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张可云的一个感受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各区域齐头并进。对于时下的“行政区划调整”、“造新城”等热点问题,他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三中全会公报中这一条内容中,张可云教授对“生态补偿制度”很是重视。他说,多年来,力行生态保护的是不发达地区,但是享受生态保护成果的却是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发展,要协调好这一关系。
另外,张可云指出,这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也是一个机遇,是利好的消息,因为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无污染工业。
扶贫需要造血功能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困地区。今年年初发布的《(2013)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指出,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和推动下,生活在连片特困区群众生存和温饱问题虽然基本解决,但发展问题仍是制约他们持续减贫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瓶颈。
“到2020年我们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所以这是个挑战。”张可云提醒,扶贫是为了脱贫,应汲取以往“输血式”扶贫的教训,在“输血”的同时实现“造血”功能。他说:“从我们开放时扶贫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有的贫困县一直戴着贫困县的帽子,所以我建议以后要研究脱贫怎么脱,不能老是扶贫。”他的调查发现,有些地区的扶贫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虽然脱贫了,但就是不摘贫困的帽子,就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因为这样还可以等、靠、要,这都是不行的。”
行政区划不会大改
不可否认,行政区划调整对于经济的进一步统筹发展,对于城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也都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比如合肥市就将巢湖地区并入,形成大合肥的概念,也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间甚至有传言称,可以将省份进一步统筹。比如曾有传言称,在当今的苏鲁豫皖交界地方可以成立一个淮海省。对此,张可云说,根据他的判断,这应该是不可能的,“行政区划大的调整要花很大的成本,这是目前做不到的,比如换身份证一个事儿就得花很大的力气。小的调整会有,大的不太可能。”
造新城需产业支持
如今,不少地方都热衷“造新城”,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看着十分兴隆,但“造新城”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张可云说,“造新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方可以造新城,当主城的产业和人口过于聚集时,就得考虑疏散。但是有的地方造新城不是这样,是跟风,是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是领导瞎拍板,难免会成为空城。”
鄂尔多斯这个城市也造了新城,因为人烟稀少曾被媒体称之为“鬼城”。张可云说,鄂尔多斯还是有产业支撑的,而且主要产业是煤炭业,随着煤炭价格的提升,“我觉得明年上半年就可以看到复苏的迹象。”但他同时指出,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城最后有可能会成为空城,“有的新城我不点名了,这样的也不少。”
从最早的“三角洲系列”到“东部沿海开发区系列”,从“中部、北部及东北部区域规划系列”到“西部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系列”,“开发”这个词儿已经遍地开花。到处开发,何处掘金?张可云认为,每一个地区相对全国来说都有一个或是多个独到的职能产业,所以,每一个地区都存在掘金的机会。
本报记者 于建 J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