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新规严控以人查房 官员房产信息装进了保险

2013年02月19日 10:31  钱江晚报 

  2012年下半年以来,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这些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这样的规范在此前并不多见。

  漳州、盐城等地:严禁“以人查房”

  2月16日,福建漳州市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处理好物权公示和隐私保护的关系”,漳州近日出台了《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据此办法,除申请 查询本人房屋信息和国家公检法等机关的协助查询外,严禁以姓名(名称)为条件进行查询,只能以明确的房屋座落或房屋所有权证编号进行查询,查询工作人员对 房屋权属信息的内容保密。漳州市并将强化落实相关问责机制。

  江苏盐城市日前亦出台《盐城市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管理办法(试行)》,对房屋信息实行有条件查询和限制查询。除本人、公检法、住房保障部门、律师等通过一 定程序,其他情形“一律严禁‘以人查房’”。办法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社会各界也颇为关 注”。

  据记者了解,“房叔”“房婶”事件后,北京市建委也在内部明确了纪律,个人一律不准进行类似查询。在2012年底的广州“房婶”事件中,后经广州市纪委调查,信息即是番禺区交易登记中心的一名编外人员受人所托,没有经过任何审批违规查询。

  广州:他人持业主身份证原件也不能查房产

  记者获悉,广州市从1月份起房屋查册愈发严格。以前产权查册只要有房产证编号、房产地址任何一个信息就可以查询,但1月起需要同时提供房产证编号、地址、登记字号等才可以查询。

  以前持有他人的身份证原件就可以查这个人名下房产数量,现在仅限于夫妻之间提供证件方可查询。

  此外,如果显示某人名下的房产数量超过3套,那就需要去政务中心进行书面申请,获批后方可查询详细信息。

  “房叔房婶事件和查册变严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它”,广州市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房叔房婶的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人”。

  我国房屋信息查询管制日趋严格

  不动产登记是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方式。各国一般都允许公开查询登记信息,不过,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在公开范围上则有不同意见。

  从中国房屋登记信息查询制度的演化来看,查询管制趋于严格。2006年住建部出台《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采取了“以房查人”方式。此办法明确,“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单位和个人可以公开查询”。

  不过,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中,登记信息公开范围有所缩小,将登记资料查询、复制限于“权利人、利害关系人”。2008年住建部发布的《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则规定,实行有条件查询和限制查询。

  9成网友反对严控以人查房

  搜狐网的一份网络调查显示,超过90%的网友反对严控“以人查房”,认为严控查询有变相保护不法分子财产之嫌。

  众多网友认为官员的房产不是隐私。普通人的房产是不该查,但作为公仆身份的官员就应该把财产公布于阳光之下,有关部门的反腐工作不妨从核查官员房产入手。

  韩信: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人也强:还奢望搞官员财产公开,做梦!查房的漏洞都上补丁了。

  fengyusheng:很明显,盐城是在吸引各地官员去盐城买房子。

  唐僧:某官员懊恼不已。早知道上个月就不把房产都甩卖掉了。

  yt940814:谁说政府办事拖沓,看看这效率真是没得说啊。

  应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官员房产

  多地严控住房查询,被指保护“房叔”“房姐”。多房官员从此如释重负、安枕无忧,公权力自然难逃“自保”嫌疑。记者认为,保护公民隐私有必要,官员财产公开更是当务之急,应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官员房产。

  正当“房叔”“房婶”“房哥”“房姐”“房祖宗”争相被曝之际,有关部门挺身而出,对“以人查房”或者“以房查人”做出专门约束。还没把公权力装进笼 子,却已把官员房产信息装进了保险箱,苍蝇拍、打虎棒都够不着。网友说了,是不是“房姐”“房婶”揪得过快了,调控一下速度、控制一下节奏?有这门子心 思,还是用在房价调控上吧!

  “房叔”“房姐”们手握大量房产,扭曲了市场需求,直接推高了房价。官员房产多少具有公共属性,公众具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特别是掌握公权力的人成为“房多多”的现象应该得到遏制,信息透明便是方法之一。

  在公众眼中,查房和查手表,都是简单、快捷、精准的反腐方式。急于出台新规,严控住房查询,堵住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更堵住了公众监督官员房产的渠道,让官员的房产躲进制度的死角,难免会有网友认为是挟“保护公民隐私”的挡箭牌,逃避应该受到的监督。

  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值得深究,保护公众隐私绝不能成为保护官员的借口。要消除公众疑虑,应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官员房产。实行官员财产的公示公开制度就是公众的热切期待,不应对此刻意回避。

  据新华社、央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务院要求2020年落实职工带薪休假
  • 体育中超反赌-泰达申花罚6分 剥夺申花冠军
  • 娱乐韩国艺人朴施厚被人举报涉嫌强奸(图)
  • 财经多地收紧公积金政策 楼市调控加码在即
  • 科技 中国超美国成全球最大智能设备市场
  • 博客庄则栋最后的日子(图) 溥仪性生活问题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大忠告
  • 教育单科最低95清华姐妹花学霸炼成记(图)
  • 育儿美国小学作业:发现丈夫不忠怎么办(图)
  • 张五常:各国各地小费规矩有什么不同
  • 李罗力:2013中国改革四大当务之急
  • 洪平凡:竞争性贬值能否带来国家竞争力
  • 徐斌:农地私有化改革无真正阻力
  • 张明:莫斯科G20无新意
  • 朱宁:大众感知的房价为何与统计数据不同
  • 郑风田:一号文件如何助推农村发展活力
  • 朱平:四大技术变革推动牛市
  • 金岩石:劳动力减少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 罗天昊:一号文件不能搞成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