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探索大部制统一职能 铁道部或并入交通部

2013年02月27日 16:24  重庆商报 微博

  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

  全会昨日起至28日召开,还将讨论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

  铁道部内部人士透露,新一轮“大部制”改革,铁道部并入交通部一事已基本敲定。

  国务院机构改革

  过去6次改革削减部门73个

  2013年“两会”召开在即,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启动。据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1982年的100个变为2008年的27个,力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第一次 1982年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 1988年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 1993年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 1998年

  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 2003年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第六次 2008年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昨日起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国务院机构改革备受关注

  根据议程,本次会议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此外,会议还将讨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

  由于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相关议题备受关注。自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届二中全会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后,中国以大部门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机构调整,一直是中外媒体的焦点话题。

  “两会”将推进机构调整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国务院新组建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为27个,这次调整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有分析称,十八届二中全会将国务院机构改革议题列入日程,这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也意味着不久后召开的“两会”将推进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调整。

  对于新一轮的机构调整,2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从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分析,此轮机构调整应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其意义并不大。”

  汪玉凯表示,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有分析称,推进政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难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明确改革目标后,重在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由此真正释放出强劲的改革红利。

  铁道部并入交通部 可能成立交通总部

  铁道部内部人士称,铁道部撤并到交通部八九不离十,消息已在内部传开

  铁道部内部人士2月25日透露,铁道部并入交通部一事已基本敲定。微博上具有身份认证的人士更透露铁道部和交通部门合并后改名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总部。

  “大部制改革已经是板上钉钉,铁道部被撤并到交通运输部已是八九不离十的事了。”一位铁道部内部人士当天告诉记者,此消息已在铁道部内部传开,大家都在揣测在这轮改革中自己将何去何从。 

  不过这位人士表示,此事在全国“两会”最终公布方案之前,都还存在变动的可能性。

  全部工作完成或花四五年

  按照往年的机构改革步骤,如果铁道部并入交通部的方案提交今年全国两会,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通过,则随后将进入具体细化操作,涉及到的相关部委将着手“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的“三定”工作,然后根据这一计划指标实行职能部门的撤并、人员的分流调动。全部工作完成将花费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

  “铁路系统机构改革涉及的干部职工数目庞大,因此后续的工作将是繁重艰巨的。”上述铁道部内部人士表示,短期内公众可以直观看到的铁道部撤并也许只是先换个牌子,新的铁路主管部门暂时可能仍留在现在位于北京市复兴路10号院的铁道部大院里。未来随着政企分开等改革推进,原来在铁道部担任行政岗位的一些干部可能转换到经营部门工作。

  铁路改革应包含三项涵义

  “铁道部撤并这一步必须得走。”北交大运输学院教授胡思继表示,当年民航总局并入交通部,是民航系统先进行了破除垄断的改革,再实行机构改革,铁道部按说也应该按这个顺序来,但铁路改革先后错过了1998年、2003年、2008年三个有利的时间窗口,改革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机构改革这一斧子劈下去,可以先使铁道部门弱势化,其人事、经营等最重大的权力被肢解或接管,后续的政企分开等深层改革才能势如破竹。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荣朝和认为,铁路改革应包含三项涵义:一是机构改革,即铁道部并入交通部;二是政企分开,即把铁路的运营、建设职能剥离,运营部门从铁道部中划分出来成立铁路运输总公司,再根据“网运分离”或者“区域分割”的理念切割成不同的板块和部门,使铁路主管部门只具有公共服务和行业指导的职能。三是解决铁路债务问题。

  大多铁路局人士倾向合并

  虽未有官方定论,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论经营情况好坏,大多数铁路局人士倾向于合并方案。一名地方局官员对记者表示,地方局渴望在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但又对未知的改革方案感到担忧。他们认为铁路局受制于铁道部现有体制,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希望合并能带来新的气息。但广大一线工作人员对合并一事却表现出犹豫和担忧。他们既害怕合并后收入倍增计划和保障房计划“泡汤”,又希望合并后能在工作强度和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

  新闻观察

  大部制改革

  释放新一轮市场化信号

  观察人士认为,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大部制改革意在释放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信号,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作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减少机构数量,减轻部门协调成本,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行政对市场干预过多困扰着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相对应的是政府管理机构林立。政府行政机构庞大,带来的后果就是部门职能交叉、决策效率低下及行政运行成本高昂,这与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严重相左。

  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即强调政府职能在于承担公共服务,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管理微观经济建设。无疑,大部制改革将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信号。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凡是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都不应干预。

  一般来说,政企分离是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而大部制改革又提前于政企分离,无论电信改革还是电力改革,都伴随着大部制改革和政企分离,比如早在1998年电力部被撤销和信息产业部的成立都是后来市场化的明确信号。

  相关链接

  两会民生+3·15+大部制

  食品检测类股受益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度大幅增加,这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链条快速发展的契机,食品安全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人民网[微博]和人民日报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96%的网民对现在的食品安全不放心。

  而伴随着“两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也即将到来,央视“3·15”晚会对食品业违规违法的曝光,很可能成为引爆食品安全行情的标志性事件。

  另据报道,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食药监局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可能整合,成立专门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使得人们意识到需要对食品安全进行信息化管理,即整个食物链进行有效的监管,食物产品在包装、运输、分送、接受、储存等各环节中均具有影响质量及安全性的可能性发生,对此最好的方法即是对整个食品产业链过程中影响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对整个供应链全过程进行控制。

  在资本市场,已有不少公司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研发和生产,天瑞仪器华测检测新大陆远望谷或将受益,可当适度关注此类概念股的炒作。

    本组稿件综合中新社、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券报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媒体称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向广东
  • 体育亚冠-穆里奇传射恒大3-0浦和 舜天1-5
  • 娱乐伊朗抨击奥斯卡最佳影片如中情局广告
  • 财经大学生申请公开发改委调油价依据
  • 科技淘宝店过户将开禁:离婚过户先试水
  • 博客董路:李双江儿子真实年龄不是谜(图)
  • 读书历史上著名的十次航母交锋(组图)
  • 教育小学匿名调查:680个孩子收406万压岁钱
  • 育儿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 李光斗:大陆电影离奥斯卡奖还有多远
  • 杨易君:中国油价机制有多黑
  • 安邦智库:中国能够承受等待改革的成本吗
  • 姜广策:如何把基金从一亿做到三十亿
  • 叶檀:养老金改革需要反特权与反民粹
  • 张明:周小川的十年总结
  • 章玉贵:楼市调控已成空前博弈
  • 于刚: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
  • 清议:国地税合并后患无穷
  • 陈思进:末日博士鲁比尼会再次猜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