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长江被指是商学院中的高富帅:不是谁都能上

2012年11月20日 15:24  南都周刊 微博
长江被指是商学院中的高富帅:不是谁都能上

50万的课,不是谁都能上

记者_沈玎 上海报道

  学院,这个与寻常百姓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带着人们对于富豪的片面想象,而幻化出各种权钱交易、利益勾结等传奇故事。

  而EMBA也因其高昂的入学费用饱受诟病。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一线商学院EMBA的学费不降反升。2012年,中国六大商学院(长江、中欧、北大、清华、复旦[微博]、交大)学费均超过50万。

  一边是人们质疑商学院的暴利和沦为富人俱乐部、婚介所的实质,另一边,是如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所言,“好的商学院,学费收入只占营运成本的30%”,“商学院是慈善事业”。

  到底什么才是EMBA办学背后的真正商业逻辑?

  招生

  中国最早引进EMBA教育的是中欧国际商学院。1995年,42名第一期中欧EMBA,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一批EMBA学员开始学习,当时学费是10.5万元。

  虽然芝加哥大学教授维拉德·J·格雷厄姆提出EMBA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有50多年,但中欧要招到这42名学员并不容易。时任中欧国际商学院院长的张国华(已于2006年1月去世),带着一帮同事,不得不像推销员一样,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去拜访,向他们介绍EMBA,解释为什么要花10多万元去读这个班。

  到现在,17年过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EMBA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一共64所高校获得开办EMBA的资质。学费最高的长江商学院,其2013级EMBA班的学费高达68.8万元,而中国排名前十位的EMBA,同比2011年,学费平均涨幅达到了15%。

  在此链条的另一端,EMBA的高学费也让各大高校趋之若鹜,一些名牌高校EMBA项目的年收入,普遍在2亿元以上。而学员似乎对于价格并不敏感,在招生人数上,中国的EMBA明显高于国际上的平均标准。

  一般来说,国外商学院为了保持EMBA精品化的地位,每年招生的人数最多的都不会超过100人,而在中国,一个商学院每年的招生一般都要几百人。其中,北大和清华的EMBA,招生人数都在300人以上,而中欧一年就招收了700多名EMBA学员。

  按照中国教育部的规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较大规模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才可报名。

  “这一要求就较为宽泛了,什么才是较大规模?”纽约大学中国区代表杰克·陈批评中国做什么事都很喜欢留有余地。

  中欧国际商学院的副教务长、EMBA课程主任陈杰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张志学,都纷纷表示自己的门槛高于平均水准,北大EMBA招收的学员,只有八年工作经验的仅占10%左右,而中欧索性要求招生必须要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

  入学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据清华大学EMBA班的招生老师介绍,“只有初中难度。”

  要想成为EMBA的学员,资格审查是最重要的。报名长江商学院,首先要填写长达7页的标准审核,从职位到薪水,从向谁负责到管辖多少人,从企业所在行业地位到年终奖,事无巨细。

  而面试阶段,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也是考察学员的背景是否属实。“学员要写一个短文,描述日常工作。”陈杰平告诉记者:“实际上就是考量你对公司事务的实际参与度。因为有些人只是冠名,并没有参与实际的管理。”

  中欧一般会设两个面试官,其中一个面试官是中欧的校友,另一个是中欧招生团队的高级经理或者教授。“不用担心面试只是走过场,因为作为中欧的面试官,你当然不希望未来自己的校友层次太低。面试官天然地会把不够格的人排除在外。”

  原本是中欧EMBA学员的方铭(化名),毕业后,志愿帮中欧做了几年面试官。“最大的感觉是,现在的EMBA学员,水平比前几年差些。因为老板们都念得差不多了,入学的多是下面的管理层。”

  曾在某名牌商学院工作过6年的张亮(化名)也承认:“学员永远都是前几届最好的,以后都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说,大鱼都被打捞完了。”

  为了获得持续的生源,商学院之间在招生策略上绞尽脑汁。EMBA的招生广告一般刊发在航空杂志和高端财经类纸媒上,常年招生,并无固定的招生季。若因招生名额已满,而又希望录取该优质学员,则学习国外大学“延期入学”方式,提前发放通知书。

