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金麒麟论坛高管圆桌会议总实录

2012年11月20日 18:48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0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新周期中的经济改革”。以下是金麒麟论坛高管圆桌会议总实录。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有关银行,从上午的讨论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来讲,银行是我们经济非常重要的支柱,我们首先欢迎中财的郭田勇[微博]教授,我们也非常荣幸请到了快钱支付的董事,副总裁王亮先生。我们今天可能会有很多嘉宾关注的问题,针对我们银行领域,金融企业,我们有哪些新的方向和趋势,请两位嘉宾给我们一些新的思想,我们先请郭教授。

  郭田勇:我先说两句,因为我本来今天看了一下名单,还有银行卡中心,我并不清楚今天聚焦在哪,谈论银行卡,信用卡问题,还有快钱的王总,上次我们开会专门讨论第三方支付,讨论这些问题,今天这个主题好像挺宏观,我就简单说两句,从我们银行业的发展来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前几年盈利非常好,日子非常好过的那种局面可能会成为往事,从目前来看,今年随着经济的减速,同时银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整个盈利的水平,或者说盈利的增速层层下降,第三季度盈利增速比前两季度很明显下降,第四季度我们预继续往下降。

  到了明年,后年,我们会发现今年我们关于银行暴利曾经还进行过讨论,争论,这些争论都成为过往云烟了,以后这些讨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在这种局面下,银行业未来发展面临越来越不宽松的经营环境。我刚才讲你面对这种经济减速,利率市场化,包括现在在十八大以后可能要推出新一轮的改革,金融业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大,我们想从现有的商业银行来说,未来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跟我们主题相联系,提高核心竞争力,你在传统的存在业务上要巩固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反弹,包括一些重点领域,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传统领域存下来的存量贷款比较大,防止出现不良。

  另外一方面,你要寻找新的一些盈利点,比如说在公司业务领域,对中小企业,我们未来各个银行,以后从大到小,都要不约而同朝这个方向来转型,深挖中小企业。把这块作为未来的突破口,同时发展个人金融这一块的业务,包括消费信贷这个方面。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我们讲在中间业务和混业经营方面,和我们今天主题相关的,包括银行理财,包括信用卡,包括新型的一些支付方式,电子银行,手机银行这些创新,与我们第三方支付进行对接。依靠这一块大量增加我们中间业务收入,通过一些创新。

  同时,还要在混业经营上,包括银行业可以朝着保险信托租赁这些行业进行渗透,通过混业经营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我们未来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巨大,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扩大金融触角,增加它的盈利点,才能巩固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不被未来的中国金融业,混业大潮,才能够不被这种大潮侵蚀掉,吞没掉。

  主持人:我们对金融企业进一步的产品创新领域,第三方支付,快钱公司作为第三方支付,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亮:今天很高兴和郭教授见面,郭教授只开个场,刚才郭教授讲十八大一个最重要的变化,金融降低门槛,开放更多的金融从业机构进来,实际上属于有点胆大妄为了,我们所做的事情类似于多少年前出国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非常多的中国人,你怎么来了,我就来了,他说我们到墨西哥找一条路就走过来了,根本是蔑视美国的制度,我不需要搞那么多东西,我想来到这个土地上我就来了,我来了以后,他们从来不撵我走,挺好的,还要求我入籍。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在十年前也是自己,不管你欢迎不欢迎,我们都满面春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是在互联网上做金融。

  主持人:一个很好的时机。

  王亮:互联网是一个打破传统的载体和工具,所以我们当时基于这种想法,我说金融当时我们十年前做这个的时候,金融是高度管制的。所以,你要是随便做的话,非法经营金融罪,是要判刑的,还有很多做不好就成了非法集资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很多人不敢做。

  互联网,当年新浪做的是新闻,在中国是最高程度的管制,当年台湾为什么讲民主,台湾最大的一个民主开放的标志,解除新闻管制,最先是解除新闻管制。所以在我们国家对新闻到今天依然是高度管制的情况下,新浪就在互联网开始发布了,越发布越大,国家就给你一个新闻牌照,纳入我的监管,好说好商量。你要知道,咱们如果没有互联网存在,如果咱们几个兄弟办个小报,发行量超过一定数目的话,就有人找你谈话。

  所以,我们开始想既然在互联网把新闻经济突破的话,我们突破金融,我们经过这么多时间发现我们是对的。我们很快几年发展以后,央行,银监会注意到了,他们注意到以后,拿着大刀就给你砍了,我们也是积极跟他去接触,促进它当时管理办法的推出,注意到这种组织专门做支付的,起草一个支付管理办法,经过多少年努力,出台了央行的2号令,非金融服务支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授牌。内部很多复杂的管理权限的安排,央行明确说虽然叫非金融,实际发的是经济牌照,因为你实际处理的是钱,我们有100多万的企业客户,多少年我们跟银行服务,银行都不见,他我觉得我们是在高雅教堂,就像我们郭主任讲的,他不敢看,上次研讨他第一次关注我们,感觉我们这个行业类似于金融小三,不管欢迎不欢迎。

  但是,确实看到了银行在传统服务的模式上,在整个的竞争格局上,没有电视之前,觉得听广播挺好,金融服务也一样,大家感觉到对金融服务,也没有什么可需要,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创造供给,金融服务的花样很多,金融服务品种,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从我们介入这个行业以后,人们至少在转,我们以前中国7×24小时汇款不存在,我们介入以后就存在了,而且费用还在降低,我自己都在享受这种便利。一开始银行不让我们做这个业务,后来我们做了一个平台,在我们平台上所有银行借记卡,信用卡,跨行还款。我们把很多的品种增出来,降低了对银行柜台的压力。我们线下很多POS机,其实那个POS机我们国家发展了很长时间,国家投入了很多资源,整个POS机在中国的销售还是跟发达国家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三方支付,外界说第三方支付,由于我们专业化的支付服务机构出现以后,迅速把我们国家的环境,直观上就是POS机到处都是了。央行的鼓励下,我们POS不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一切以前不能进的地方。从这种种来看,由于这种比较创新,来源是来自于草根,民间出现以后,它的服务品种,深度大大提高。最先得到便利的是广大消费者,广大的最终用户。但是,反过来我们最终给银行也创造了很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所以银行现在越来越找我们,由于利差在缩短,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他们经常找我们。

  主持人:王总给我们分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从快钱介绍了第三方支付。郭教授也讲到今后我们会看到更多在金融企业里面实现的创新机会,您能不能描述今后会有什么供给或者服务方式出现?

  郭田勇:金融业本身还属于服务产品,它存在的最大价值,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更高的质量。金融小三的问题,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都是第三方,有点感觉像金融小三。但是你分析,金融小三为什么能够登堂入室,看起来它是打了一些擦边球,在一些缝隙中成长起来,但是它的确是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讲第三方支付,一开始也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有的网站开始说怎么样能让人们更顺畅在互联网上进行购物。我们记得当时还有一个网站,它最早做购物,希望人们通过它这个网来购物,通过人们网上找好人以后,通过网下交易,把中介给甩掉,比如说规定你们两个人看好以后,不能从网上进行对话聊天,买东西的人要把钱打到卖东西的人账上,再对外发布。包括支付宝[微博]进行创新,无非就是创新担保账户,这点事,别的公司都能做,如果银行知道了,包括我们其他一些大的公司,其实都是可以做的。但是你并没有最早进行创新,而创新者他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快钱我想也是这样。

  我们第三方支付企业起来以后,我们本来没有金融牌照,无照经营做支付,但是我们做成规模了,管理层一看也得追一下,所以开始发这种第三方支付牌照,等于说对这些机构,他们这些创新以及形成的市场规模予以认可。从小三身份就上位了,正规化了。

  包括第三方理财,我感觉也有点这个意思因为第三方理财它一开始,国内现在银行业搞理财产品,证券业现在监管竞争,证券公司,租赁,国内出现房地产价格上涨,人们感觉资产被贬值,相应咱们的公司机构发展起来的非常少。这些第三方理财公司抓住这个机会,能够给一些高素质的人群,获得这些回报,需求,所以我们要判断它的合理性。比如现在搞理财,银行,包括我们第三方没有获得牌照的公司也在做,我一直给监管机构提建议,我前面说过的,希望我们几个监管机构之间进行协调,现在做财富管理机构这么多,应该给财富管理这个行业制定出大致相同的监管标准。

  这种无序竞争的话,银行业这么高,我为了比你有竞争力,我降得比你再低一点,可能这个行业发展来讲,未必是好事。所以我们想从监管上还是要在这种财务管理大潮下,我们希望监管机构之间能够进行一些协调。否则,监管的竞争一定会导致监管上和政治上耗力,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隐患,甚至形成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这是我们担心的,所以我有这种建议。

  我们回头来再接着刚才王总谈的话题,我一直想一个问题,我有的时候老担心我们的银行业成为金融业中的三农,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当然说三农也是很高的,我们并不是瞧不起三农,民以食为天,大家每个人都要吃饭,但是你想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宋朝,唐朝,除了当官的就是种地的,社会只有这两种人。所以,搞农业其实是一个很高端,唯一的产业可以搞。但是你发现现在是市场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以后,经过其他产业不断创新以后,农业这一块它也会存在大家都要吃饭,但是他们这个行业附加值变得越来越低了。其他这些行业经过创新形成的新兴产业,创新以后,当然它应当有它一贯的盈利。

  而从事农业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你的可替代性强,大家在座每个人如果没考上大学的话,你们不想到北京来混,都可以回家种地,都可以干这个获,所以它的可替代性强。回到银行业,我们想你第三方支付虽然发展速度那么快,但是可以想一个道理,第三方支付一定要依托于银行传统的这套支付网络,它才能够运营。你用支付宝也好,快捷支付,一定要在银行开账户,有的银行就会想,依托于我,但是银行业要想到另外一个情况,尽管它不影响你整个支付行业基础性的地位,但是可能你的盈利被它进行了侵蚀比较多。

  如果银行仅仅满足于这种情况,因为我能在银行,大家户在我这快,你们也在我的基础之上搞,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构做这种电子支付,网上支付,做这种手机支付,做来做去的结果就是你虽然是一种基础性的产业,但是你的这个盈利水平越来越高了,所以这是金融的“三农”这种概念。

  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既要有竞争,同时也要进行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把整个蛋糕做大,整个金融业对公众服务的效率才会更高。比如说我前两天注意到一个情况,双十一购物,那一天卖了190多亿,但是我不是关注这个,我关注它背后,《金融时报》报道说几家大行的网银在晚上12点钟一开始直接就瘫痪了,进不去了,服务能力跟不上了。还有一家大行,他们今天没来,这家大行本来大家知道他们第三方支付先做了快捷支付,它不是直接联营它的网银前端,直接连银行的后台,从银行的后台接入,可以直接和咱们的信用卡往上绑,结果我们发现一些大行,为了应对好客户,通过快捷支付做,准备了6个号段的信用卡流水号,留了很多的号,6个段,结果就被刷光了,当天,没有号了,当天是周日,不上班,没有号了。

  我举这个例子,从我们商业银行这一块来讲,还是要跟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老想着他们抢了我的生意了,有竞争,还是要相互合作。这样一方面大家整个蛋糕做得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使咱们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获得重大的提升,使我们这个服务,福利,获得更大的改进,这个是主要的。

  主持人:谢谢郭教授,郭教授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路,针对商业银行和我们第三方,或者一些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有更好的捆绑,还有延展。今天的主题是有关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刚才王总给了我们很好的故事,有关快钱我们怎么起步,进一步发展,我们接触了很多的金融机构,他们创新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困惑和挑战,您在银行工作过,也有第三方工作的经历,您有哪些建议?如何去找出创新的机会呢?

