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开启全局改革新阶段 多领域联动推进

2013年11月11日 01:47  第一财经日报 

  三中全会开启“全局改革”新阶段

  有智囊人士称,本次会议会更注重全局性的部署,具体领域的改革很可能根据全会报告的总框架,在未来逐步实施

  王子约 邵海鹏

  时值改革开放35周年,备受海内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12日召开。此次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确定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肩负着开启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的重任。

  在勾画改革蓝图的全会公报尚未发布之际,中国领导人对改革的多次强调早已点燃了舆论的热情。各界期待本届三中全会能释放更多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动力,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保驾护航。

  全局性改革

  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共的各届主要全会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三中全会往往锁定发展和改革,是出台重要改革和体现新领导施政纲领的会议,因此格外受到关注。

  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伟大改革的序幕。会议提出的“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发展航向。

  此后,十二届三中全会聚焦从农村走向城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严峻的形势下确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影响深远;此后,十四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改革,而十五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农村问题给予充分的研究。

  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35年前相比,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9倍。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奇迹不仅令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穷,更令国际政经版图发生了自冷战结束后最深远的变化。

  但如今,传统红利的消失和世界政经局势的跌宕起伏令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的下滑更引来一系列诸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唱空论调。此外,关于环境、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争议也引发广泛关注。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季,那么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勾画宏伟蓝图。

  在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稳中求进”的一系列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经济在今年已成功实现V形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和社会各界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予了空前的期待。多名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向改革要红利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连月来资本市场对各类单项改革传言表现得极为敏感,但本报记者从多个权威渠道获知,本届三中全会将是一套全局性的综合改革方案,特别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配套性。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日也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一名接近高层的智囊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3日在武汉市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被认为是对本届三中全会的定调。这次讲话内容的六个要点涉及方方面面,凸显本届全会将着眼于“全面深化的改革”。

  上述智囊人士认为,目前市场聚焦的议题偏重于经济和市场改革,这显然较为偏颇。10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此外,墨西哥前总统、21世纪理事会主席欧内斯特·塞迪略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也称,他在与习近平的非正式会面中讨论了中国的改革问题。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全方位的、雄心勃勃的改革。

  多领域联动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又恰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周年。有分析人士此前对本报称,按规律,今年将出台重大改革政策。

  记者梳理目前的主流观点发现,在改革的具体领域上,当前呼声较高的包括行政管理、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资源价格、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上海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囊机构先后向中央建言献策,希望本届三中全会能出台一揽子全方位的改革方案。

  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频繁表达了改革决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用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之声彰显了执政者的信念。一年间,二人足迹遍布全国15个省(市、区),从黑龙江到海南省,从贫困山区到经济特区。一线调研加上频繁的座谈会问计,更坚定了市场对改革的信心。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认为,改革开放30余年,容易改革的领域已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代价更大的改革。与30多年前相比,历史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30多年前的改革主要敌人是意识形态障碍,如今的改革难点主要是“利益”障碍。

  即使是“硬骨头”,中央“拆分”的决心也十分坚定。作为开门头一件事,机构改革以惊人的速度推进。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则是最典型的简政放权试验。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从诞生之日起,上海自贸区就被外界视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风向标”和“试验田”。如今自贸区启航已“满月”,一系列改革措施平稳落地、积极效应初步显现,包括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贸易监管模式创新起步,企业试点“先入区、后报关”;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推进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衔接。

  金融领域改革也正向纵深推进。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此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国债期货交易,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改革渐入深水区。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相匹配等财税制度改革领域,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而多名学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错位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让政府管好自己的“手”,成为未来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另外,今年令普通民众倍感振奋的无疑是中央发起的反腐风暴。10月28日,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被中纪委带走,这是十八大以后中纪委证实查处的第11名省部级官员。

  前述智囊人士称,从目前释放的信号来看,本次会议会更注重全局性的部署,在细节上很难有具体的突破。具体领域的改革很可能根据全会报告的总框架,在未来逐步实施。

  土改成看点

  在十八大报告中,高层明确提出“四化同步”。除信息化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与土地密切相关。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在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在全会召开前夕,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调研时指出,要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为龙头,配套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并带动金融和保险更好地支持服务农业。

  一名官方研究人员对此的解读是,这是为了将来要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根据高层的思路,新型城镇化要完成的是由“地”向“人”的转变。在现实中,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土地改革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歇,试点也一直在推行。

  在三权抵押、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方面,地方先行先试成为惯例。此前,知情人士对本报透露,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内的“三权”将可以进行抵押融资。

  随着国研中心“383”改革方案的公开,同地同权、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令市场颇为期待。该报告虽然仅供决策层参考,相关表述会否在三中全会中呈现尚不得而知。但是多名学者均对记者表示,目前各界所建言的包括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和耕地全面流转等方向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土地确权是整体改革路线图的前提。连续第10年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今年已经开始着手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

  “确权之后怎么办呢?下一步就应该是流通。如抵押融资、公平交易等。”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事实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但占中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总量突破千万家的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

  “打破行业垄断,未来必须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放开市场准入,打开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天花板’。”新华社昨日援引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话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风海燕可能是人类记载最强风暴
  • 体育英超-范佩西绝杀 曼联胜阿森纳 视频
  • 娱乐汪峰八分半告白承认恋情 章子怡感动拭泪
  • 财经央企好工资引争议 隐形福利助长收入差距
  • 科技策划:双11网上抢购全攻略
  • 博客“团购”越南新娘暴露什么现实
  • 读书机长揭秘:毛主席最后一次神秘飞行
  • 教育土豪妈20万替女儿请家教 新浪教育盛典
  • 张庭宾:人民币贬值楼市泡沫必破灭
  • 明清石:李克强点赞马云的背后
  • 管清友:经济稳中趋缓 货币信用双紧
  • JohnRoss:中国生活水平增速世界最快
  • 张化桥:英国的影子银行
  • 陶冬:美就业骤升 欧利率突降
  • 刘远举:孙杨代言汽车广告有无不妥
  • 海若:我为何劝医生儿子去改行
  • 姚树洁:三中全会必谈的经济话题
  • 谢百三:改革后为何贫富差距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