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官员称房价难逃一跌:升得越快就跌得越惨

2013年09月05日 02:23  21世纪经济报道 

  亚洲风暴重临? 香港楼市非跌不可

  江家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双印危机”重燃亚洲金融风暴担忧,香港楼市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香港楼市新盘成交急跌逾四成,时隔一年再次出现负资产,老牌地产中介半年巨亏近1亿港元,市场普遍认为美国退市将成为压垮香港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前,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坦言香港楼市风险最大。

  “过去2-3年,香港楼价经历了不健康的暴涨。美国退市已箭在弦上,利率上升将导致资产重新定价,楼价届时将不可避免地下跌。但美国加息属长期过程,特区政府不会立刻撤销买家印花税等调控措施。”

  陈家强强调,亚洲各经济体相比16年前的1997年已脱胎换骨,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赤字风波而引发区域性金融风暴。香港应立足金融优势,广纳欧美和内地资源,借力离岸人民币业务,早日跃升为世界顶级资产管理中心。

  香港楼价已超97高位40%

  近日,广州惊现“日光盘”(楼盘24小时内售罄),当地楼价半年急升二成;伦敦住宅市场也因外地买家需求大增,楼价节节攀升。相比之下,截至6月底,香港楼价半年仅升1%;陈家强指出,楼价升得越快就跌得越惨,因为有必要严控楼市泡沫的膨胀,静待楼市“软着陆”。

  《21世纪》:印度和印尼两国的货币大幅贬值,投资者担心重演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作为曾经的受害者,特区政府如何评估香港面临的风险?

  陈家强:自美国2009年推出首轮量化宽松(QE)以来,亚洲大部分风险资产都在长期低息效应和过剩流动性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不健康的升幅。贸易逆差和银行信贷增速过快,影响某些国家的汇率基本面和企业杠杆。

  但必须注意,相比16年前各经济体一盘散沙的困局,如今的亚洲外债水平很低,“东盟10+3”不断追加《清迈倡议》中的危机应急基金。个别国家的风险很难全部转嫁于整个区域经济,流动性“西撤”不会引发“骨牌效应”。

  《21世纪》:目前香港楼价超过1997年高位近40%,所谓“高处不胜寒”,一旦美国退市并加息,楼价是否难逃一跌?

  陈家强:相比股市,香港楼市的风险很大,因楼价直接受到利率环境的左右。只要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理论上楼价不得不跌;但必须看到,楼价飙升还受到供应短缺和内地购买力助推等多重因素,美国温和的退市举动不太可能触发香港楼价暴跌。

  《21世纪》:去年至今,境外买家印花税、双倍交易税等“辣招”效果显著,在退市预期下,港府何时才会考虑撤招?

  陈家强:与楼价上升不仅因为低息环境类似,政府“双辣招”也不可能逆转楼市的基本面。成交之所以萧条,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对外围悲观不肯入市,卖方观望政策变化惜售。我想说,所有的调控措施旨在增加交易成本,扭转楼价非涨不跌的错误预期,使得泡沫不至于失控。

  即使美国加息,目前来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会是耗时数年的加息周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不会盲目撤招,原因有三。

  首先,“辣招”不能主导楼价升跌,在中长期供应暂无法配套的前提下,管理需求仍十分必要。其二,美国退市缺乏明确的时间表,流动性随时会逆向出入,不明朗因素增加。最后,楼价即使下跌,也可能只是资产重新定价的自然修正,是否撤招须综合评估波幅大小,政府内部没有所谓50%的跌幅上限。

  “别老盯着新加坡”

  危机当前,香港不忘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大资产管理业务。业界经常将新加坡的低税率和进取态度来影射港府的不作为,陈家强对此颇为不屑。

  他说:“不搞政策倾斜恰恰是香港的优势。单论资产管理规模,香港一直领跑亚洲,与其盯着身后的新加坡,不如强化自身优势。”陈预言,内地与香港的基金互认将催生下一次资产管理行业的暴发性增长。

  《21世纪》: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速趋缓,贷款基数也较小,除了传统贸易融资外,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陈家强:人民币存款增加只能反映存量规模,香港更看重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实际流通量。目前,香港每日人民币即使支付结算的平均交易金额已超越5000亿港元,首度超越港元结算,其中逾八成来自海外参加行。

  下一步,结算推广的重点将从海外央行和清算机构,逐渐转移到银行、基金公司、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等人民币产品的实际开发和应用者。流通量累计到某个临界点,就会迎来新一轮资产暴增,两地基金互认可能是重要的契机。对此,政府内部已有初步时间表,待政策完成审批就可公布。一旦落实,内地投资者可自由选择在香港的监管体制下购买海外基金,跨境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大有裨益。

  《21世纪》:香港一直依靠市场自由发展来强化资产管理业,未来会否效仿新加坡出台更多政策扶持?

  陈家强:从管理资产的规模来看,香港多年领先于新加坡(2012年底,香港1.06万亿美元,新加坡7130亿美元),这证明两地的发展模式各有千秋。香港不可能对某个特定行业提供政策倾斜,但会致力扫除阻碍发展的障碍,例如豁免离岸基金利得税并包含私募基金。

  截至今年5月,已有73家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196家注册机构。内地基金管理资产总值4147亿港元,较2011年大幅跃升56.4%。随着内地资本账户循序渐进的开放,香港欢迎更多符合发牌要求的内地金融机构“走出来”。我希望更多海外机构不仅来港销售产品,更能注册扎根于此。

  目前,在非房地产基金所管理的8.25万亿港元的资产中,本地注册机构仅占2.87万亿港元,占比34.8%。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男童被挖眼案嫌犯为其已跳井伯母
  • 体育美网-李娜险胜生涯首进四强将战小威
  • 娱乐网曝新神雕花絮照 杨过小龙女亮瞎眼
  • 财经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三成电力
  • 科技苹果发出邀请函:9月11日开发布会
  • 博客独家实拍张曙光在美国别墅(组图)
  • 读书钩沉:林彪判王光美死刑毛泽东刀下留人
  • 教育大学生落户京城交易内幕:23.5万全搞定
  • 吕随启:光大内幕交易是否构成犯罪
  • 方泉:克强经济学与路径依赖
  • 雷永军:中国奶粉市场重燃价格战
  • 陶冬:9月18日 美联储出手吗
  • 陈浩武:反腐之花必须结出体改之果
  • 谢作诗:科斯提供了透视经济的新视角
  • 周彦武:唐土地自由流转引发安史之乱
  • 永新人:计生部门利益绑架国家政策
  • JohnRoss:中国取代美国成头号制造国
  • 钮文新:新一轮改革再从农村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