  王亮:应该说不是建议,这种存在在银行普遍说是脱媒,我们在脱媒中生存,在脱媒中发展,脱媒的原因就是我们什么都脱了,这个也给你做了,那个也给你做了,脱媒了。

  但是,实际上总体来看,对客户的深度,广度,对客户的黏性,以及它所创造的中间业务都大大提高了,很简单。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最初银行做网,当时工商银行就说我要做全球最大的网络,一个人一天服务几个客户,一天的成本,包括银行不能随便开网点,经过审批来批网点,建设网点,服务不了几个客户。他们就说我们必须要把客户吸引过来,非现金业务都到网上去做。

  他发现推动这个过程中十分困难,他推动的过程很困难,用户就觉得反正我在你这开户了,你就得把我的服务做好。我到你这个柜台去,你要保证我及时得到服务。所以它就跟银行在一起,自从我们这些机构进来以后,我们专门有用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习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推出了电子商务应用,我们促进了银行客户去开通网银。我们有很多的数据,每年给银行贡献网银的数目是很高的。

  我有时候老跟银行说,银行老跟我谈手续费,多交点,我说你每年花了多少钱在推动你的人从柜面跑到网上去,这个钱省下来不给我分享,手续费还问我要,我老是跟他们开玩笑。现在我认为在座大部分人已经很少去,只要有网银的人,你对他的喜爱,这种割舍,我觉得抽香烟的人,我觉得抽香烟的感觉一样,隔一段时间都要打开网银看一看,处理一些事情,就忘了柜面了。网银是7×24小时服务,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你要经常出国,异地随时随地可以处理。

  所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一点我们对银行,乃至对整个中国的金融发展,我们自认为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我们有时候也聘请一些SNS,支付公司,给我们做一些访谈,问消费者你知道快钱吗?知道。用过它的服务吗?用过,很好,但是我就不知道它怎么挣钱的。因为它什么服务都是免费的,确实我们前期投入了很多,我们在最终端的消费者确实提供了非常多的服务,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网,用到网。

  其实我们还有一段更深的看法,对消费者来说,他有财富管理的需求,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相当复杂的一个事情。所以,好比东方航空[微博]在用到我们的服务之前,他的财务人员有600多,整天面临着,他说我最鼓舞的时候是收到钱,卖给不同的人群,退票,返佣,什么复杂,而不是简单我给你钱就可以了,跨环还涉及到币种,还有不同的法律。这时候,需要更多的产品去解决它的问题,东航600个财务人员就不需要了,且不说它的人工成本,就包括给它造成的财务损失,错账,我们虽然给它省了上千万,我们赚取的利润远没有那么多,包括企业也是这样,竞争太激烈了,我们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企业还是享受了很多服务。

  所以,虽然银行在跟我们合作的过程中,一开始他就感觉你也做我的金融行业,表面上看似乎跟它是竞争,沉下心来看它完全是产业链的分工。我们都知道市场化的经济根本核心是专业经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是市场化的状态。我们国家一搞什么都是大而全,一干什么就觉得我什么都可以干,对经济形态也好,企业形态也好,都是这种。

  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十分细化的,专业化的。无论在西方,日本,欧洲,美国,可以看一个家族企业存续了上百年,做的都是非常简单的,我们中国人已经不愿意做这个东西了。一百多年它做这个东西,做得十分完美,精致,有它的固定客户群。中国就肯定没有人专注分工细化的市场当中去。

  我们在业界也知道,昨天我们有很多经济学家在一起,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我就说我不知道,我离开经济分析界很长时间了,如果这么多年还在做定性分析的话,这些在国外都没有人看,因为没有任何价值,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价值。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国家经济学还是十分落后的,因为我们没有钱,在一个庞大的实验室里去做,我们现在做不到,国家这些宝贵的科研经费都被教授分了以后变成了自己的餐费,这是中国的现实。

  回到这来,银行应该知道它也会感到,最终要深深的认可这一点,专业化的分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我们把我们的专业化领域,服务领域,越做越窄,越做越深,最终是要产生价值。这样,任何人都是你的朋友了,你做得深,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你的朋友的时候,你的生意就越好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银行它觉得跟你合作能够更好服务它的客户,更好创造收益,当然最终消费者还是会买单,只是现在消费者不爱买单而已。

  主持人:谢谢王总,您还是跟我们分享,我们在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不断挖掘客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另外可以去梳理目前的客户有什么样的一些服务过程的重点。其次,在我们目前还比较粗放的经济模式当中,我们要去精耕细作。

  下面还有5分钟时间,在场的嘉宾有问题吗?

  现场提问:我有两个问题,快钱,第三方支付,像支付宝,财富通,他们都是做得比较大,搭建了平台,快钱我不是很了解,它是怎么做起来的?

  王亮:这里我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同样做金融服务,中石油财务公司,中石化财务公司,它是内部的银行,你知道内部银行是做不起来的。经济素质对一个企业是它的命根子,我们服务了很多上市公司,我们对信息披露十分严,信息一点不能泄漏,这些数据全在你们的口袋里面。如果没有一个中立的身份,你往纵深走,这些企业不会把金融服务交给你,支付宝,大的电子商务,所有跟它竞争的电子商务平台,它都不敢用,京东敢用支付宝吗,不敢用。阿里巴巴[微博]做得越好,电子商务中不停在吸引客户,所有从淘宝长大的独立的垂直的B2C,都知道我这个数据不能再让它掌握了。所以这个还没有到时候,今天所繁华的东西,明天一定会凋零,我们今天所看的东西都是花一样,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希望这种状态不会很热闹的情况下,我们潜心去做好,希望能够在未来真正有好的发展。

  现场提问:利率市场化,包括一些产品,风险很大,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您怎么考虑?

  郭田勇:利率市场化,我看到这两天央行行长在讲,还是要强调,央行的观点来看,强调往下推。搞了这几年,现在来看,未来如果说我们在一夜间全部放开的话,还是担心出一些问题。如果说利率市场化真正放开,银行这种机构最重要的有几点,一个是客户甄别能力,二是你的产品定价能力,三是你的风险管控能力怎么样。

  所以,从央行来讲,对银行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相信,我们看到行长也讲担心如果利率放开,会不会银行业发生逆向选择,这个小银行或者是风险意识,高息揽值,把钱带到高风险中去,反而会出问题。

  我判断,作为它的前期准备来看,一个就是要强调小银行该倒就倒,倒了以后别把你的风险给公众就行了。对大银行,可能大家会想,仅仅是存款保险还不太够,或者说可能大银行不一定要介入到保险里面去,这是有争论的。对于大银行,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国际上也讲大银行,我们怎么样做好,通过对它有更多的一些监管措施,来避免出问题,大家要把这一块做好。

  当然我也一直在讲,我一直说,中国邓小平在1978年改革开放就讲,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可以延伸下去,只有利率市场化了,银行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有时候我对银行讲,银行利率不市场化的情况下,貌似银行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它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大家进行竞争就是一种非价格竞争,利率央行规定的都是一样,你这有一个亿存款,咱们就拉去,利率都一样,只能说谁跟你关系好,谁跟你把酒喝好了,你就把钱存给谁了。我们说未来真正要把银行打造成金融企业,利率市场化必然是要勇敢往前迈的。

  当然你刚才提到的包括这些信托,其他的一些金融产品,我们说在利率真正放开以后,可能相应的各类产品在它定价机制上,在价格的传导上,形成整个的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么一套制度才能够建立完成。当然整个金融服务效率才会真正得到提升。所以说,我们还是认为这一步不能再踌躇很长时间,还是要往下迈的。

  现场提问:郭总,刚才提到了第三方财务管理机构,它和第三方理财机构,这种第三方理财机构也是混业经营的,哪个监管层面出来监管比较合适?

  郭田勇:前一段时间大家对PE到底由谁监管,需不需要监管,争论是比较多的。我们也关注过,第三方理财,包括财务管理机构,我们看到它产生的背景,发展的正面意义,当时出现一个问题,有很多银行投诉,第三方理财机构存在监管套利,就是说你可能由于没有受到相应的机构监管,它在业务上,做法上,可能比现有监管,比如说国家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他们的做法,可能更加激进一些,当时是有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有一家很有名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银行告他们去挖银行的客户,降价。我当时说过,我们那家银行的人,我也说其实挖你的客户,降你的价格,正常来讲你可以把它认为是市场竞争的表现,比如说我帮助客户配备一个产品,比如说我和一家信托公司合作,我帮人卖了,我拿2%,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就卖理财产品,它拿1%,多了1%,就可以让给客户。收益率9%,我可以说10%给客户。我并不认为这种事情完全是一种坏事,它也是一种竞争,这一块我们觉得还是要鼓励竞争。大家担心的,因为现在第三方理财机构从一开始纯粹是作为第三方,像那种基金销售的公司似的,我知道是往外卖。

  但是,它逐渐,刚刚形成了客户群体以后,它现在要自我开发了,它也去找一些企业谈,它做出一个项目再卖给这些客户,他觉得这样的话,我才能在整个利益链条上进行通吃,赚钱多。但是,在这一块上我们还是感觉有一定的担心,因为他们都在做信托机构,这种信托公司,甚至银行,有一些相似的工作,就这样的话,你去真正做投资这一块。所以,在这一块上我们是有一些担心,我们未来在财富管理上的监管标准要统一,我说的主要是指这一块。

  现在银行按理说是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强的机构,银行各家财富管理部门,包括它是私人银行,按照规定都不能跟企业去做直投,都不能做这种,我们规定信托公司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们曾经呼吁过,银行的财富管理,包括证券公司,我们看到租赁公司也开始发类似信托产品,他们也在做。包括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在做。

  我所看到这种万马奔腾的情况首先是要叫好,但是我们是希望管理机构要注重这一块,他们投资,客户资金的使用和投向上,能不能大致形成一个差不多的监管标准,不要搞得有的能做,有的就不能做,有的就可以随意做,胡乱做,这样可能要出问题。这个问题是现在比较值得关注的。

  现场提问:您提到万马奔腾,不同的金融业态都在做资产管理,而且现在交叉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监管的体制方面,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会不会有一个协调机构,十八大完善金融监管,会不会有突破?

