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9月CPI同比上涨3.1%,相比8月2.6%的涨幅略微扩大,是7个月来的最大升幅,CPI重回“3时代”。不过,外电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无需为此担忧。英国《金融时报》称 ,虽然9月CPI涨幅重回“3时代”,但全年通胀看上去不大可能超过3.5%的官方“上限”。
中国股市沪综指周一小幅收升,收报2237.773点,涨9.627点或0.43%,再创一个月收盘新高。路透社称,上周末及周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从基本面上对大盘形成支撑,高铁、农业、汽车等概念板块走势强劲。证券分析师表示,比如受高层出访泰国影响,周一高铁板块表现不错,中国北车公司当天涨停,而本周宏观数据密集发布,将包括GDP、工业产出、社会零售和固定投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9月份CPI升幅高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台风造成的损失以及季节性因素导致食品价格上涨。英国路透社称,受中秋和国庆“双节”等因素推动,中国9月CPI同比涨幅突破3%。但中国经济企稳,意味着总需求对通胀的拉动作用有限,预计整体物价仍将处在缓慢上行通道,并不具备大幅跳升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CPI数据认为,9月新涨价因素增加较多,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较多,既有中秋、国庆节日因素,也有季节性影响因素,还与部分地区旱涝灾害有关。而非食品价格中,服装价格因换季影响环比上涨1.2%;汽油、柴油因价格调整环比分别上涨2.8%和2.9%,旅游价格环比上涨2.8%。
《华尔街日报》称,9月3.1%的通胀率已经超出中国央行制定的3%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报道认为,这让中国政府几乎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余地,因为一旦下调利率,消费者可能会因储蓄缩水而受到进一步冲击。同时,目前也没有迹象显示央行准备收紧货币政策。
美国美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陆挺14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全年GDP增长有望在7.5%之上,即便第四季度CPI增幅接近官方定下的最高3.5%的目标,政府继续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能性将很小;而CPI的缓慢增长也不会使政府收紧政策以严控风险。
14日发布的数据还显示,9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简称PPI)进一步下降,同比下降1.3%,但降幅比上月继续缩小,也低于1.4%的市场预期。这给疲于应付利润下滑的制造商带来了一些宽慰。PPI环比上涨0.2%。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张磊对《环球时报》表示,通胀水平在当前环境下已经不是一个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为调结构转向。此外,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发给《环球时报》记者的研究报告中称,相对良性的通胀动态预示着,稳定增长和经济改革仍是短期内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的问题,预计全年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