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栏】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终极根源
【推荐阅读】经济学教授撰文谈国内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
人民币购买力下降探因
物价上涨,货币“超发”导致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国内购买力贬值的同时,汇率则快速攀升
“人民币真的对不起中国人啊。”在央视外语频道的一次采访中,市民这样表达对物价增速的不满。这种不满正折射出过去若干年中的货币和经济增长结构问题。
100元买米与8年前57元购买力相当
在“人民币真的对不起中国人”之前,有一条媒体引述的例子也受到广泛关注:李大妈去市场上买大米,发现一个品种的大米2013年涨到了3.3元一斤,她记得2005年这种大米的价格是1.9元一斤。
按此计算,这种大米8年间平均价格涨幅为9.2%,如果人民币全部用来买大米,货币在贬值。2013年的100元,购买力和2005年的57元相当。
但市场上不仅仅只有大米,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在下跌,比如汽车、数码产品、通讯服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数。
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部分年份出现过CPI增幅超过5%的情况,近两年回落之后,2012年的CPI涨幅为2.6%。
“超发”货币下的通胀
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的关系受到投资者和学者的关注。
2005年我国广义货币存量(M2)尚不到30万亿元,2013年4月这一数字就迈过100万亿元大关。今年9月末,M2余额已达到107.74万亿元,其间增幅在3倍以上。
2010年开始,国内市场上关于货币超发带来通胀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
经济学家钟伟曾指出,如果将时间拉长,货币“超发”并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存在。
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周其仁也认为,货币“超发”的规模不小。
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在演讲和采访中认为,中国的货币发行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或者略高一些,这是中国市场化转轨时期的结果,中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是因储蓄率高一级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原因。
但近期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显示出政府对货币刺激的谨慎态度。
刊登在工人日报上的李克强总理讲话提及:“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人民币“外升内贬”
在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贬值的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则快速攀升,过去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超过34%。
“外升内贬”成为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一道独特“风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下跌,但在中国并非如此。
与买菜的居民相比,一些外向型小企业对这一点的感触更深。
一名曾在深圳加工圣诞树的李某说,他曾以为找到了一个好行业,但货币升值和竞争加剧迅速消灭了这个行业的利润。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过去的外向型经济和扭曲的要素价格,恰是货币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秉承国际收支学说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不平衡和外资流入是推动汇率变化的原因。
贸易不平衡和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央行在吸纳外汇的同时,要向国内企业和居民形成负债,央行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进行对冲,这导致货币规模在增大。
央行能不能把握调剂货币的节奏?周小川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外汇储备不会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但在外界看来,过去的“调剂”过于宽松。新京报记者 吴敏
(原标题:人民币购买力下降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