  郭田勇:现在十八大,前两天我们开讨论会,中国大金融,意思跟你说得有点相似,金融这些年的分业监管,已经搞了二十年了,从1992年成立中国证监会开始,现在已经20年了,回头看,当然它在风险上有它的有利之处,但是在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创新能力上形成了一些拖后腿的情况。

  当然这个监管机构之间如果缺乏协调,出现一些比如说监管和被监管者的关系,金融监管经常是打着保护消费者的旗号,却是在保护生产者的利益。金融监管机构很清楚它的被监管者真正是它所生存的基础,大家都希望被监管者更好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么多年,拼命希望被监管,跟这个有关系。

  所以,我们说有了这种基础以后,监管机构就有可能,我自己监管这方面,我可能觉得它这方面,监管的那些机构赚钱那么多,暴利了。我这都不行,不挣钱,有可能会拼命给他自己这一块来降低门槛,过多的一些倾斜。其他监管机构也不高兴这个事,也不能随意说人家,人家要创新,这些东西都是打着创新的名义来搞的,又不能说。这样的话,有可能各不相侵犯了,所以你刚才说的问题比较重要。

  十八大提出建设大金融的概念,金融应该是一盘棋,不能给它割裂开。你下这一点,我下这一点,这边归我走,那边归你走,这样金融功能上就会发现异化。我也不说太多了,十八大以后,恐怕我们在为了提高整个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在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上,我们不去谈要不要在一行三会之上成立金监会,还是把三会合掉,我们只是说探讨一个新的更有效的监管协调合作机构,我们从业内发展来看,感觉这个事对咱们业内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事。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进入今天下午的第二个议题,基金行业论坛。首先介绍一下今天下午参与讨论的嘉宾,基金年鉴执行主任王连洲[微博]先生,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部副主任徐浩先生,易方达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艳女士,国泰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旭女士。

  其实每一年我们新浪的金麒麟论坛这几年都有圆桌会,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基金的位置现在可能不是主办方特意安排的,确实很有意思。对银行业的各种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信托行业后来居上的行业经过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也逐渐走到基金前面里了。基金行业的后面,下一场就是保险,甚至连期货公司也进入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

  这个时候,基金公司,基金行业,好像是处于被夹击的状态。金总,您现在怎么看待基金行业的状种状态?

  金旭:问题很尖锐,因为确实现在看上去是这个状况,从我们自己本身在行业内的人士认知来看,一个是银行是自古以来,或者金融行业里面一直是老大,我们倒觉得没有那么强烈的压迫感。信托和证券,信托也不是今年才有的,如果我没记错时间上来看信托比基金公司要早,证券公司更是如此,所以我相信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应该有他们自己本身行业非常强烈的优势,历史底蕴,他们的人才,专业的各方面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认为这几个行业现在不管是夹击基金业,还是比基金业超前,我觉得是很合理的,这是第一个个人的观点。

  第二,我们说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是基于我们对基金公司发展的阶段认知。一方面我们看到财富管理平台,财富管理行业受到很多新的加入者的分享,其实基金行业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在往前推进,我们也在加入这个行业曾经很有优势的领域,这个现象对投资人对客户选择来讲是好事,客户的选择会更多,他享受服务的品质会更好。

  第三,对基金公司是一个压力,很大的挑战。要求基金公司能够最现实改变自己的观念,架构,改变我们对服务市场的角度和意识。

  我最后还是要说一点,基金公司的优势还是非常强的。从基金公司诞生这一天起,它就具备了其他同行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的信息透明度,规范经营度,还是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尤其在投资管理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全国社保,企业年金这样的要求非常高,非常挑剔的机构投资人,它实际上在所有他选择管理人的时候,还是会优选基金管理公司,我没有歧视贬低其他行业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基金行业不能迷失自己的本性,应该还是坚持住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够迅速赶超。

  主持人:刘总,您能接着谈一谈,在您看来基金行业相对其他的这些金融行业的子行业,独特的优势是什么?怎么看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状态。

  刘晓艳:大家通常讲的基金行业应该是公募基金,很多人说基金行业扩展出去的话,它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非公募的部分,其他金融子行业的领域。公募基金行业本身来讲,它最早的制度安排就是从国际上对先进的制度架构,它的确是制造一个相对比较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的确非常透明,也是因为它很透明,因为你看得见它的好和不好,你可以批评它,反倒给人感觉不太好的行业。恰恰因为这种透明,给大家看得一清二楚了,大家才可以围观,才可以去对它进行批评,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促进它进步,这是它非常优势的一块,它很公开。

  它本身的文字非常严格,它也很规范,真的是非常严格。我相信即便是现在会里面谈了很多开放的东西情况下,有些对这个公募基金投资者的保护,我相信它是不会放的,而且我也不认为它应该放,因为它必须保护。公募基金行业和其他行业很不一样的地方,它的涉及面很广,是帮助广大的百姓,不是帮富人理财,我们是帮百姓理财的行业,这一块的管制,不管是我们作为基金公司也好,还是作为监管部门也好,这一块的管制是不会放松的。它本身的规范性也可以持续下去,虽然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的碰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觉得它起来在相当前面的位置上。

  主持人:管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投资人保护方面这么一个优势。现在确实基金公司的客户也不完全是面对最普通的投资,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创新模式,可能也会逐渐涉及到替富人理财,有一些专业需求的机构理财,实际上它的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像信托发展这么快,基金有利于去参与市场竞争,这个时候管制这一块,基金公司毕竟还要做一些跟以往不一样的事。这个管制,监管,和基金公司的创新之间的三者关系,我想还是问问徐主任。

  徐浩:创新和管制,所谓的管制通常意义上来讲,应该是限制性的管理,基金行业,封闭式基金到公募基金,这种公募基金它涉及很多的是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公募基金是对老百姓的理财。我们国家一开始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中,我们所谓的管制这种限制,包括资本准入,业务范围,甚至是经营方面的监管,管理要求,目的还是为了市场的规范管理,保护基金的利益。这种管制的安排与监管安排,还是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发展。

  咱们可以看这十多年来,中国的基金行业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不管是管理能力,还是规模,开放的程度,基金公司目前的规范经营意识也好,老百姓对基金的理解也好,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初期是管理性的,监管,管制。现在说要放松管制,因为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创新和监管,创新实际上依然需要加强监管,要有监管的基础,混乱的没有秩序的市场是没有很好的创新环境的。所以,我们要看的是这个监管是不是合理有效,所谓合理应该是市场付出合理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的环境,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如果成本过高了,那就是不合理的,如果限制了行业的发展,行业不能创新了,那就是不合理的,我们就要放松监管。

  经过初期以后,目前到了可以放松管制的时候,所谓有效就是这种监管能够维护公平竞争,能够促使行业的发展是有效的,所以我觉得管制,监管,创新,应该是这么来理解。

  主持人:王老,您的表情还是一度凝重,在您看来,现在基金行业,去年我记得您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这一年来,实际上整个基金行业至少说从制度建设这一块,还是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有很大的突破。之前困扰您的一些问题,现在是不是逐渐开展有一些改变了?

  王连洲:从郭主席上台以来有所改变,过去和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基金法也没有完全解决,新基金法颁布还有一段时间。没有什么个人的,部门的利益考虑,就是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主,从这个来说,积极发展那么多年来,我们承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规模上,培育人才上,制度建设上,不管怎么样,达到了两万多亿,他起点高。但是现在问题暴露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以后的路还要曲折,人家投资我们的认可度,过来这几年,我们的基金公司,不管市场怎么改变,基金公司是赚的,的股东是盈利的,它的盈利可能在10%,20%,30%,比任何的企业行业都高,净资本都高,他才投资一个亿,最多一个半亿,分回去的利润绝对不只是20%,30%。

  还有,我想都是这个行业的,我们的报酬还是比较高的。这些钱从哪来,都是基金投资者来的,何德何能,投资大股东有多少贡献,华夏基金[微博]来说,大股东买了一些产品,他自己又发行,失掉了很多的投资机会。我们证券法,基金法规定,你管理托管人自己发行的股票,托管的股票,承销的股票,都不能买,失掉了很多投资机会。机构投资者永远处于买方市场,要说把我们的市盈率推得很高,作为基金,你不买,明明前头是个陷阱你也得跳,我们不是卖牛这个市场,我们是从6000点下降到昨天不到2000点了。所以制度的彻底改革,原来的制度架构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原来设想得很好,高于银行的储蓄,它的风险高一点,但是比股票市场风险可能低点,收益也低一点,是中间的状态,我们预想得很好。

  现在我们有希望《基金法》修改,就是基金公司成立的门槛一定要降低,资产管理,对于资源怎么配置,谁有本事就揽这个瓷器活,特殊的行业,特殊的利润,就只能是少数的,公众投资,他相信我们专家,相信我们的组合投资,相信我们的透明,把钱拿出来了。在没有特殊政策的倾斜是应当的,我们老百姓存到银行是多少的利息,年息才2-3%,银行贷出去是7-8%。所以缩小收入差别,贫富差别,资本市场我们也提出过,资本市场,这样的制度架构,资本市场财富管理。

  主持人:王老刚才提到了基金的行业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基金法》最后一审,还是有很大期待。两位基金公司的老总,你们对《基金法》还有哪些期待?

  金旭: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基金法》是我最爱说的一个话题,我自己本人当时参与基金立法,1998年,1999年,十几年的历程了,中间起草到现在立法,现在又修改,很有幸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参与始终,我经常被大家说到法律有问题的时候我就自责。

  徐主任有一条说得特别好,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其实《基金法》当时制定的时候还是有它非常大的超前性,王老当时在人大,财经委,我记得人大常委会都对《基金法》出台感到是立法上的特殊。很少我们国家的立法会为当时并不那么发达的行业,专门出来一部法律,我自己至少知道在我们的立法史上很少看到。也是因为各种和基金相关的投资主体,后来争论利益平衡吵架的结果,最后我们有了《基金法》,也有了基金行业大概十几年的繁荣,中间有一度我们非常繁荣。

  2007年基金行业超过4.5万亿的时候,我陪着一位境外的著名资产管理公司的CEO到中国来访问,我陪他见当时的银监会主席,证监会主席,央行行长,他们当时已经管理了一万亿美金的固定资产。刘明康主席说你这一家管理的资产是我们中国整个金融业的资产,那时候信托和券商自管,那时候还没有银行理财,包括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还没有到这种规模。

  所以,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基金法》它的意义巨大,它催生了一个行业,而且带来了一种观念,就是让我们从来不愿意把钱交给第三方传统的东方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不愿意把钱放在第三方,基金的诞生让我们的国民第一次有了理财的观念。我觉得我可以毫不居功自傲地说,这是基金带给我们中国人的。我没有王老那么悲观,王老也是爱之深,切之痛。《基金法》功不可没,我也是呼应徐主任的看法,这个市场,我们的经济,或者是行业发展十几年,到了一个时点,大家要看到我们应该摆脱束缚,我们步子迈得更快一点,这个方面我们注意到在银行,券商,信托,保险,他们其实迈的步子比我们快得多,也因为这个我觉得其实我自己感觉在我们基金行业实际上是对监管,对我们自己从业人员产生了倒逼机制,逼迫监管机构不得不去想如果我们再不进行改革,或者是变革的话,这个行业很可能就做死了。

  《基金法》的修改是两三年的时间重复不断在提,2007年,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如果我们对立法有所期待,和十年前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或者十五年前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基金法》应该能够再次促进我们基金行业的辉煌,那就要在立法思想上,指导原则上,我觉得应该必须放开手脚,解放思想,而且一定要让法律回到促进市场发展,而不是去管这个市场的角度。

  我其实完全同意,而且我自己是学法律出身的,我非常关注弱势群体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这几年下来,我觉得《基金法》促进了行业发展,但是它现在已经成了束缚,我希望这个法律能够回到尊重市场的选择,希望能够让已经开始有15年历史的这些成熟的投资人做自己的选择,让我们已经有15年历史的基金管理公司有自己的选择,让市场各个方面能够由市场的主体管理自己的行为,由社会,市场来自动优胜劣汰,而不是简单的监管,简单的法律束缚,有很多制度上的束缚,我希望它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现在《基金法》有一条特别著名的规定,13条,我们一直在跟监管机构呼吁,谁能够从事这个行业,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原来我们的规定只有有金融管理背景的大的财团,比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才能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这一条严重限制了参与到财富管理平台上的主体活跃度和他们的专业性。既然我们整个金融行业认为金融行业是以人为本的,包括所有的,可是我们会看到我们的立法上都是以资本,它要求注册资本金必须三个亿,十个亿,二十亿,都是资本为本的,这样的前提下没有人会尊重人的价值,这么多年来,我们受人尊重的总经理黯然离去,这是很可惜的。我希望立法真正能回到以人为本的角度。

  主持人:关键词是放,现在觉得被捆住了,请刘总谈一谈您的观点,您怎么看这些潜在的波动?

