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效应刺激地方投资 基建投资是重点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2013年武汉市将投资超过13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数据相比2012年的647亿元翻了一番。不止武汉,河南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达14000亿元,哈尔滨600亿元,合肥690.24亿元……种种迹象表明,地方政府新一轮的“投资冲动”又上来了。
近日随着各地地方两会的召开,地方2013年投资计划也密集出炉。《华夏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各地地方政府新一轮的稳增长计划中,投资仍是重中之重。
而日前铁道部最新公布的2013年铁路投资达到6500亿元的消息,更是让地方政府将投资重点转向了基建投资。
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让很多受访专家表示担忧。“比经济下滑更危险的是地方以稳增长的名义,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而目前来看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一位不具姓名的专家对本报记者说,从地方两会传出的消息来看,各地疯狂的投资潜藏隐忧。
这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最近一次讲话中警告说“要警惕投资过热”。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要防止投资冲动引发各地建设“一哄而上”的状态。
地方投资冲动再现
各地正在上演新一轮投资的疯狂大戏。
根据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武汉2013年将在城建上的投资超过1300亿元;哈尔滨日前也公布将今年的增长目标设定在12%,超出去年两个百分点;河南省提出2013年增长目标为10%,同属中部的湖北、安徽也把目标锁定为10%;冀望更大的天津、合肥、南昌等城市,将今年的GDP目标设定在12%左右。
相比中部,西部省份更疯狂。如甘肃省确定的2013年GDP增长预期目标是13.5%,与2012年相同;稍显保守的新疆将2013年的GDP增速预期目标调整为11%,比上一年调低一个百分点。
为实现上述增长目标,各地不得不再次倚重投资,多个城市的预期完成投资总额目标占到GDP总量一半,甚至更多。
与地方政府投资的热闹相比,发改委近期在项目审批上则显得安静许多。本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13年1月25日在发改委“项目审批与核准”栏目中,过去的26天居然没有发布新审批的项目,距今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12月31日发布的郑州新郑机场项目。
这无疑与去年年底前形成了鲜明对比——仅2011年12月前20天,发改委6次公布审批的重大项目多达73个,涉及轨道、风电、电网、输变电等重点基建工程,整个12月公布的重点工程项目共95项,堪称一绝。
尽管如此,各地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按捺不住提前曝光了发改委审核通过但尚未对外公布的项目。新疆近日发布消息称,华能轮台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和神华五彩湾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已获得发改委的路条;本报持续关注的北京新机场项目审批进展,也被消息人士提前公之于众。
基建投资成为重点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投资为“稳增长”立下汗马功劳,其中最突出的仍是基础建设投资。去年下半年发改委集中批准了25条城轨规划,这也成为了保证重点项目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从发改委目前批复的项目来看,城市轨道和铁路建设仍是未来基建投资的重头戏。”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另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到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
“地方的投资冲动源于多方面的压力。”四川省巴中市驻京办李科长透露,今年的招商任务比去年要大得多。
针对各地大规模投资计划,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认为,地方投资冲动会带来潜在通胀压力,但他也承认,“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需依靠高投资的支撑。”
据此,中国投资协会预测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同比增长24%,成为近年来预测中比较高的年份。“2013年是各地地方政府换届之后的第一年,没有一个地方不重视投资建设的。”张汉亚说。自2012年国家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许多地方一呼百应积极响应,制订了宏伟的投资项目计划,开工了许多新的项目。
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各地投资方向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转向城镇化的投资项目。最新动向显示,根据近期出台的地方政府2013年投资规划,投资目标不再有关于房地产投资的表述,而城镇化则成为地方投资的抓手,比如菏泽市城镇化率的目标比上一年提升2.5个百分点。
尽管当前中央已在强调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有部分地方调低了GDP增长预期,但更多的地方依然我行我素,试图依靠大量投资拉动增长。
“地方投资冲动已经抬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2013年投资的换届效应可能出现投资过热风险。
风险预警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行的一项投资政策,令地方政府难以再像以前那样快速地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
据悉,发改委在去年8月份发布了一份名为《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文件,该文件根据重大投资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将项目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按此规定,只有“低风险”的项目,才能获得审批通过。
民意或成审批硬指标。尽管上述政策,针对的只是中央一级的投资项目,但基于此政策被搁置的项目也不少了。比如,去年10月总投资达558亿的中石化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引发当地居民的反对而被叫停。
据媒体调查,这一项目的搁置,部分原因与国家发改委要求的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有关。“在重大项目立项的过程中,引入了社会风险稳定评估机制,这是一个硬性要求。”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曾表示,以后所有需要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在申报时,都必须经过风险评估。
发改委的这一做法,无疑与庞大的地方债有关。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2013年预计到期的债务总额不到3万亿元,已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据报道,自去年6月以来,十多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粗略计算,涉及金额已近20万亿元,远超2008年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广东、天津、山西、重庆、福建、贵州、四川的投资计划均超万亿元。
虽然中央对经济的定调是“稳增长”,但各地无不希望达到的是“高增长”。像黑龙江、广西、贵州、江西、安徽、云南等省份,虽尚未公布今年的增长计划,但此前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标。据测算,未来五年意味着至少要实现约15%的经济增长率。
“以现在的发展水平,难以保障某些省市经济增长翻番的要求。”张平警告说,据发改委统计,目前各地的“十二五”增长目标大部分都超过10%,仅五六个省目标是一位数,这是一个极大考验。
据此可见,完善上述在重大项目投资中引入社会风险评估的政策,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