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国企深化改革会推迟 但压力不减
深化国企改革会不会在2013年有新的动作?市场对此十分关注。从十八大报告来看,这种前景并不乐观。安邦的智库学者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显示,中央在报告中仍然高度强调,国有企业是公有经济的代表形式,强调国企在重大关键领域要保持控制力和影响力,但对于深化国企改革并未强调。这让市场担心,国企被赋予超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会成为国企今后面对改革时的挡箭牌。
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从改革阶段看,国企改革剩下的都是体制性的“硬骨头”。第二,尽管央企的数量在继续缩减,但国企的力量近年在显著强化。国企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不再是独立国企的数量增多,而是通过资本和股权方式来扩展市场领域,在能源与资源领域、关键制造业和非金融服务业以及金融业都有强劲的扩张。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转型中,民营经济的力量普遍弱化,国有经济则显著强化。第三,未来的国企改革要触动的都是核心利益,国企进一步改革的困难在加大。
现在,不仅深化国企改革本身的工作难以推动,其他涉及国企利益改变的改革也难以推动。比如,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打算在任期之内推动的“有难度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据称在国企那里就卡住了。据国内媒体报道,在近日一次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内部研讨会上,多位人士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没有出台的根源归因于垄断国企和一些留有“自留地”的部委的阻挠,并建议国资委排除改革阻力。与会的一位国资委副主任当即喊冤反驳:“你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位国资委副主任解释,垄断国企的人事任免、工资薪酬等方面的管理权并不是掌握在国资委的手里,而是直接由国务院和中组部管辖,另外还有一部分垄断国企如四大国有银行、烟草公司等均归其他部委监管。
在我们看来,国资委官员的辩解透露了一些实际情况:一是国资委对央企的管理权和影响力实际上都非常有限,二是涉及国企实质利益的改革,推动起来十分艰难。客观评价,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群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央企的高管由中组部来任免,央企高管也就成了政治官员。不过,政治家是有任期的——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都有5-10年的任期,但央企作为利益集团是没有任期的,除非有一天环境变化使得他们实在存在不下去了。
国企深化改革能否推动,这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政治决心问题。安邦的智库学者认为,国企改革的难度,根本上还是在利益问题。以央企为代表国有经济体,对于自身的作用往往高估,认为自己的地位取决于不可或缺的体制性的因素,比如:国企是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代表;国企是中国政府的经济资源基础,也是党和政府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但在我们看来,这些看法都不成立,更多是央企的自我定义,不是什么真正的体制性因素。国有企业不能拿所谓的“体制性因素”来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辩护。
安邦的智库学者判断,国企改革在最近几年可能不会有大的动作,国企深化改革的决策氛围起码要经过几年的讨论才有可能。对于期盼国企改革的市场来说,这一判断似乎让人失望,但是,推迟改革并不等于不需要改革,国企垄断和扩张对中国市场的“伤害”会越来越大,来自市场的呼声会越来越强烈,最终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压力。
【作者: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