  刘晓艳:我其实完全同意刚才金总的观点,站在《基金法》,我们期待,希望能够更偏向市场化一些,能够更突出人才的价值,这是我们最根本的观点。团队投资者的利益,这三个方向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潜在的影响,我看了要讲《基金法》,我还看了一下《新基金法》修改的草案,变动好像不是很多,变化不是那么大,让我的期待有点受伤。也有一些好的变化,方向,最终的那一稿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们会有更多的期待。

  王连洲:转了一圈又回去了,不同的金融产品,银监会,保监会,只有你投资在证券市场,股票,纳入基金法,过去也是这样,不管你买我的基金,股票,也是证券法,基金法的监管。把私募基金实际没有拿进来,本质上,门槛要降低,也呼吁几年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为什么你相信它还出了那么多问题,这是我们的思想,我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就是那个东西。

  你们两百亿资金,一百亿资金,搞砸了,还有私募基金,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说我们的基金公司,我们的基金管理人跟投资者利益一致的话,我亏了,宁可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也得保证投资者的利益。现在好了,这个行业资源配置的问题,亏得一塌糊涂,大股东照样,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不管你亏多少,最小的公司可能亏了,《基金法》的修订,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立法很重要的方面,落实的时候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几年基金公司给大家的钱做赔了,基金公司自己赚得还挺多,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这几年赔了不少钱,公募基金的经理去私募明显比前两年少很多了,我感觉公募和私募,我的理解,这种还是应该有差异的,特别是对管理费的提取模式方面。公募相对来说固定管理费的模式,不参与分成的模式,还是基于原有的基金契约。未来这个问题我还想请徐主任谈谈,新基金法推动未来,既有的改变。

  徐浩:首先我是完全赞同王老讲的基金行业的法规体系需要做调整,实际上这种看法在整个行业内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管是在基金行业,我们很有意思看到两个基金公司的老总他们自己提出来说基金公司的门槛太高了,他们是欢迎新加入者参与到基金行业。基金行业的法规制度,管理方式,要做一些变化。

  关于这次《基金法》的修改,实际上是从2007年开始,行业内就有这种呼声了,《基金法》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情况,需要做一些调整。整个修法过程,证监会参与来做这个工作,开始也梳理了,目前现行的《基金法》哪些方面还不太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个是基金公司门槛太高了,导致基金公司的发起主要股东的资质要求太高,机构竞争不充分,竞争不够,活力也就不足,行业的活力也不足。

  二是人力资本的问题,资产管理是治理资本,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原《基金法》里面没有这种安排,新基金法应该已经做了,从二审的审议稿来讲是做了调整的。门槛适当降低了,可以预期整个基金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机构进来,人力资本,公募基金是允许管理人做管理安排的。私募基金允许合伙制作为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管理人将来可以做公募基金,这是从现在审议的稿子来看,最终可能是要按照三审以后的定稿。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在行政审批当中,提到放松管制,以前不管是产品的审核,从目前的审议稿来看,这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投资范围,标的,目标产品,这些都做了非常大的调整,实际上给整个基金行业的创新,发展,自主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刘总说现在是我们忙,将来就是他们忙,都放开了,只要合规都可以做,大家真有自己的本事就能展示出来,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方面。

  四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要以加强监管为前提。《新基金法》二审草案里面跟投资者保护的监管是加强的,原来的《基金法》对于基金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原来是没有规定的,对于基金管理人买卖证券是有严格规范的。对于老鼠仓,利益输送,不公平竞争,不公平交易,加强监管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从我们的感受来看,整个修法过程是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听取了行业,市场,以及相关部委的意见。还有一个就是私募的问题,我们国家近几年私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实际上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整个过程当中,修法征求意见中,大家对私募基金要不要立法来调整,规范,实际上是有共识的,只不过对如何监管也是有共识的。要有监管,怎么监管,不能像公募基金那么监管,它不是面对一般投资人的,私募应该是双方的事情,一对一的双方的相互之间的,有制衡关系。所以,对私募的监管应该是很宽泛的监管,这一点也是有共识的,只不过是在哪里监管,要看我们修法怎么定。

  不管怎么说,阳光私募,私募的证券二级市场从目前的审议稿里来看,还是纳入监管的条例范围。我觉得《基金法》修改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它是充分听取了行业,市场的一件,从我们基金行业来讲,我和两个基金的老总一样也是充满了期待。

  主持人:徐主任谈到《基金法》的时候,强调了加强监管的同时,市场要求很多领域要放,我们该放的要放,放完了之后你们就要放开手脚来干了。实际上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微观的一些话题,尤其是基金产品,跟我们每个投资者是息息相关的。现在的市场创新环境之下,一方面这个基金产品的创新,基金业务的创新,现在有什么进一步的计划?两位怎么看待目前整个基金行业产品层面创新的竞争局面?

  金旭:创新,其实基金行业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脚步,手脚很束缚,我们基金经理曾经说过戴着手铐跳舞的普罗米修斯也好,或者什么样子,王老也提到了仓位60%的限制,投资人也很受伤,我在很多场合公开都讲过,看到投资人受到伤害,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我说的是合理的回报,还是其实我们自己也很难受,这是一个大的前提。因为这个行业如果没有持有人的认可和信任,我们不可能有生命力和未来的希望。

  看到监管机构从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理念提出,到《基金法》的修改,新上任分管的行业机构的领导提出放得更开,管得更好,我们自己都非常受鼓舞。

  具体到一个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应对来看,我不代表行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是这么认知的,一方面从对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研究来看,基金行业,或者是财富管理行业走过这么几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大概叫投资业绩驱动,你会看到二三十年代,美国或者是我们1998-2007年中国国内的证券市场,投资业绩是投资人来选定,或者是来进行自己资产配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标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我们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是我们股票市场,权益类市场异常繁荣和发展。

  2007年,大家是用这一年的收益率来擦去了投资人十年的泪,就忘了风险是非常高的,不停陷入2007年美好的幻影中。我知道有投资人可能会骂我,至少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管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二级市场,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我们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2007年6300点到现在不到2000点,60%跌掉了,你怎么能指望在不断下跌的,那时候还没有对冲工具的所谓的号称专业人员,就能够给我们赚钱呢。我们与其在这互相骂街或者是指责,应该深层次考虑一下,到底是为什么,是谁伤害了投资人,谁抛弃了我们基金行业。我觉得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前提是我不回避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忽然有一天意识到投资业绩驱动这个时代,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已经走向了一个我们叫产品创新驱动,将来有一天,或者现在我们看到发达市场国家,它已经到了金融服务驱动的时代,每一个阶段你的行业都得有一个引擎,它牵着你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强者恒强,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大家可能都关注到的,五年前,很少有普通的投资人会关注债券类,固定收益类产品,那时候还没有理财产品什么事呢,大家互相推荐的产品,通常是6%,风险不高,流动性很好。2010年的金麒麟论坛我提到了,有什么样的投资人有什么样的投资管理,现在回到这来看,我们产品创新其实我们天时是因为市场时机到了,我们基金管理公司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真的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我们要去关注它,聆听他们的声音,我们拿出我们能够适应的产品,这是稍微宏观了。

  如果我们自己认定现在是产品创新驱动的时代,我们在判断目前权益市场还没有明显改善的信号,我不是在唱空市场,大家别误解我的意思。对我们这些专业人来讲,市场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能够使用有效的投资工具,仍然给投资人赚钱。今年我们公司加大了对工具类,交易类的基金产品的研发,所以也才能有了前几天大家可能也会关注到我们有国债,黄金,发起式的债券产品,分级的债券指数产品。这些产品的目的,都是想给投资人,你真的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就去买股票基金,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也是跟投资人说得最多的一条,你在这个游戏里面和你不在这个游戏里面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在这个游戏里面你可能会亏损,因为短期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不在这个游戏里面,你就永远没有赚钱的机会。

  我们拿全国社保做了一个例子,这么多年下来,它年化收益率达到6%,平滑下来是6-8%,8%左右,你看到2002-2006年的漫漫熊市,你走了,不在这个行业里了,2007年400%收益你就享受不到。交易类,或者工具类产品的投资,我是靠自己的工资能够略有节余,我就去买风险比较低,收益比较稳定,大概6%的产品。产品创新最大的好处,或者是天时地利人和给我们带来的,就是给投资人各种不同的选择。

  徐主任也在讲,如果这个市场放开了,该忙活的就是我们这些基金管理公司了。如果我们有上万支产品的时候,那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能不能赚钱的产品,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在多个场合呼吁,整个这个行业的发展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批评的,只有共同点,没有一个趋同点。

  主持人:我觉得有可能是一个尖锐的话题,金总提到了基金创新产品,其中可能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关注这么一个行业现象,绝大多数基金公司在发起之前,我们想象基金公司自己出一部分钱,投资者也出一部分钱,大家一起来做。现在基金公司大多数选择的是偏固定收益做发起式基金,是不是意味着基金公司自己对权益类市场还暂时没有什么信心?或者说有其他的一些可能产品设计进度安排上的考虑?

