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改十年之际,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如何推进,已成为继续深化电力改革必须解决的难点之一。12月1日,由华北电力大学现代电力研究院主办,首聚能源博览网、能源基金会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届现代能源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就新时期电力改革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新华能源12月3日消息 (康宁)我国的电力改革已历经十年,站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十年,过去如何评价?未来怎么办?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十年间,我国能源电力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成绩显而易见,电力供应得到了显著提高,电力企业活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一些问题也伴随而生,不可回避,如近年来我国煤电矛盾愈演愈烈,局部“电荒”此起彼伏,新能源发电并网困难,电网垄断日趋强化,工商企业用电负担过重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未来十年,如何破解目前存在的电力矛盾?如何深化中国电力改革进程?需要客观看待过去得失,理性选择未来发展之路。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服务,从这个目的来看电改十年,有成绩也有问题。过去十年,通过改革我国电力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电力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电力企业活力极大地增强。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十年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从3.5亿千瓦增加到10.6亿千瓦,年均增加近8000万千瓦,扭转了电力紧张的局面。
但不可否认,近几年一些新的问题也伴随而生。煤电矛盾不断加强,发电企业频现巨额亏损,工商企业用电负担加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限制,电力普通服务不到位。
电力专家提出,一系列能源领域的矛盾,反映出现行电力体制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障碍。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电力工业和经济运动的突出问题已迫在眉睫。
回顾电改十年,电力企业有喜有忧,危与机并存。“重启电力改革,确定新的改革目标”的呼声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更加渴望。一位电企负责人颇为感慨地说,总体上讲,2002年确定的电改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而且有进展、有成效。但目前矛盾、困难和变数仍不少。近年来,发电行业的火电板块可持续发展能力正严重削弱,表现为“生存难,发展难,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留下新一轮电力短缺的隐患。
化解煤电矛盾需推进竞争性交易模式
近年来,“计划电”与“市场煤”让煤电矛盾成为影响我国正常能源经济运行秩序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几轮“煤荒”、“电荒”甚至“气荒”的重要原因。
如何化解煤电矛盾?能源专家们多倾向以“用户选择、直接交易”模式实现价格传导。在此模式下,供需直接见面,煤炭等燃料成本的变化可以及时传导到终端电价,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带来的好处也可以传导给最终消费者。
他们认为,十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之所以未能顺利推进,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初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存在问题。因此,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首先应重新选择竞争性的市场交易模式,完善改革方案。改革既有机遇有面临风险,进行试点改革逐步开放用户选择权,实现从“计划电”向“双轨电”的转型,推进能源市场化总体进程,这种逐步渐进的方法更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近年来,社会各方面对电改问题议论颇多,其中要求电网企业打破垄断的呼声一直存在。对此,国家能源局一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的电力垄断不是电网自然垄断本身,而是政府相关制度设计带来的行政垄断权。电网垄断的本质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权力的交织结合。因此,在实行电力交易机构独立、构建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政府自身管理电力的理念、内容和模式进行变革。”
电力改革应有顶层设计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曾在谈及能源改革时说:在没有打破垄断格局条件下,任何理论上好的“市场化”改革,最终都会成为垄断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当前能源改革不缺乏智慧,而是迫切需要打破僵局、推进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当前,在能源深刻变化、安全理念深刻变化、减排意识深刻变化下,存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与落后的电力生产力的矛盾。而要解决矛盾,办法就是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
凡是改革总会触及到某些利益,所以要推进改革,“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决断和攻坚勇气。”一位电力学者提出,“电力改革应有顶层设计。”
与此同时,加快出台《中国能源法》的呼声也不绝于耳,这部能源领域的最高法律,将对我国重要能源领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有效规范和监管提供依据。
据悉,2008年,《能源法》草案经数十次易稿,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由国家发改委报送国务院法制部门。之后,这份送审稿在多次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次修改,但时间又过去了四年多,直到目前《中国能源法》仍未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