  对于官员的入学,商学院一般会免费或只收取象征性的费用。“但在账面上,是要收钱的,免得节外生枝,减免费用一般通过奖学金的方式返还。”杨钦告诉记者,他是美商在华分公司的一名项目执行官,与各大商学院都有多年的合作和交流,熟谙个中掌故。

  “中欧商学院每年都会拿出很多钱去招收政府官员。”陈杰平对此直言不讳,“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能够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传送给政府官员,比如像市长副市长,那么他能够影响到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这一座城市。”

  “但政府官员有个问题是他不可能像大老板一样支付那么高的费用,所以中欧不会招收太多官员,每年不超过5%。” 陈杰平说。

  目前这些顶尖的EMBA班,在年年涨价之后,还能维持近3:1的录取比例。一些非一流商学院的EMBA项目,招生则相对艰难,多数勉强维持国家准许的招生规模,有些甚至无法招满。整体EMBA的招生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账本

  在商学院中,目前长江被公认是“高富帅”,中欧、北大、清华等学校的EMBA课程学费一般在50多万,而长江则接近70万。

  读一个EMBA为什么那么贵?首先,要成为一家顶尖的商学院,其运营成本当然也是非常惊人的。以中欧商学院为例,目前中欧的教授中,持非中国护照的教师占70%,持中国护照的占30%,外国教授平均在中国生活工作十年,中国教授平均在海外生活工作了11年。

  “跟我们抢教授的,不是国内的商学院,而是国际一流的商学院。”陈杰平告诉记者:“所以,你的薪酬必须要有竞争力。香港商学院的薪酬已经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地方了,但可以明确地说,中欧的薪酬要比香港还要高。”

  长江商学院的薪酬比中欧还要高一些。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够聘请到70位世界顶尖的商学院教授作为自己的常任教授。而这些美国商学院常任教授的年薪一般在15万至20万美元,顶尖的甚至上百万美元。

  不过,目前长江商学院只招募到33个全职教授,和16个访问教授,进度远远低于项兵的预期。“不是给钱就行的,让孙宝红辞掉卡内基梅隆的讲席教授?太难太难了,”项兵说,“不过我们有一个优势,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多教授希望了解也希望参与到这个进程中。”

  为了养这些世界级的教授,商学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教授一定要出研究成果,不然就会贬值。过去5年,长江33个全职教授,在全球24个顶级学术期刊上,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全球第六。

  “把这帮教授请来已经很难了,请来以后,持续出世界级的成果就难上加难。”项兵告诉记者。花大价钱把名师请回来后,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持续培养,比如支持他们做研究、与同行交流、打造研发中心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然,任何产品的价格,都不是由成本决定,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果价格降下来,将带来更多的求学者,也就带来了更大的招生压力。

  “我们决不做行业中价位最高的,但普遍价格上涨使我们不得不随之水涨船高,北大不可能和二三流院校的价位相似。”北大EMBA主任张志学表示。

  “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把学费调高了,如果我们学费太低,它跟市场是脱节的,”陈杰平也常说自己的学费是“被上涨了”,“而且,学费高低要看性价比,国内现在也有十几万人民币的EMBA,但如果质量不高,那还是算贵了。”

  即便如此,如果仅仅依靠学费收入,很多商学院仍然是“入不敷出”。在一定程度上,长江商学院还倚靠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

  “这一块国人经常有误解,你学费那么高,怎么不挣钱啊?”项兵说:“其实好的学校,没有一个能赚钱。美国十大商学院,学费只占营运成本的30%。你要是想挣钱,你就不要聘世界级的教授,不要做世界级的研究。教授讲了课就走,做成一个培训公司,那是能赚钱的。”

  上课

  在EMBA的课堂上,主要教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技巧。EMBA能够丰富理论基础,但不一定会对企业经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抱着急功近利目的的人并不适合读EMBA。”一位现场的学员向记者介绍。

  中国的EMBA是在国外EMBA教育几十年的经验基础上开办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照搬了西方的一些做法。但现在,很多EMBA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有了自己本土化的案例。

  “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说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国的管理水平,全世界第一。”陈杰平告诉记者:“再一个,中国的监管环境也跟国外不一样,中国的发展阶段也跟国外不一样,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个特点来授课。”

