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彭文生:未来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人口红利

2012年11月20日 12:40  新浪财经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论坛上发表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摄)    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论坛上发表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摄)

  新浪财经讯 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0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新周期中的经济改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演讲中表示,潜在增长力放缓的原因有三点,原因一:人口红利的消退;原因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原因三:房地产高地价、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以下是彭文生演讲实录。

  彭文生:

  今天的这个主题,就下一个十年经济增长的形势,主要是我们中国,当然也包括世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这个题目叫平衡增长和结构改革,首先我想我们要讨论未来的这个中长期经济增长走势,要理解就是导致我们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的原因。

  我们讲经济增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另外一个是供给,关于需求没有供给也不行,那就是又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讲中长期增长放缓,就我们中国现在而言,大家讲得比较多的主要还是供给面的所谓的潜在增长力放缓。那潜在增长力放缓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环境的制约等等。这里面我想强调三个原因。

  原因一:人口红利的消退。在我们中国这有两个体现,第一个是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的数据,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最近两年已经开始往下走,这个和过去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人口红利的高峰期,比较快地增长,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原因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可转移的空间已经大幅减少。过去十几年推动我们中国经济供给面改善或者说需求面能够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实就是大量年轻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同样一个人20岁、30岁在农村他可能没有充分就业,到了城镇充分就业以后,他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样一个空间现在已经明显地减少。所以我们以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希望从其他的层面来获取。

  第二个方面的潜在增长率放缓就是外贸依存度的下降,这个可能表面上听起来有些争议,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外贸的依赖太高了,需求的增长不平衡,更多地需要依靠内需。

  从经济的需求端来讲,这样的观点是对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平衡的内需和外需的增长,但是同经济供给面来讲,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对于大部分的经济体来讲,对提高效率实际上是有帮助的,经济学文献里面讲到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

  其实一个比较有共识的就是经济的开放度,开放度越高的经济体,相对来讲他的这个增长的这个效率或者说增长的潜力越大。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大部分经济体来讲,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高于国内市场。所以说一个经济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实对提高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中国从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开放度、进出口对GDP的比例,从30%多上升到2007年的高峰60%多,翻了一倍,但是最近几年明显地下降,回到50%左右。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个经济,越来越多地是面向国内市场,那国内市场因为一些行业的垄断和其他的一些问题,竞争的程度不如国际市场那么高,所以对总体的效率是一个负面的影响。

  原因三:房地产高地价、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这个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了,我就不多讲了。

  所以说,未来十年防止经济供给面可持续地增长大幅放缓,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来源,不能再依靠人口红利了,我们对外的增长和内需的平衡也要求,我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面向内部市场。

  所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来提高内部市场的竞争,怎么样来打破一些行业垄断对效率提高的一些制约,怎么样来控制房地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我觉得这是一个从供给面来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那中长期是不是需求就没有问题呢?其实也不一定,我们看世界的形势,发达国家今天面临的问题就是需求不足,我们的问题可能是中长期供给增长下降,西方国家面临的是总需求不足。我们做经济分析,传统意义上讲中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短期我们看经济增长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供给基本上短期变化不会那么大。长期主要是供给决定需求。

  最近,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近几年显示中长期需求可能也不一定有保证,这里面我想讲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长期的货币信用周期。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一个在人口红利阶段,大家为老龄化做准备,投资的需求很强,货币信用扩张很快,同时在人口红利阶段,经济的供给能力比较强,经济是一个过剩型的经济,所以说控制通胀不是那么困难,导致的结果就是货币政策普遍地一松难紧,货币政策大幅度地扩大,到了某一个阶段可能就到了相反的方向发展。

  今天欧洲、美国所面临的问题,之所以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货币信用长周期的下半场,泡沫已经破灭,去杠杆、资产负债表紧缩,使得他货币信用的增长大幅地放缓,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短期总需求的效率,也是明显地下降。