  刘晓艳:我觉得当时设计基金的初衷的确是有一点好像把投资者的利益和基金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特别是希望我们做股票式基金,它的业绩好坏从我们公司自己来观察的话,一家基金公司是否买了发起式基金,不是业绩好坏的因素,发起基金之前我们还有七八亿的资金在我们自己的基金里面,这不是一个,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把它当成我发行我就更努力一些,对我们公司没有把它看成一个因素。

  我估计和通道是有关的,也跟它判断市场没有关系,跟他在这一年报几个产品,大家今年又都想发固定收益,所以它正好报哪个产品,哪个通道空出来了,就去报这个产品了,没有刻意去考虑它是发起式基金,还是非发起式基金。如果说我没有赶上这个通道,就是一个非发起式的基金,产品优先,时间优先,我们一直都不认为自己的钱在里才会更关注它一些,这样是不对的,基本上是按照我们自己报产品的进度,哪个通道来了就报哪一个产品。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对刘总他们家的产品,包括金总他们家的产品,我个人长期持有过他们两家以前的封闭式基金,都还赚了一些钱。我特别关注刘总他们家(中小板分级),收益是7%,把创新能干的事情也基本上干到头了,这个产品,我们认为是不错的产品,最后卖得不是特别好。我们这些基金投资者,我们做场内创新型产品非常多,对分级基金的杠杆,比例,包括它的分级模式,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各家的产品越来越同治化,这一类产品,分级基金结构化产品的监管上,未来有没有空间?

  徐浩:首先,任何产品实际上都需要跟随市场发展的情况不断做出创新和发展,基金也是一样。证监会出台了分级基金指引,原因在于最初推出分级基金以后,投诉之间反映了分级基金在产品设计,以及投资者保护方面,教育方面,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毕竟是刚刚起步的一些产品,是需要引导的,出于投资者利益保护。近期受到投资者的投诉,很大部分来自分级基金,它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投资者不一定能够理解。可能销售方面并没有给投资者解释得那么清楚,非专业人员来投资的话,你要给他解释得很清楚,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最近很多投诉都是来自于投资者关于分级基金的投诉,这就是为什么出分级基金的审核要点。今后如果说基金管理公司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从投资者的需求出发,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可以对非融资类的分级资金做出更多的研究,对投资者的保护方面,投资者教育方面,风险控制方面,条件成熟的话,当然和其他产品一样,也是会有更多的创新。

  主持人:徐主任讲了对于未来的部分管制放松的前提,相应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自身的成熟。鉴于时间关系,嘉宾讨论到此结束。

  现场提问:金总提到了基金公司应该以人为本,也提到了基金大佬的黯然离场,如果管理办法早出来的话,会不会还有萧峰的离开?

  在你们两家公司当中未来的理财公司有没有设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

  刘晓艳:这个取决于大佬们对哪一块业务感兴趣,如果他立足于公募基金这一块影响不会很大,不会在子公司里面弄来一点股权就觉得可以了。很多大佬的离场,被离场的多一点,不取决于本能的意愿,取决于整个的环境。我们公司也是在积极筹备子公司这一块,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里考虑到员工激励的因素,但是我们还没有上报。

  金旭:这个确实不好评论,萧总是我们非常尊重的行业的领袖,他们确实有很多自己的原因,自己的选择。可能专业子公司如果能出来的话,至少可以是一个他们能仍然留在行业的选择,多一个选择永远不是坏事。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我们其实是积极筹备,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的沟通和交流,大家也能看到现在专业子公司已经有几家在申报了。我们在股权激励方面,在一些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我们和股东,董事会都在进行很频密的沟通,如果有很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更有利于发挥子公司的作用。这个确实取决于股东,董事会的认可,这个确实是超越了总经理的权限,比如我真想要这个股权,但是股东不认可也没辙。

  刘晓艳: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回答了,大家会有共同的选择。

  现场提问:基金业的创新问题,金总也说了,我们持续创新,可能投资比较麻烦,可能会有一万支基金产品需要大家去选择。投资者交给我们本来就是省心,我选择股票自己做,一个刺激,我选择一万支基金,还要交管理费。我们资产管理,我认为基金公司最本质的还是为持有人赚钱,过度的创新会不会反而不太好?

  公募基金本质上具有慈善色彩,王老,您觉得这句话正确吗?我们的客户都是普通老百姓,有的老百姓就是一辈子的积蓄,血汗钱交给你打理,这句话有一定的意义吗?基金管理公司本质上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会不会有冲突?

  我们基金公司之前处于非常严格的监管之下,我们周围的高墙已经习惯了,现在高墙突然消失了,墙里面的人反而有点无所适从。

  王连洲:我说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私募基金,最低限,200万,300万以上的客户。公募基金的投资人都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钱很少。怎么提起这句话呢,很多人把我们的公募基金比作黄埔军校,培训了三年四年都走了去为高端客户服务了。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公募基金应该有政策的对接,不管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必要的结构,为广大的弱势群体来理财。因为中国是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特色资本主义,这个意思,再一次确认共产党的目标。现在我们的钱存在银行利息很低,它没钱,怎么共同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留下在我们公募基金的这些基金经理人,应该感到一种光荣,他是为弱势群体广大客户服务的。你们留下来,也不讲你们多吃亏,岗位是光荣的,为大多数人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对他们正确扶持。

  徐浩:所谓高墙突然消失了,我觉得你的意思是在产品的审核,投资,目标,限制方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是也大幅度的放开,刚才刘总提到的产品审核的通道,逐步过渡到注册制以后,实际上就不存在了。不存在你一年能申报,有几个通道申报几个产品,某一类基金有几个通道,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你能设计出来,卖得出去,管得好,你就发,这是很大的放开。

  第二,投资品种,原来选择股票,后来有基金,这个步伐一直在走,基金种类一直在增加,范围将来会扩大得更大一些。不仅能投资上市证券,还可以投资非上市的股权,债券,收益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是也许所谓的这个墙,至少院子大了很多。放开以后确实需要市场主体来自主判断,来创新,来发展。放开以后,我们引导它,他怎么做,之所以放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充分发挥这种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这种市场功能都要发挥。

  最后一个问题,你看两位老总的状态,你就会知道不会的,竞争是要生存的,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大股东自然会想办法。即使是我们目前的状态下,实际上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基金公司经营业绩并不那么理想,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放开以后,基金公司有更强的危机感,其他的资产机构也参与到公募基金管理,这样他会发现找到他的战略定位在哪里,会去挖掘这种优秀的人才。

  分级基金,从成熟市场来讲,也是在股权,债券,货币工具,大概也是这样的权益类的基金,占比在整个基金占40-50%,债券,货币,15-20%。实际上,所谓分级还是很少数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创新就理解为走偏门,基金公司他们自己自主经营,要相信市场。

  主持人:时间关系,我们本场关于基金的讨论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参加我们新浪金麒麟论坛圆桌会的各位嘉宾,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开始我们今天下午的圆桌高管论坛,讨论的议题是内外交困的保险业突围之路。今天的几位贵宾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微博]教授,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梓木先生,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瑶珉先生,瑞士再保险陆勤先生。

  今天讨论我们将围绕八个字,内外交困和突围之路。保险可以说是大家眼中的朝阳行业,我们下面尝试从经营模式,产品及渠道,监管和市场教育,培训来展开探讨。

  今年上半年,国内保费增速5.9%,寿险3.9%,低于同期7.8%的GDP增速。过去十年我国保险业过于同期GDP增速8%。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0亿元,几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趋势。保险行业的形象也是屡遭重创,甚至有人说我们保险营销就是搞传销。从这些数据和言论中,2012年,中国保险业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比如说负增长,利润下滑,退保率高,渠道瓶颈,形象不佳。

  我是从八年前第一次接触保险业,一直以来的印象都是保险是一个朝阳行业,现在似乎这个朝阳被乌云也了一些遮挡。请问各位你们看来保险业到底是怎么了?

  王梓木:我还认为中国的保险业依然是朝阳产业,它按照发展的周期来看只不过是进入了低端,甚至陷入了某种困境,这种困境的形成和整个的经济增长周期有关系,由于经济增长,保险业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保险也快速增长,很多因素拉动着保险业快速增长。很遗憾,我国保险业过去十年的增长基本是属于粗放式的增长,到目前进入的难以为继的状况,到了非改不可时候。

  林瑶珉:首先我非常赞同王总的意见,我想对内外交困这样一个词,不能够全部完整准确描述整个行业的现状,但是从人寿保险业来讲还是客观的,寿险占2/3的市场,非寿险占1/3,现在的市场主体是人寿保险。内部和外部现在都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还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从内外来观察,比方说从发展模式上所带来的经营效率,经营本身之外,外部比方说市场效益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种内外交困并没有掩盖保险依然是朝阳行业,恰好它让我们去寻找一些新的发展契机。

  陆勤:首先咱们现在中国市场增长虽然我们说已经放缓了,放在国际视野来看,中国依然是一个极高增长速度的市场,所以说内外交困我也感觉这个词用得有点过了,其实这就是咱们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咱们这么来看,中国市场真正形成一个市场,其实也是从1996年开始,市场化开始,到现在也就是16年的时间,所以说16年的时间中碰到一些问题,其实是自然的。如果说朝阳产业的话,这肯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来看,2010年的数字,寿险,工业化国家花在保费上是2000美元,我们是99美元,这发展空间是相当巨大的,而且还不用说我们现在像责任险等方面还大有可为,我觉得现在远远谈不到内外交困,从在全球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中国是目前全球范围来讲最有发展的市场。

  郝演苏:应当讲,这是在一个修整期,或者调整期,我们看到的,包括林总讲的很多现象,主要集中在寿险业,今年的财产保险增长还是不错的,10%,而且它的盈利水平要下降,由于竞争的问题。大量的寿险,由于寿险比重很高,占了2/3,拖累了我们这个行业怎么样,从高速成长的市场,就像一个人一直在用百米的速度在奔跑,目前的环境做一个调整,储蓄力量,不见得是坏事。所以这一年当中寿险存在着很多的动作和调整,是在储蓄力量。包括在财产保险业总的状态还是不错的,由于这样的2/3寿险的拖累,我们中国保监会确定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15年保费比2010年增长一倍,三万亿,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来看,能不能完成“十二五”的目标,除了保费增长,我关注保额,保费说明不了什么太多的问题,保费是对老百姓来讲和GDP一样,我的收入上去了。

  看一个现实的市场,看一个分析市场,应该讲内外交困这个词有点太过于悲观,应该还是朝阳产业。

  主持人:不容置疑的是大家现在关注业绩上来看,保险业的盈利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王总,您觉得产生目前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王梓木:刚才寿险讲了一些,其实寿险是面临着经营模式的调整,营销员的模式怎么做,领导怎么做。营销员的问题,有一个数字很有意思,十年前我们国家有十万营销员,收入每个人每个月在一千块钱左右,十年之后我们有三百万营销员,他的月收入仍然是一千员左右,社会在进步,收入在提高,只有他们的收入没有提高。我们的收入进入了白领,中产阶级的队伍在扩大,他们的收入结构中有更多的保险需求,用这么多低端的收入人群去做中高端人群的业务,这个肯定不合理。现在是银行占绝对优势,我不想说个太多了,寿险确实面临着刚才郝老师说的快速比较的时候,进入一个修整期。

