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会云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
2013,“十二五”将行至第三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预期,这年保障房规模或将定在600万套左右。
昨天,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称,明年保障房的计划开工数量正在研究当中,“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这一目标低于2011年(1000万套)和2012年(700万套以上),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并不意味着“十二五”规划的3600万套保障房规模会调整。
当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住有所居”时,住房保障的托底基础也正在逐步夯实,这其中又涉及两个核心因素——房源和资金。对于前者,有专家称,江苏常州推出的收储社会闲置房源有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且可以降低“房等人”的规划风险。资金方面,楼市调控不放松意味着土地出让的“紧日子”可能还会持续,这就对保障房资金来源的挖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姜伟新在会上明确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
实事求是评估
住建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2万套,基本建成505万套,完成投资10800亿元。这意味着,今年的保障房开工数量已经超过700万套以上的计划目标。
同样超额完成任务的还有2011年,当年实际开工保障房数量为1043万套,超过千万套的计划目标。
整个“十二五”,我国计划建设的保障房数量是3600万套。而在2011年和今年前十月,累计开工数量已经接近1800万套。对于明年600万套左右的预期数量,顾云昌认为,这样的规模设计是正常的,“前3年完成2300万套,接下来2年还剩1300万套,现在还不能说规模上的调整与否。”
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在惠及公众的同时,亦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新课题:如何应对土地、资金压力,以及如何完善保障规划以防止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出现的“房等人”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以保障房为主题。据新华社报道,在回答“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是否可调整”时,姜伟新称,2012年准备对“十二五”保障房建设的数量、质量,特别是数量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3600万套原定的规划数是不是要进行调整。
“需要的话应该进行调整,实事求是。”姜伟新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早些时候,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根据本地实际需求,确定2013~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计划,并在5月底前上报。不过,中期评估的结果至今未对外公布。
顾云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3600万套保障房规划数量中,棚户区改造占了相当部分,所以,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等在内的保障房规模其实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顾云昌同时表示,在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中,还需要明确保障对象是谁,政府有多大的保障能力,从而实现更规范的运行。
事实上,我国的保障房规划已经开始进一步的精准化和因地制宜。比如,2012年的建设计划更多地体现了地方的主动性,由各地上报各地计划汇总而来,而非此前的中央给地方下达硬性指标。
期待《住房保障条例》
顾云昌表示,保障房的建设,关键还是资金问题,而这一领域的资金渠道需要更加稳定。
目前我国的保障房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以及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部分、地方财政等。
“按理说保障房的资金,不管市场好坏、土地出让金多少,都应该有稳定的来源。比如,补贴资金由财政来支出,流动资金由专门的住宅银行来做。”他说。
如何解决保障房建设中的诸多难题,各地都在探索,除了资金还有房源。今年,常州推出收储社会闲置房源作为公租房的措施,有助于解决房源、资金、土地等难题,并将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公租房应保尽保。
复旦[微博]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方式比大规模新建更合适,应该鼓励。他认为,在没有做好存量住房资源普查和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贸然直接大规模兴建保障房,风险较大。而从存量房源中收储公共住房有很多优势。目前住房存量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状况,可以通过房产税、政府或公共机构签约代租等方式来挖潜。
不过,陈杰认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完全通过社会化收储的方式来解决房源问题,关键是有没有相应的闲置房源,以及收储成本。
无论是资金还是房源筹措,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对此,外界对酝酿中的《住房保障条例》寄予厚望。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近日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称,抓紧出台《住房保障条例》,明确住房保障基本制度框架。
姜伟新在昨天的记者会上表示,在大规模进行的城镇保障房建设过程当中,大的资金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但他表示,这不等于今后不出问题。“我们会注意这个问题,防止以后除了其他方面之外再出现资金管理上的问题,并且因为资金问题倒一批干部,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