划局开会到深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耿彦波说,要大力推进以崇善寺、纯阳宫、文庙、国民师范、文瀛湖为中心的历史街区保护,延续太原的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建设以双塔寺为中心的大景区;推进晋祠大景区综合整治;启动明太原城保护复兴;晋阳古城大遗址保护工程。这一系列文物的梳理工程,被耿彦波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梦回龙城。

  “对这些文物资源,将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卫长乐说,太原要把工厂搬出去,包括一些学校,然后通过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把它穿起来,把太原府城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而作为古晋阳文化的源起之地,围绕着太原西南部的晋阳湖,也将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新兴城区。

  这也是耿彦波一贯的城建思路。在大同时,耿彦波曾获得中华文化人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等殊荣。被文化界认同,曾带给耿彦波无比的信心,他多次在电视镜头前,系统阐述自己的造城理念:“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钱从何而来?太原市财政局局长陈向阳表示,太原市政府的负债率、偿债率均处于合理范围,债务总体可控。今年,太原市共筹措资金18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4亿元,省级支持资金20亿元,融资110亿元,到年底,支出将达180亿元。

  可以预见的是,庞大的财政支出,将是未来几年太原的常态。有评论认为,依循大同的路径,新区的拓展,产业的迁移,既为经营城市赢得机遇,其实也提前支取了太原的未来。但不管怎样,太原需要改变,也需要一个变革人物。

  (实习生李浩杰、姜鑫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百姓阅读版
  • 体育亚预赛-武磊头球国足1-0险胜印尼 视频
  • 娱乐刘德华否认太太怀孕四个月 称多谢关心
  • 财经专家:养老双轨制并轨职工或还是吃亏
  • 科技思科等公司因棱镜门在华遭抵制
  • 博客日本皇后为何不同意跟天皇合葬(图)
  • 读书"绝命书"曝光:怕死的江青为何自杀
  • 教育在港留学生生存现状调查 新浪教育盛典
  • 清议:股市长期资金有望破题而出
  • 官建益:注册制是让我们投资不是赌博
  • 肖磊:三中全会后中国投资者应更保守
  • 谢百三:党代会后的股市分歧依然很大
  • 郑风田:安徽新土改试点的四点价值
  • 永新人:独生子女的父母靠谁养老
  • 叶檀:拆分中石油 阻断油荒气荒
  • 齐格:记者是档子什么活
  • 江濡山:国企改革到底难在哪里
  • 张炎夏:上海自贸区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