  我们华泰产险16年了,相对成熟一点,我们认为财产保险,今年有将近15%的增长,但是利润已经大幅下滑。车险占我们财产险75%左右,就车险来看,据不确切的指标,现在只有三大家保持盈利。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公司和中小公司都进入亏损的边缘,不盈利。这是传统的模式,我认为对产险来说也到了难以为继的状态,表现在产品同质化,服务特色不鲜明,经理管理不规范,简单粗放,效率不高,效益不高,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没有形成,造成了乃至社会形象不佳。

  保费增长来看,寿险表现得比较大,产险如果继续不盈利,也会面临着巨大挑战。原因很多,粗放时期没有想到这么长,随着中国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保险业也要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过去我们更多重视了市场监管的作用,比如说保监会第70号文,主要是从治理市场,一个保险公司真正能够让它不亏损,盈利的话,公司治理是根本。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因为很多公司,包括差险,寿险,你如何提高你的盈利能力。

  林瑶珉:借这样一个机会,我觉得或许从行业,全社会都有必要去重新回顾保险基础作用,最本源的东西。它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能够给风险的承担者转嫁风险,与此同时,通过保险的有效经营和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来保障客户的同时,又能够使得被保险的人重新受益。

  保险行业内,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涉及到经营效率的问题,如果经营效率不高,比产使得客户没有从中受益,或者说他不是一个最佳的一种选择。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盈利就产生了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渠道的效率,保险公司经营的成本,被保险人从中获得了好处,对保险公司做出选择,对渠道做出选择,今天效率高的渠道一定有生命力,经营效率高的公司一定能够发展,如果我们一位抱着一个数据,曾经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当友邦搞这样一个制度,到中国大陆来的时候是一个好的渠道,支撑这个制度就要探讨,电话营销,总成本可能比个人营销的成本略低一些,今天开始不一样了。电话营销当中的成本也在丧失。对于公司本身来讲,经营效率是大家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经营效率当中核心的问题是渠道的问题。

  陆勤:产险,中国15%的增长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也是在产险方面,造成了几个问题。一是因为咱们保险的特点,赔付滞后的,造成的情况,可以负担再做一些安排,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同时,效率上来讲,绩效考核根据它的财务力度,这样来考核的话,我不管你增长是多少,这种绩效指标,下到业务员,承保人,拿这些业务的第一时间考虑的是盈利,我做一个比较的话,国际公司,在经营管理上,车险经营好了,其他方方面面牵扯在一起,家产险的结构,渠道的销售怎么得到创新,国际平均水平,同质化就会慢慢小时,差异化就会显现出来。竞争优势也会不一样,差异化显现出来,一旦有差异化,盈利的空间就大幅度提升。如果大家都一样,盈利空间会受到很大的政策影响。

  主持人:三位老总从经营管理模式,产品渠道的业界资深的方式去找到一些原因,郝教授,您看来应该更多从自身找原因,还是也会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郝演苏:应该讲自身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它的盈利来源在哪里,我们讲保险的盈利来源有两方面,承保和投资收益,大家更多关注投资收益,寿险这一块,财险这一块在产品结构环节找出点来,防灾防损费,都提,提完了这个费跑哪去了,拨费用了。做保险的,签了保单之后,你出事找我,而这个环节,风险的监督环节几乎为零。中间的环节少了,风险管理不到位,这样做买卖是不对的,我们是做什么的,做保险的,做保险不是为了赔,而是帮助客户减灾防灾,帮助客户不得病,健康运动,这是主要目的。我们是本末倒置,拿了保费进入新的市场获取收益,外围环境稍有风吹草堆,你肯定玩完了。应该是两个轮子平行走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服务不光是销售服务,售后服务,帮助客户做安全上的指引,目前在中国很麻烦。

  防灾防损费提出来了,到底多少用于帮助客户防灾减灾,很多公司都是很糟糕的。这样经营管理的理念就出现了偏差。

  林瑶珉:现在保险行业的确这些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确过分强调了,指望着从资本市场来获取,保险公司有没有得到甜头?有,曾经,但是不会永远。保险经营,到底是我定价定得高高的,还是说你定价是合理的定价,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分析,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来腾出一块,这是关键的问题。保险公司应该从那个角度,这个空间是很大的。

  陆勤:刚才说到这个,涉及到行业定位的问题,因为现在行业定位,说起来行业形象不佳,卖保险的,大家一听就特别反感。实际上来说,刚才说的风险管理,风险管控部分,其实是应该很多保险公司的主业,不是收保费就完事了,我们不管是投保人也好,保险公司也好,都不希望看到这些。我怎么能够帮助你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这是一个很主要的服务项目,我给你报价的时候,保费,整个一套方案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是卖保险的,风险管控专家。

  主持人:我们不知不觉谈到了下一个话题,怎么找出我们的突围之路,更好生存下去。刚才大家提到的盈利模式,说具体一点,王总一直在提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结束这种状态?这么多年来,很多保险公司,刚才也有人提到了同质化经营的问题,没有大公司的实力,最终必然走向了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我们也看到其实现在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一些差异化的竞争,比如说像林总的这种健康险公司,也出现了责任险公司等等。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太多的起色,这种大众路线无法持续,差异化的模式很难起色,那在盈利模式选择上,我们有一些更加好的考虑吗?好的方式吗。

  王梓木:问题说完了,你们没有解,没有路,那是最可怕的。我认为中国保险的趋势是不能改变的,市场化的大趋势,保险业在金融领域里面是市场化最早,步伐最快的一个行业,最充分的一个行业,这个趋势是不能改变的。包括最近保监会出台的新政,放开,还是市场化的走势,这是不能改变的。

  第二个大趋势我认为就是转型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真的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期。上一个十年,胡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保险业这十年从来没有断过科学发展,行业要转型,为什么就是转不过来呢,时至今天不能叫头破血流,至少是困难重重的时候,还是不惊醒,深层次原因还是很多的。刚才这个问题谈过了,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监会要管理市场,企业要治本,你到底要不要盈利,这是一个普通企业都要回答的问题,保险企业居然回答得不是很好,经营风险的企业反而对风险控制得很差,这是很令人失望的。

  在这两个大趋势面前,中国保险企业的路在何方呢?其实路在脚下,关键是你往哪走,方向是哪。刚才几位已经谈到了,过去我们保险业不太注重风险保障,能力建设。风险保障方面提供的服务也不充分,保障型利润也很低,一头都压在投资上,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就像救命稻草一样,就活过来了,资本市场连续不好的时候就非常艰难,这种情况就不改不行了。

  我们华泰这几年,我认为转型还是比较早的,提出了两个转变,从简单粗放向指标效益转变,过渡依赖投资收益向承保利润转变。保险报还提出了,华泰是这些年来转型比较好,比较早的一个企业。我们也很艰难,市场不变,你自己在那转也很难,现在我们觉得好时候快来了,市场化和转型这两个大趋势面前,企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差异化竞争,你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现在不差异化已经不行了,非车险必须做,车险都能做,比的是管理和渠道,渠道建设要是有新的办法也可以,我们华泰这应该是商业性的东西,我们要建立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在细分市场当中,华泰要在哪几个方面成为领导者,一定有机会。我们非车险比重占到40%,车险占60%,我们的责任险,出口产品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等,都在行业里面处于比较领先的状况。

  还有一些其他险种我们也在不断开发,就是在车险方面我们想在渠道上,老的渠道你竞争不过对手的时候怎么办,换跑道,换一条跑道。我们就是在销售渠道上,我们认为现在这种粗放式的办法将会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公司和大公司,它的优势,垄断程度很高,中小公司几乎就无路可走,一个是产品好,服务好,其他就是渠道。专属门店的方式卖我们的车险,我们除了车险以外还要重点发展我们的家庭财产险,个人的其他保险,试图在这个渠道方面走出降低成本,传统产品在渠道上找准了,也能够有优势。所谓细分市场的领导者,第一是产品,一定有新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二是渠道,特别寿险,如果都压在银行上,银行也可以卖你的东西,建立渠道的特色,然后就是服务的特色,你的服务有什么特点,最后是品牌,产品,渠道,服务和品牌,这几点建设好了,就可能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你的专业化程度,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这个能力建设起来了,你在市场上就能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整个市场也变得很充分,竞争也很合理。大家都在做同一样的产品,简单的规模扩张,我认为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不觉醒就麻烦了。

  所以我认为这次转型契机是非常好的,我们也希望利用这次大转型当中,有能力的一些公司,做充分准备的公司,通过转型的弯道,通过你核心能力来解决问题。

  主持人:您对保险的思考非常深入,我做保险业报道也很多,一直觉得华泰是很有主见,很独立,不太随大流的市场主体,也有人说也可能你因此错过了发展机会,没有做大。我们未来会有调整吗?

  王梓木:我们的增长基本和市场同步,这么多年,我们的市场发展是一样的,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保险企业是一种金融企业,它的本质就是审慎和稳健,先不能过分,过度去盲目扩张,甚至有一些行为,包括资本市场,投资领域方面的任何投机行为都有悖于这个行业的本色和特长。我们的稳健和审慎,就是我们公司的风格。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这就是华泰,如果没有能力快速发展,超速发展的时候,往往带来你意想不到的风险,这种风险我们都没有权力去冒,我们这样去做肯定会丢失一些市场发展的机会。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公司大起大落,这种现象也不少,都是公司治理的问题,虽然我们都叫股份有限公司,我还是把它分成四类,一类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我认为它在顶层设计上遇到了一个天花板,它是依附于一种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而且企业的领导人往往会随时发生变化,新人新政,这种不可控的东西,使得一个国有企业,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很难长期坚守下去,换人肯定有新政,这是国有企业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的行业确实合资保险企业里面的成功案例不多,效益也不算高,但是他们也不会走盲目发展的弯路。从治理来看,互相制约制衡,使得企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难题,公司治理有直接关系。往往它的决策依赖于领导人一拍脑袋,有时候违背了保险企业的本质和宗旨,保险企业不能赌,把老百姓的保费都赌进去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一系列的理念,我们华泰确实丢失了一些机会,但是我们坚守了保险业的本色。

  郝演苏:华泰1996年成立初期,现在车险市场上出现很大的麻烦,尤其是在北京市场,后来及时修正,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因为它不是那种国有公司很大,是后起的,所以要发展市场空间。跑马占荒的公司,九十年代,好像从质量上是有距离的。怎么打造自己的特色,跑出自己的专业化路线,这是必须的,否则的话很麻烦。我们的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监管部门不愿意让我们,有问题就滥掉死掉算了,采用跑马占荒来运行。所以上来就做车险,车险比重很高。

  甚至像专业化的公司,认真了解一下,还是车险比重高,它农用车也是车,责任保险公司,第三方责任,这样一来,整个我们国家保险,尤其财险行业。水险,可以衡量一个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影响力,在中国,贸易上去水险下降,现在这个水险业务在很多公司没有人做的。包括发展信用保险,发展其他的,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早晚有一天车险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饱和量,你不走,你不失先抢占其他地方,不积聚特殊的专业力量,就走不下去。

  王梓木:公司治理,华泰这样股权相对分散,从设立起那一天起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公司治理决定了华泰必然走这样的道路。这个时候经营者你面对的股东是没有一股独大的,没有人保你,撑着你的。你做得好大家就会接着用你,你做得不好大家就会把你炒,用脚投票,把企业卖掉。效益就是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要抓公司治理。如果公司治理不有一个大的变化,保险企业的问题还会有新人接手这些老公司,继续按照老路子往前走,目前保监会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监管方面是分类监管,规范的给它更多发展机会,不好的就限制它发展。始终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家退出的企业,保障基金本来是保险企业给客户准备的,赔不起的时候拿这个钱去赔,可是我们变成了公司的资本金。那是政府的,相当于间接控制公司。保险公司不是不能破产的,通过这种压力使保险市场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这种转变。

  主持人:我知道林总其实已经走到了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上,您觉得我们的产品就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吗?转型这两个字我们还需要考虑吗?