  其实EMBA的课程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轻松,方铭一共在中欧学习了两年,每个月会抽四个整天的周末时间,去学校听课,回家后做各种各样的作业和论文,一点也不轻松,很多学员还要从外地赶来,上完课再回去。

  李兆林也觉得,上EMBA,“累”是普遍的体验,特别是课程上到第三天的时候,常常有脑子转不动的状态。每天上课听讲、记笔记,课间小组讨论,课后小组或者个人作业,熬夜是常事。且小组之间需要PK,对于原本就要强的EMBA学员,更是一种紧张的训练与考验。李兆林的一位在海尔工作的同班同学感叹,本来想借上课的机会好好地调养一下,“没想到比原在海尔带领几万员工还要累”。

  第一学年主要学习核心课程,通常每月集中授课四天(通常为周四至周日);第二学年开设选修课,内容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管理、财务金融、营销、创业等。EMBA课程实行学分制,每个EMBA学员必须修满60个学分,并达到评分和考核标准方可取得学位。方铭班一共有60人,最后真的有好几个同学没有如期毕业。

  中欧的EMBA分为中文班和英文班,一开始,英文班的学生自视甚高,看不起中文班,但很快情形就变了。英文班多是外企管理层,给人打工,而中文班,多是私企老板,能力和气场完全不同。

  当然很多企业家喜欢上EMBA,还有另外的需求。“国外都有教会,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它也是一个心灵的庇护所,可以倾诉内心的情感。”陈杰平告诉记者:“但中国的EMBA学员,很少有这样倾诉情感的渠道。”

  这些企业家在企业里高高在上,跟他对话的不是上级就是下级,不是客户就是供应商,不是竞争对手就是政府的监管部门。“跟这些人说话的时候,他不可避免要比较矜持,不能畅所欲言。所以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在同学面前,没有利益冲突,放下了面具。”陈杰平夸张地说这是“找到了做人的乐趣”。

  EMBA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搭建人脉的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富豪的目光。“我没什么特长,我是卖汽车的,大家要买车的找我。”“我也没什么特长,我是开酒吧的,大家要喝酒的找我。”“我不卖汽车也没开酒吧,我是办学校的,如果有哪位同学的小孩要读我那个学校,只要过了分数线,一定优先录取。”—据武汉一家媒体报道,这是当时EMBA第一堂课上最受欢迎的自我介绍方式。

  “对于我们的EMBA学生来说,我们大概有2万个校友,其中17%都是来自于中国企业的CEO、老总和董事长,你可以看到这些校友其实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资源网络,而且他们也是覆盖了中国的很多行业,这17%的中欧商学院校友其实也是中国社会的很重要的动力。一般的学生可能要花20多年才能有这么多的校友资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副院长兼教务长John Quelch表示。

  在长江商学院,有个学员是做电商的,他的物流存在问题,于是他向很多做物流的同学请教。“这些同学每个人都有二十几年的物流经验,随便提了几条建议,这些建议,到咨询公司,200万美元都买不来。”项兵告诉记者:“这个就是EMBA相互学习的文化。”

  相关组文:

  EMBA名利场:学员之间不拼富 炫富被指很土

  机构估计内地EMBA市场规模约30亿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 新闻张德江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孙政才兼任
  • 体育NBA-快船胜马刺登西区第1 恒大签冯仁亮
  • 娱乐汤唯遭时尚杂志曝料称其爱装并耍大牌
  • 财经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 周小川解读18大报告
  • 科技南京电信20M光纤宽带上传仅1M遭诟病
  • 博客流浪儿童死于垃圾箱该谁辞职 古代钱多重
  • 读书文化新观察:江南style凭啥红?
  • 教育校园奢侈风: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张明: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 辜胜阻:三个平等是十八大重大创新
  • 王巍:犹太金融阴谋论的起源
  • 尹中立:美国楼市复苏将打压中国楼市
  • 鲁政委:中国热钱之争
  • 张五常:寿山石雕艺术的伟大与悲哀
  • 赵伟: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 汤敏:让农村金融更普惠
  • 叶檀:征收房产税大势所趋
  • 陈虎:酒鬼酒会否触发白酒业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