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李考察释放改革最强音:改革规模或将空前

2013年11月09日 00:11  华夏时报 

  习李考察释放改革最强音

  “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作用”

  本报记者 陈岩鹏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李克强两位国家领导人一南一北的调研,再次向外界释放了改革的最强音。

  事实上,关于改革的观点和思路,从他们此前不同场合的发言中已经有所体现。他们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又不唯GDP,不以GDP论英雄;在新一轮改革中,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突破口,简政放权,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外界普遍认为,新一届政府在酝酿规模空前的改革,而这也是本届三中全会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原因。

  有专家将习近平武汉调研时的讲话视为全会报告的基调,他当时提出,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据我预测,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等将是本次三中全会的重头戏。”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11月7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增速的问题始终备受关注。

  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企业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企业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

  习近平强调:“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第二天,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考察时则表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必须是科学发展,是注重质量效益、促进扩大就业、不断改善民生的发展,是可以持续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此的解读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当然离不开GDP的增长,但也不可陷入“唯GDP论英雄”的发展陷阱。

  “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李克强日前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

  “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李克强说。

  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从原来的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9.8%,但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潜在的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要客观对待GDP,实际上GDP能有多快,跟一个地方的资源承载能力、潜在的生产率都有关系,不是想多高就多高,想多快就多快。”张占斌说。

  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就够了。但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来调整结构,消化过剩产能,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留出可持续发展空间。

  杨宜勇认为,过去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的时候大都是“一白遮百丑”,留下了很多隐患。

  其中的一大隐患就是货币超发。李克强表示,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李克强说。

  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除了货币超发,新一届政府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等长期积累下来的顽疾,同时,还不得不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

  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还在两位数,达到10.4%,但到了去年四季度,因为国际国内多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经济增长率只有7.8%,而今年继续下行,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经济增速已触及年初设定的目标。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怎么办?要稳增长、保就业,我们有两种选择。”李克强说。

  一种选择是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第二种选择,就是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保持定力,稳定政策。

  最终,新一届政府选择了后者,但选择后者并不意味着不作为,李克强打起比喻形象地说,“那不行,你要不动,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这是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还必须稳中有为。”

  “稳中有为”的推手是改革。这一切要从2012年12月7日说起,新晋总书记习近平刚一上任便来到广东深圳。他行走深圳、珠海、顺德、广州……这样的路线,几乎和20年前邓小平南巡时的路线并无二致。

  “要深化改革!”习近平的宣言,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

  他当时还表达了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他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并用素朴的表达阐释对于转型的时机的理解:“谁的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甩在后边。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有新开拓。”

  值得一提的是,跟随习近平珠三角调研的有中央政研室主任王沪宁、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之鑫、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鹤,都是改革和经济领域的“大佬”。随后不久,刘鹤被任命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此行习近平对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视可见一斑。

  与习近平不同,李克强当选总理后调研的第一个地方则选择了苏沪,但共同表达了对改革的渴望和决心。

  3月28日下午,李克强来到了上海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考察了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物流经营和进出口贸易情况。

  李克强指出:“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第二天,李克强在上海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沪、苏、浙、皖四省市负责人参加。在这次会上,李克强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改革的成效是,3月以来,中央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221项审批事项。而简政放权的政策,向社会、向市场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就是鼓励大家就业创业。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1%,呈现一种迸发式的增长。

  “所以我们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重要方面也是简政放权,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政府放开该放的、管住该管的。”李克强表示。

  三中全会改革前瞻

  最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习近平去年12月在深圳考察时。

  今年6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时曾表示,为了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除近期改革外,我们也正在研究推动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方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告破嫌犯被抓
  • 体育湖人16记3分绝杀火箭 三巨头59分热火胜
  • 娱乐传张学友移情女助理 住张妈豪宅逼走正宫
  • 财经专家:每年延迟退休数月对个人影响不大
  • 科技Twitter纽交所上市首日涨73%
  • 博客薄瓜瓜最艰难一年是如何度过的(图)
  • 读书皇宫婚前性教育:谁是皇帝第一个女人
  • 教育土豪妈20万替女儿请家教 新浪教育盛典
  • 谢百三:改革后为何贫富差距这么大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向及路径
  • 洪平凡:欧美央行的堂吉柯德精神
  • 马光远:作秀式调控是房地产紊乱之源
  • 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五个独特问题
  • 徐斌:本周末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命运
  • 端宏斌:一篇文章搞懂中国的房价
  • 张捷:美联储QE政策前景及影响分析
  • 刘杉:促改革将替代稳增长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