  林瑶珉:我想不直接回答您这个问题,因为我是这样看的,至少我本身我没有这样一个资格,也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个行业如果说现在面临一些问题,支招,指路,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可以提一些看法。

  从我的角度,不一定要强调转型这两个字,因为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效率,如果说我们保险,企业本身来讲,现在有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经营效率不高,核心的是渠道效率不高,我认为应该从渠道效率入手,尽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这样对公司来讲是有利的。反过来讲又能够让利给消费者,怎么样提出这样一种渠道的效率,健康险公司,竞争对手都是一样的,本身产品并没有泰达的优势,关键是你怎样找到适合你企业发展的路径。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渠道的效率,我们必然会有一些富余的费用可以提出来,按照我们健康保险公司来讲,通过健康管理服务,让你的客户少生病,不生病,你的赔付率就会降低,利润空间就会有所增加。我们现在很多事情主要是两个着眼点,一个着眼点是我刚才讲的渠道效率,王总提到了营销员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整个行业包括很多大公司要几十万,上百万营销人员,让它转型挺难转。新公司完全可以去寻找一条效率更高的路径,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尝试,也初步有一些体会。另外一块就要做好健康管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

  能够把公司战略真正体现在产品的设计,营销,以及后续的服务当中。如果说又能够在客户定位,也就是市场定位,渠道定位,和我们的产品定位三者之间起到高度的协同,就会解决后续的问题。

  主持人:大家提到了产品,渠道,经营模式,王董事长也提到了监管。我们和国外的保险业是不是也有一些差距?

  陆勤:说差距之前我先说一下三位在前面提到的转型,效率,还有创新。我特别是在市场上走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国外有什么产品我们可以直接拿到国内来销售的。说到创新,转型和创新,包括效率,这是分不开的,创新当我们说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个人觉得,我个人观察,我们往往是把着眼点放在产品上,实际上这个创新不仅仅是产品,产品只是创新其中之一。咱们有流程的创新,组织的创新,销售的创新,如果把这些都放在一起,你可能就看到刚才咱们谈到的出路的话,从方向性上来讲,这可能我们需要去多加思考。

  说到创新的时候,经常我发现很多客户的期望值是什么呢,告诉我一个特别牛的产品,然后我一卖马上我就发了,这个期望值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说从世界各地的市场上来看,这个创新的过程往往是渐进式的,不会说是爆发式颠覆性的创新,总是渐进式不断创新。在这个方面,不管是产险和寿险,可能都是我们整个领导层管理层花更多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我看到一个东西挺有意思,说到创新,产品的创新其实在保险行业是很低的,说到底很多产品其实都是有的,都不是说没有。你怎么去销售,我可能加一个不同的标签在那个地方,但是产品还是那个产品,说到底这是销售的创新,这个方面我觉得从市场上得到的印象,可能太多的期望一夜之间可以用一个创新的产品一夜暴富,还是很浮躁。渐进式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如果说到刚才您问这个问题,这个差别和国外来讲,我觉得从监管上来讲,我们往往是有这么一个观点,保监会对咱们这个行业的监管过于细致了,我们和保监会,包括总公司和保监会有很多的交流,我们觉得倒不完全是怎么看,的确市场上有很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国外很多市场比起来完全是两码事,在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怎么去监管它,可能是需要比较细的监管的手段和措施。这方面我们从内在角度很支持保监会做的工作。

  保监会现在做的从偿付能力方向来走,我们认为从差距上来讲并不是说跟国外的市场差距很大,保监会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的推出,2016年出来,把这两种目前用得比较大的偿付能力的系统,把它主要的要素拿在里面做一个参考,设计出适合行业发展的措施。

  如果我们真是要按照欧盟的方式来做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保监会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参照目前行业的状况是怎样的,这样去做它的政策,我们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实际的做法。所以说,我们经常比较,我觉得不能简单比较,好像中国市场和其他市场,国家市场的差距在哪里,从监管的角度,其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看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到咱们这个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走出不要过于急躁的一条路。

  主持人:我们国内有一些朋友去香港购买保险,郝教授,您觉得我们国内的保险公司在产品,渠道方面应该怎么发力?

  郝演苏:到香港买产品主要是寿险,用投资收益来吸引内地客户。从国内来看,我们的渠道创新,产品,好像光棍节你天华泰赚了一大笔,退货险,那天量是相当可观的。

  王梓木:那一天,一千万。这个保险收益还没有算出来,是不是盈利还不一定。

  郝演苏:光棍节一天的量。作为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单位,你应该关注社会各个风险点,这个风险点当中哪些有我的机会。像我们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率比八十年代差多少,八十年代是工会给买保险,现在工会不干这个事情了。家里面不怕偷,不怕烧,就不买保险,只给车子买保险。

  事实上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保险公司有些时候,保险行业本身,要有一种能力,帮助政府开拓思路,提高政府管理,哪些东西可以依赖于保险,给政府带来政绩,给企业带来业绩。有哪些风险点可以利用政府这个杠杆,政府这个力量来提供。这个酒店一定有消防器材,没有消防器材不让你开业,但是这个企业如果没有公众责任险,可不可以,消防器材你必须有,包括喷淋设施。同样,公共责任这个东西,现在政府管理一个重要的东西,要提升服务管理企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我们的行业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看到自己的机遇,看到自己可以做的很多点。

  头几年,小学,幼儿园出了很多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幼儿园,由财政拨款提供校方责任险。机会很多,一个是向市场找,一个是政府在管理当中,转型当中,哪些点可以利用,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财险公司能够像华泰一样,把车险下降到60%,50%,这个公司肯定是好公司,肯定是可持续的。单纯依赖车险没有技术含量,吸引学生都不爱去,车险是一个低端业务。

  主持人:刚才大家讲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和保险营销员有很大的关系,往往都和低素质低水平挂钩,平均收入和十年前还是一样的

  郝演苏:低于全国城乡可持续支配收入。

  主持人:保险业如果没有人才,还有产品设计,更专业的保险,高端的保险人才,我们是不是也很缺乏,人才的轮子如果我们跟不上,其实大家也会很担心。

  王梓木:寿险营销员的模式,发展趋势,各家都会看得很清楚,就是要从低端走向中端,高端,培养出像理财师的特点,不是简单的农民工,我们公司还有一些农忙的时候去种地,农闲的时候做保险。从营销员发展来看,不是数量,300万大军,解决就业问题,是低端就业。

  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准,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发展下去,否则的话确实难以为继。我们的营销员能做银行的客户吗,不对等,语言沟通能力差异很大,不改造营销员队伍,肯定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产品以外,营销员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主持人:理财师,上一场讨论的时候,平安保险的任总也提到了,保险越来越多应该进入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当中去,也是一个大方向。

  郝演苏:法律顾问,健康顾问,财务顾问。一个家庭应该有三个顾问,财务顾问就是保险这个行业繁衍出来的,只做银行业务,没有做过保险,很难转型的。我们这个市场在起点的时候,当时扩张,为了发展,要人头不要质量,导致了低端人群循环,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压力。产销分离,培养大型的专业中介结构来改变市场,关键问题是企业能不能够愿意把这块适当加大动作,因为企业是既得利益者,低劳动成本获得一批人群,但是损害市场为代价。

  林瑶珉:我觉得这个机会对我很难得,关于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我没有把这样的观点在媒体面前亮过相。我觉得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抓住主要矛盾,关于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我和其他几位老总有不同的看法,我在一线带过营销团队。

  关键的问题是收入的问题,营销员管理体制之所以能够兴,是因为它给这样一些从业人员带来的与社会其他一些职业来讲,更加好的收入。如果现在出问题了,也是因为收入问题。用什么办法来破解这个问题,让这些营销人员又重新获得比较好的收入,是高于小时工,快递员,高于保姆的,这个问题找到了解,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破解了。

  主持人:找到了吗?

  林瑶珉:某种意义上我是找到了,我在公司当中我们在做试点,其他公司因为也很大,几十万,十百万,太难了,我们很小。我提的第一个口号叫还财富予生产者,到了这个地方,我们很多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就三五百块钱,做寿险营销可以一年赚十万。现在你再去讲十万年薪不是梦,第一它没有吸引力了,第二确实现在相差太远。少数人,既然是个制度就要服务大多数人,所以我说必须要还财富于生产者,多劳的必须要多得。这里面涉及到在营销的佣金当中怎么进行切割的问题。

  第二句话才是给销售者以尊严,没有这样一个基础,钱这个问题,收入不解决问题,所有东西我认为都是浮云。

  陆勤:我因为再保险是最后端的,对前端销售员的确是没有什么直接的经验。我想说刚才您说的关于人才这个问题,人才的确是咱们这个行业,市场,下一步发展的极大瓶颈,的确现在人才来讲,保险专业人才,而且有经验的人才是相当缺乏的,这个问题现在其实不仅是中国市场面临的问题,我们两年前在新加坡举行了CEO的论坛,当时做了小规模的调查,CEO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大家都觉得最大的制约发展的瓶颈就是人才问题,不仅是本地的人才,会被其他的市场吸引走。我发现有一个情况,我们谈到人才缺乏的时候,我们有多少高等院校有保险专业,培养专业对口的学生,我个人的经验,包括瑞再的做法是很不一样,我们有所谓的毕业生计划,每年都向大学招毕业生,我们的要求从来没有专业要求,我们的同事有很多学化学,历史,甚至有人学艺术的。

  只有通过考试,我们有18个月实物培训,出来以后就可以持证上岗了。我们多少年都是这么做的,发现挺有用的。保险涵盖的方方面面的确很广,学保险专业的学生,这是我个人观点,是不是能专业对口,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开放给所有学生,实物培训很重要,这样可能会是一条路,瑞再一直在做的事情。

  王梓木:寿险发展的一个会议,有一些公司老总交流经验,说寿险的眼光不要盯着客户,营销员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换句话说,寿险不是买的,是卖出去的,你把目前营销员培训好了,他能把东西卖出去就完了。你就把营销员当成客户来经营,这就是你的任务。早期我听到的是这个理论。

  现在的营销员,这种营销员就是靠卖,靠忽悠,营业员为什么低端,投入率这么高,他就是发展自己的好友,保险产品到底是不是为民所需,到底是不是有价值,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公司寿险领导层就给下面开会,我们内部培训,如果出一个产品你自己想不想买,你自己都想买的产品再去卖,你自己都不想买的产品那就是误导。所以要提供好的产品。

  再一个是给营销员提供好的培训,当你提供了好的培训,好的产品,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效益,相应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社会上被人尊重,他的职业得到人们的赞赏,但是这些需要保险公司认真投入,你要看准人,素质高一点,给他足够的投入,培训起来以后,让他们去做那些未来的中高端客户,你才有可能。这样整个社会的就业也是有利的,关键是大家能不能下决心一步一步去做好,方向对了就行,方向错了,还是在市场上浮躁,招营销员做保费,卖出去就算,肯定玩不转。

  郝演苏:创造保险需求,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这种需求,我们的业务员能够标绘出它到底有什么用,创造不出需求肯定是忽悠了。如何研究需求,挖掘市场需求,这是公司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人才的考验,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说明白,我们的行业很少考虑创造需求,用高素质的人把客户不需要的产品卖出去,这个更糟糕。把需求的问题放在一个高度上。

  现场提问:从1992-2007年的统计,15年间,中国有2500万人参与过卖保险,现在的保险市场得出一个结论,卖出来,不是买出来的。为什么寿险保费下降这么快,收入受到影响了,市场潜力还需要更大的挖掘,你得让他真正发自内心去买,这方面做得现在还不多,培育保险人员,培育渠道还都是着眼于卖。为什么说有人提出来保险现在是传销,大家对保险不了解。

  你们在让人去买保险的问题上有没有考虑过怎么去做?

