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官方版基尼系数引争议 被指与实际感受不符

2013年02月05日 02:32  新京报 微博

  基尼系数高低之争

  官方口径已消失十多年,十年数据一次补上;争议聚焦于下降趋势与实际感受不符,及民间版数据更高

  2月1日,统计局发表署名为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的文章,阐述了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半个月前,1月1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现场,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在官方口径中已经消失了十多年的基尼系数,一次性补上了十年数据。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2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值多在0.47-0.49之间,在2008年达到顶峰0.491,近几年逐步下行,2012年为0.474。根据联合国[微博]的定义,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完全平等;0.2-0.3表示相对平等,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严重收入差距。因此,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

  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差距仍处于危险的高水平上。

  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争议。为什么2008年以来基尼系数下降与实际感受不符?为什么民间披露的数据更高?

  “大锅饭”到超越警戒线

  单从基尼系数看,中国从吃“大锅饭”到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0.4,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1982年6月,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武汉大学[微博]学报发表了一篇基尼系数的文章。现有可查的数据中,这是国内第一篇全面介绍基尼系数的文章。

  杨小凯在论文中描述了一个正方形上坐标内的两条曲线,一条斜线代表收入绝对平等,一条折线则代表收入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绝对不平等”,而实际的收入曲线介于两者之间。

  基尼系数描述的是实际收入曲线和收入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占比。贫富差距越大,这一部分的面积越大。在杨小凯发表论文的1982年,贫富分化并不是个问题。

  呈现于学者论文的中国基尼系数显示,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317,到了198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降低到0.24,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农村土地政策变动、乡镇企业的红利使得农村在经济增长方面短暂超过城市,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这种红利的相对优势迅速消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2002年之后,有学者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基尼系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在2000年首次超过0.4,2006年首次超过0.45。

  学者何娅在2007年分析说,基尼系数的历史变动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4年是改革起步,重农增收的阶段;1985-1994年是改革推进、城镇加速的阶段;1995年是改革渐进,农业抬头的阶段;2000年到2005年是改革深化,差距拉大的阶段。其间,基尼系数犹如股市K线,出现四拨以小幅回调结束的升浪,基尼系数的绝对值则一浪高过一浪。

  官方数据消失10余年

  与现时的看法相反,在改革开放初期,对贫富差距的看法主要为,平均主义是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1989年时,学者刊登在《消费经济》上一篇论文说,“平均主义仍然是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该学者分析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基尼系数的演变。激励不够、“大锅饭”的阴影在当时仍让人记忆犹新。

  随着基尼系数的上升,从1992年开始,学者们对于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还是不公平开始有争议,对分配不公的质疑一直延续至今。

  但不少人仍然主张警惕平均主义。经济学家厉以宁在1994年说,“收入公平分配”的提法不如“收入合理分配”。

  主流经济学界至少在10年后才开始呼吁重新反思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学家刘国光在2003年发问,在我国基尼系数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重新考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从2002年之后,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消失了10多年。统计局方面回应称,2012年12月前,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指标不一致、农民工归类不明确,无法简单加总得到全体居民收入。这是最近几年没有计算、发布全国基尼系数的主要原因。

  虽然官方不再披露基尼系数,但外界对此的关注并未减少。从涉及基尼系数的学者论文数量看,2003年每年1000余篇论文,到2011年增至3670篇。

  数据相对实际“偏低”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根据城镇住户调查而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偏低。

  自从1月18日基尼系数再次发布后,关于数据准确性与趋势的争议一直没有间断。半个月后,2月1日,统计局发表署名为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的文章,阐述了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文章称,统计局首先按照“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中的可支配收入指标,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可支配收入指标”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随后则是校准城镇高收入户调查收入的偏差,这包括与税务部门发布的年收入12万以上纳税人收入情况对比来校准,以及通过调查样本与城乡住户调查户基本信息进行对比等。此外专门的地区和时序价格差异调整公式也在这一文章中给出。

  所谓“一体化住户调查”,是因为此前国家统计局的调查都是城乡分开统计的,农村有农村的调查队伍和调查数据,城镇有城镇的调查队伍和数据,两者在指标上亦有差异。2012年国家统计局“一体化住户调查”开始实施,实现了数据的一致和可比。2012年12月前,统计局的全国城乡住户收支调查共有14万户调查样本,其中农村7.4万户,城镇6.6万户。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由于难以获得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感觉基尼系数偏低。马建堂所说的“偏低”是数据相对实际情况的比较,从数据本身看,2012年0.474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国际上,0.4被称为警戒线。超过这一值,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超过0.6,就说明收入分配“悬殊”。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上,福利国家的基尼系数则一般小于0.3。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基尼系数在2008年以后略有下降,但仍然持续高于0.4。马建堂也表示,在获取高收入阶层收入情况时存在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大部分人认为实际的基尼系数更高。