  所以我们看今天刚才李扬院长讲短期问题也要看,短期我们看西方国家,明年或者未来一两年的增长,我的判断是现在的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可能不会那么大。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宏观政策组合现在涉及到很多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宏观政策是紧财政宽货币,因为他的赤字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可持续了,要紧缩财政,同时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希望能够抵消这种紧财政对总需求负面的冲击。

  但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财政政策的效果反而很大,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他马上就对需求是一个直接拉动的影响,所以说政府的紧缩对当前的总需求的负面冲击非常大。

  那么货币政策的放松,它对经济的帮助要看私营部门怎么反映,私营部门如果不增加他的支出的话,那这个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有限了,而今天的问题就是在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去杠杆导致西方的这种银行也好、非银行部门也好,扩张的动能不足。所以说西方现在这种红色政策的组合,紧财政、宽货币,对短期总需求的帮助应该是有限的。

  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我们的非政府部门,家庭和企业部门在过去的十几年的国内货币信贷大幅度扩张的这个过程中间,累积了太多的人民币资产,太少的外汇资产,所以到了经济的这个增长放缓以后,人们对人民币资产回报的预期发生变化以后,非政府部门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导致了资金流出,对国内人民币的流动性有一个内在的紧缩的压力。

  当然最近大家也都知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有所加快,好像形势和上半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关注的是,其实最近从央行购汇量,我们整个的私人部门资金净流入的量是非常有限的,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是反映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的力度大幅度减少,也就是所谓汇率灵活性明显地提高。

  而不是真正的资金的流入量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所以这些都是可能早期出现这种所谓货币信贷,不能像过去那样大幅扩张的极限了。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帮助,在我们国家它的效果可能也是在降低。当然我们的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所以说好像这个情况没有西方国家显示的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它的内在的紧缩压力是存在的。

  那这样的一个供给面和需求端的问题,怎么来应对?前面几位演讲嘉宾包括杨主任刚才都提到了,改变增长的发展方式,结构改革,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垄断增加竞争。我们过去靠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率,现在可能需要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第二,收入分配改革。一个收入分配更平衡、更和谐的经济,实际上是对总体的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总体的这个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所以这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在争议,一般讲共和党更多地强调市场的效率,民主党更多地强调收入分配的平如,我们国家需要的是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怎么看未来的10年全球和中国的形势,其实这张图应该说是一个,我认为是对经济的大周期,是一个比较好的总结,其实我认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西方国家走在我们前面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实际上是人口红利大周期所决定的。

  我们这里面所显示的这个,我们国家的统计数字不能找到更前的,但是美国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上一次人口红利发生在1940年代,那个时候他的人口红利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个程度也比较浅,所以说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不是那么大。

  而且那时候有世界大战对过剩的经济资源的消耗比较大,而过去的这30年,走在我们前面的日本、美国、欧洲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对于经济的短期的这种,或者是有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帮助,后面所带来的是资产泡沫破灭的这样一个冲击。

  所以,最后我想讲一点,我们从美国、从西方的发展的这个经验教训里面吸取对我们有用的经验,这里面最重要的我认为从宏观的政策来讲,除了刚才讲的结构改革以外,如何控制房地产的泡沫进一步地推升,防止大的破灭以后对经济的冲击,这可能是未来几年我们宏观政策需要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张德江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孙政才兼任
  • 体育NBA-快船胜马刺登西区第1 恒大签冯仁亮
  • 娱乐周星驰新片定名发海报预告春节献映
  • 财经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 周小川解读18大报告
  • 科技摩托罗拉南京近百员工到期未签离职协议
  • 博客宁夏地震现场(图) 非城女嘉宾目的不纯?
  • 读书文化新观察:江南style凭啥红?
  • 教育校园奢侈风:爹有的是钱 我不花谁花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张化桥:小微贷款的基础设施在哪里
  • 张明: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 辜胜阻:三个平等是十八大重大创新
  • 王巍:犹太金融阴谋论的起源
  • 尹中立:美国楼市复苏将打压中国楼市
  • 鲁政委:中国热钱之争
  • 张五常:寿山石雕艺术的伟大与悲哀
  • 赵伟: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 汤敏:让农村金融更普惠
  • 叶檀:征收房产税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