  林瑶珉:保险和其他的商品还是不同的,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卖棺材的,至少还有一块地,看得见,卖保险什么都看不见,同样它也是卖未来的东西。保险,一些刚性需求的,现在开始逐渐形成,类似于像意外险,车险。有一些涉及到通过法规来进行强制,有的是通过某种机制,某种政策来进行引导。其他很多保险的确是需要通过营销的方式来实现销售,所以的确在这个过程当中,渠道我说了非常重要,只是这个渠道到底应当用什么样的渠道卖什么样的产品,市场定位,渠道的定位,产品的定位,换言之,你如果这家公司定位什么样的市场,你就应当有一个相配套的渠道,有相配套的产品,相配套的制度和法规。

  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偏差,错位了,一定会出问题。这也是以前郝老师经常讲的投连险问题,我首先觉得保险这样的产品是蛮特殊的产品,还是需要通过营销的,怎么样从卖变成为买,或者叫引导很激发这种需求,保险公司的确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寻找一些刚性的需求点。

  我随便举个例子,比方说现在我们的疾病保险当中,重大疾病保险,一直觉得对保险公司来讲是赚钱的,对于客户来讲觉得理赔的条件很苛刻,保险公司有所谓的分级理赔,没有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客户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赔付,已经在朝刚性的需求迈进了一步。包括我们尝试做一个事情,我们考虑有一些所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个人群是非常大的,这部分如果有保险,刚性需求比原来的这样一些保险应该说要强得多。如果说你能够找到客户的需求,或者说挖掘到客户的刚性需求点,应当这个问题就会逐渐化解。但是哪一天保险不用卖,客户排队上门来买,我觉得可能会看不到。

  王梓木:刚才说保险是卖出去的,没错,这个道理是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保险卖的是霍然发生的事情,老百姓不一定愿意去买,怎么病就摊到我身上了。林总说的重营销还是不可或缺的,卖有它的道理,卖一种霍然发生的事情,需要推销。

  当一个人,一个组织,你的生活,收入提高到一个水准的时候,应该把霍然发生的事情预先支付出去。保险就是降低你的生活风险,降低你的企业风险,作用就在于此,所以买这个产品的时候需要客户不断觉悟,为什么外国人买产品多,一个是它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准,愿意拿出收入一部分去购买这个保险,房屋险,外国没有房屋险就不敢买房子,咱们中国就觉得没必要搞房屋险,这个理念一定会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人们收入提高会不断改变。中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保险需求一定是提升的。中国的城市化进展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农民工不断进城,工作性质特点,农民工现在都招不着了,低收入没有人来了,一定需要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需要保险公司对不同层次人员,不同类型的人员,提供丰富多彩的保险产品,肯定是需要的。正因为于此,中国保险业现在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大家还有信心。

  陆勤:大家要看我们专门有一个S形的曲线,GDP超过3千美金以后是进入快速的通道里面,毫无疑问,这个会进一步增加。销售没有错,大家都知道的,关键是怎么去销售,我有一个个人体验,在香港的时候我是汇丰银行的顾客,汇丰银行给你打电话向你推销也是销售一个产品的时候,他是把你整个人的家庭状况,财务状况都了解了以后,我们发现这方面好像你是不是有一些保障不够,你会不会考虑,这样我会听下去的。

  现在我接到的电话不是这样,销售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去销售。这是精细化的程度,市场进一步提高的成熟过程。

  主持人:需求可以被挖掘也可以被创造,未来的机会也是很大。

  现场提问:陆总提到招人的时候专业是放开的,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保险学的学生并不受保险行业的看好?

  王梓木:保险业是缺乏人才的,发展得太快,外部又不仅限于保险,各行各业都出人才。我们要了清华的工程师去做理赔,承保的业务,保险公司除了保险院系以外,其他也还是愿意找的,看他学校的等级,不一定是他的专业,本科。保险专业的学生至少还是有优先录取的机会,但是你们要注意,很多保险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研究生他对职位岗位要求很多,他不会去做一个营销员,他绝不甘心。我认为一个保险精英一定要从营销员做起,这些人来了以后,我是保险专业研究生,这个岗位那个岗位,不是简单的从业大军,有自己的岗位需求,这些岗位是不是很充分在等待着,就不一定了。有些公司发展很快,学生机会可能多一点,发展稳健的更多希望从有一些有从业经验的人来挑选,这样会降低它的风险。

  林瑶珉:您谈的是学历,学历在我看来是一种学习经历的证明。但是有些东西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我更关心是学习的努力,因此我们不只是看学历。

  第二,从保险的角度出发,我们经常用四个英文字母高度概括一个人的综合能力,K,知识,A,心态,S,技能,H,习惯。如果你的学历只能说明包括你的一些知识积累,可能在这个当中A是最重要的,就是心态,你不是保险专业的没有关系,你只要有学习能力,有好的心态,知识会逐渐积累,技能会逐渐提高。这样一个概括或许不仅今天在座的,乃至于对其他的观众也会有一些启发。

  主持人:其实就是心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学新闻学电视的也是一样。我们在这个岗位做了很多年之后,我们招人的时候也是偏向多元化的方向。就像刚才林总说的,就是学习的能力特别重要,你是不是能够加入一个新机构之后迅速提升你学习能力,迅速为大家带来大家能看得到的一些改变,特别的重要。

  现场提问:我们都知道前一阵子大病医保新政落地,包括之前的新农合,其中最大亮点是医保商办,我们知道保险的三个职能里面,大家提的更多是第二个职能,现在在近些年里,保险的第三个职能,社会管理职能被大家谈得越来越多。包括我们说人身险业务,未来最大的发展空间就是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包括这次十八大的时候,提出了保险在五大体系会有一些推进作用。从保险业来讲,对于参与这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参与社会管理功能,是不是保险发展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陆勤:答案肯定是社会管理职能,就是保险的职能之一。特别是现在我们其实有很多看到的报道的事件,事故,包括前一段时间北京车公庄走路的时候,热水管爆裂出了事故,政府部门来处理的。实际上如果在国外,这个是一个典型的责任险的赔案,相当典型。你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现在目前来讲,国内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去发展,包括开始之前在房间里谈到环境污染责任险,这个也是一个现在目前来讲都是政府部门在出面处理的事情。这个事情,这个职能是完全可以转换的,可以转换到保险公司,答案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空间相当之大,但是具体怎么去发展,这个我留给各位老总去评价。

  郝演苏:这个虽然很简单,就是引导政府,概念有了,社会管理肯定是有的,包括舆论,能够让政府知道目前纳税人的主权意识越来越强,你不按照一个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做社会管理,出了事之后拿我的钱去买单,这就有问题,你有责任的。掉下去之后,他告城建,我说告市长,城建是市长任命的,包括很多这种事件。我们行业在创造需求的时候给政府提建议,让政府明白保险在社会管理当中有哪些作用,让政府知道怎么合理利用现有的社会工具,合理利用现有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保险的方式处理问题,政府是很容易的,保险公司处理不好我可以抓你,你自己处理给多给少很麻烦。纳税人的钱本来是由哪个科目安排好的,各方面配合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王梓木:寿险更复杂了,匹配年限,都是有很多规则的。保费拿来以后,财险要求必须有承保利润,这是底线。有了承保利润,做保险的,你的技巧,能力,服务性收入,首先应该是承保收入,其次他除了赔付以外,有一些沉淀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的,这个投资也应该审慎。我们叫做它是锦上添花,绝不能让它雪中送炭,指望它雪中送炭就可能让你雪上加霜。

  主持人:谢谢台上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刚才我们说到了种种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实在问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很多的机遇,很多的机会,而且一旦触动可能会有爆发式的增长。毫无疑问,虽然我们是从内外交困开题的,我们依然要从朝阳产业来收题,我们相信保险产业依然会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郝演苏:把握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做大做强我们这个行业。

  陆勤:中国高增长市场,希望是很大的。

  林瑶珉:保险,还是保险,如果要让除了今天在座的媒体,我们社会大众这样的受众能够听到一句话,我宁愿说保险是一种爱心的制度,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态度。

  王梓木:其实创新在我心头是永远存在的,我觉得中国过去的十年,时代乐观最强音叫科学发展,未来十年的最强音我认为是叫创新中国,创新中国需要什么,需要制度,需要法律,需要氛围,让大家宽松,有制度保证,让大家能够自由去创造,而不是创造各种各样的束缚。所以这种创新中国需要我们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各种体制的改革配套,才能完成和实现中国真正的创新大国。

  主持人:我的一句话,就是再次感谢四位的精彩发言。我们再次表示感谢。2012年新浪金麒麟论坛高管圆桌会到此结束了,感谢您的参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张德江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孙政才兼任
  • 体育麦蒂出场1分38秒 球迷骚乱比赛提前结束
  • 娱乐周星驰新片定名发海报预告春节献映
  • 财经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 周小川解读18大报告
  • 科技摩托罗拉南京近百员工到期未签离职协议
  • 博客宁夏地震现场(图) 非城女嘉宾目的不纯?
  • 读书文化新观察:江南style凭啥红?
  • 教育校园奢侈风:爹有的是钱 我不花谁花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张化桥:小微贷款的基础设施在哪里
  • 张明: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 辜胜阻:三个平等是十八大重大创新
  • 王巍:犹太金融阴谋论的起源
  • 尹中立:美国楼市复苏将打压中国楼市
  • 鲁政委:中国热钱之争
  • 张五常:寿山石雕艺术的伟大与悲哀
  • 赵伟: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 汤敏:让农村金融更普惠
  • 叶檀:征收房产税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