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陈月石
在中秋、国庆假期因素的拉动下,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跃攀升至“3”时代。以鲜菜、肉类为代表的食品价格走高成为推升CPI上涨的直接推手。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代表通胀形势的CPI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3.1%,高于2.9%的市场预期,并创下自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从更能直接体现价格变动的环比数据看,9月CPI上涨0.8%,同样为7个月来新高。
今年前三季度,CPI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2.5%,虽然距离年初政府设定的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仍有距离,但在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通胀压力是否会随之抬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综合市场分析人士的观点,9月CPI的大幅跳涨背后,更多的是气候突变和季节性因素在“作祟”,并非长期趋势,而今年年内整体物价仍将处在缓慢上行通道,并不具备大幅跳升的基础。
鲜菜同比大涨18.9%
伴随着CPI重返“3”时代,居民感受最为直接的就是鲜菜、肉类等价格近来的大幅提高。而细看数据,食品价格也是9月CPI走高的直接推手,同比、环比分别大幅跳涨6.1%和1.5%。
其中,9月鲜菜、肉禽及其制品、鲜果价格涨幅格外明显,分别同比上涨18.9%、6.6%、12.5%;而从更直接体现价格变动的环比看,鲜蛋、鲜菜、鲜果和猪肉价格涨幅在9月尤其明显,环比分别上涨7.9%、6.7%、5.4%和2.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在解读9月CPI时认为,从食品价格的环比数据看,9月份食品价格环比涨幅略高于2003-2012年同月1.1%的平均环比涨幅,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较多,既有中秋、国庆节日因素,也有季节性影响因素,还与部分地区旱涝灾害有关。
此外,在非食品价格方面,“双节”带动出游热情及旅游法实施的短期影响下,旅游价格环比上涨2.8%,同样拉动9月CPI的大涨。
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在通胀“抬头”的同时,代表企业成本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一如市场预期,保持了早前的恢复走势,显示经济仍处于温和复苏状态。
数据显示,9月PPI同比下降1.3%,虽然已连续19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同比降幅较上月缩窄0.3个百分点,好于市场预期,且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值。从环比看,9月PPI环比上涨0.2%,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正增长。
细看数据,9月除煤炭等少数行业产品的价格环比下降外,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产品出厂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2.1%、2.3%、0.4%和0.4%,成为推动PPI进一步改善的主要动力。
“PPI环比继续上涨,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显示市场需求趋于活跃,宏观经济继续稳中有升。”余秋梅表示。
“四季度涨幅仍温和”
在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CPI在低位运行长达半年后的再度大幅跳升,以及近期部分品种价格上涨明显,引发了各方对通胀压力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增大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9月CPI突破3%的温和通胀线,并不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也不是由于财政政策的刺激,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突变和季节性因素造成的。这也意味着,9月份物价的变动并不代表长期趋势。”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随着未来气候回归“正常”,物价变动也将“温柔”。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目前来看,年内CPI同比呈现小幅缓慢攀升的趋势,预计四季度CPI同比仍有可能继续小幅走高。但考虑到国内需求并未出现大幅回升、货币政策也维持稳健中性、猪肉等食品价格总体涨势平稳以及输入性通胀也没有明显抬头,预计四季度CPI涨幅仍然温和。
此外,鉴于PPI自去年3月以来始终处于同比负增长局面仍未扭转,其对CPI的传导影响也将有限。
“PPI通胀率连续19个月为负值,也表明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再库存的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于未来的经济仍然保持谨慎。从目前的趋势来看,PPI通胀率在年内转正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表明自PPI向CPI的传导效应仍然较小。”澳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