  学者李实说,比如基尼系数从0.48到0.5,看上去变动不大,从基尼系数背后代表的意义看,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扩大了30-50倍。

  城乡二元化非全部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扩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如此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回溯数据,基尼系数在1984年达到最低值;此时分产到户的红利还未消失,乡镇企业刚刚起步,农村收入快速增长,但随后,经济增长的天平就开始向城镇倾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王小鲁等学者认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这是无法忽略的事实。这种情况不只来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来自于转移支付方面的不平等。

  李实在2007年研究显示,城镇居民在享用社会保障、公有住房以及其他公务服务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各类补贴远高于农村居民,这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也有部分人认为,因为这种结构,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要“打折扣”。但城乡二元结构显然也无法解释基尼系数上升的全部原因,“打折扣”的说法也难圆其说。何娅在2007年给出的一个简单的反诘是,为什么在城镇人口占比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基尼系数反而不断扩大?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城镇人口占比是0.211,而到2005年则达到了0.43。从另一方面看,在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基尼系数的趋势也是逐渐增大的。

  “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统计局官方文章称,基尼系数衡量了收入差距,却不能衡量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

  国家统计局发布过去十年的基尼系数后,经济学家许小年[微博]说,基尼系数用郑渊洁的话说,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许小年说的统计局数据称,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且从2008年中基尼系数开始下降。

  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引起争议集中在两点,除了基尼系数与此前西南财经大学一研究机构发布的0.61有差距外,另一方面是2008年以后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与实际感受不符。

  马建堂说,这说明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有所回落。

  但学者此前根据农村和城镇收入分组数据得出的估计值,显示基尼系数一直上升。上海财经大学的胡志军去年发布的一篇文章说,1985年-2009年农村、城市和整体基尼系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后,学者岳希明和李实说,从有利于基尼系数缩小的因素来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一个有利因素。他们的测算显示,2003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开始增大,2009年达到3.3倍,随后开始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村社会保障政府投入加大,农民工工资上升的原因,这些因素有数据支撑。

  一些扩大收入差距的因素,则包括房价上涨,垄断收入行业快速上升,如果这些未能纳入统计,国家统计局估计出来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也就不具备说服力。

  前述王萍萍的文章则认为,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总体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化取决于所有居民的收入相对变化,其中某一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的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可能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并且基尼系数反映的是相对收入差距,而非绝对差距。王萍萍在举例计算中假设,高收入者的收入从100万增加到200万,低收入者从1万增加到2万,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是不变的。

  岳希明和李实认为,唯一能解惑的,就是统计局公开原始数据和计算方法。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开了计算方法和依据,但未披露原始数据。

  经济学家茅于轼最近发表观点说,更重要的是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或者高收入的渠道是否畅通,这种“垂直流动性”已经不如改革初期,收入不公平很多是由于特权造成的,普通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

  名词解释

  基尼系数 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1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基尼系数小于0.2时,被认为收入过于平均,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

  □新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原标题:基尼系数高低之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东公安局干部有两身份证 拥170余套房
  • 体育官方对孙杨处理结果:做检查停商业活动
  • 娱乐台湾歌手潘安邦去世 曾唱《外婆澎湖湾》
  • 财经日系车企1月份在华销量同比增长均超20%
  • 科技iOS6全系列设备完美越狱工具发布
  • 博客马未都:一车花炮为何能将大桥炸塌
  • 读书新浪历史访章永乐:1913大选与大决裂
  • 教育大学生写3000字最牛“炫父”帖引泪奔
  • 育儿广东警方解救14被拐婴儿皆为父母所卖
  • 张五常:按件数算工资是如何没落的
  • 赵伟:世界经济2013年或可摆脱危机
  • 朱大鸣:180个公章也会推高房价
  • 章玉贵:吁请尽快告别GDP情结
  • 王巍:我们能否超越金融创新的历史
  • 金岩石:解除一胎化之前该做什么
  • 张明:日本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张庭宾:危机转盘快要转到中国了?
  • 杨再平:做金融不妨借鉴都江堰及灵渠
  • 罗天昊:上海哪点比北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