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启幕 首次分部门晒行政经费
安监总局公车消费占8成
随着中国地震局19日零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决算书,备受关注的新一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正式拉开大幕。这是继去年之后,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依照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财政部应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中央部门收到财政部批复后即可公开本部门决算。依此程序,从19日开始,有关中央部门将向社会公开2011年部门决算,并同时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有关数据。截至19日19时,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中国地震局
去年新购12辆公车花费294万
中国地震局19日在中央单位中首个以决算书形式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其“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情况同时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770.37万元,全年支出5607.43万元。在中国地震局“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支出决算639.74万元,占11.41%;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562.93万元,占63.54%;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1404.76万元,占25.05%。在公务用车方面,中国地震局对达到报废条件的23辆公务用车予以报废处置,更新购置12辆,支出294.57万元,平均每辆24.55万元。中国地震局47个二级预算单位开支财政拨款的公务用车保有量为1082辆,全年运行费支出3268.36万元,平均每辆运行费支出3.02万元。
此外,中国地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11年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59956万元。
国家信访局
2011年度没有新购公务车
国家信访局19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其“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情况同时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度,国家信访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165.45万元,比2010年度减少2.22万元。全年财政拨款支出决算161.21万元。
国家信访局公开“三公经费”重点在细化上下功夫:因公出国(境)费支出35.23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108.78万元。国家信访局2011年度没有新购公务车,实有公务车35辆,全年公务车运行费支出108.78万元,平均每辆3.11万元。车辆运行支出主要用于机要文件交换、市内因公出行以及开展信访业务活动所需车辆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公务接待费支出17.20万元。
此外,数据显示,国家信访局2011年度履行职责、维持机关运行而开支的行政经费共计7582.01万元,其中:基本支出4086.35万元,一般行政管理项目支出3495.66万元。
安监总局
去年支出决算5831万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19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安全监管总局(含国家煤矿安监局)2011年度部门决算,其中“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6087.86万元,全年支出决算5831.95万元。
数据显示,安全监管总局2011年“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380.24万元,占7%;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4693.88万元,占80%;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757.83万元,占13%。这份部门决算指出,“三公经费”中公务执法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所占比例较大,主要由于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具有必须“下井监察、现场执法”的特殊性及“脏、累、苦、险、差”的特点,全国103个煤矿安监机构承担着多达上万个矿井的监察执法职责,矿点多且多分散于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距离远、路况差,车辆作为最基本的监察执法工具,出动次数多,导致车辆油耗、维修等运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
专家观点
政府接受公众监督更加自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三公经费”公开又迈进了一大步。如在财政部公开的决算中,因公出国(境)的开支内容细化到具体的会议、活动、谈判或考察,公务接待费用也详细列出了涉外公务接待的具体名目。今年“三公”经费公开不仅统一了格式和发布时间,而且内容更细化,说明更详细,概念更清晰,并增加了行政经费公开。这体现了对民众参与权和重大信息知情权的尊重,也表明了政府在接受公众监督方面更加自信。虽然与民众期待仍有距离,但可以肯定这个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信有一天“三公”公开会符合中国民众和纳税人的期待。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应该采纳合理意见,并通过合理引导得到民众认同。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不同,也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
百姓感受
更期待能看懂数字背后的深意
随着中央部门的经费账单陆续公开,迎来的是公众的一场热烈讨论。今年的“三公”账单,百姓看懂了吗?是否满意?
在迅速升温的网友评论中,有些网友说,“何时能从这些账单中看到每一笔支出?”“一次次的出国考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钱花的是否必要?花的是否合理?”“花了这些钱起到什么效果?”公众更期待能看懂这些数字背后的深意。
也有一些理性的网友希望“三公经费”规模有所缩减:“能公布是个进步,希望以后能省则省。”“不能单纯看费用多少,要看使用费用的合理性,必须花费的一千万元都没问题,不能花不该花的一分钱都是问题,要有严格的精细化区分。”
新闻链接
三公消费超限或追刑责
国务院7月9日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行。条例明确,要严控“三公经费”规模和比例,不得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对于违反规定的,最高给予撤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权威解读
中央机关不存在职工“购房福利”问题
记者查看19日各大部门网站发现,不少部门主动回应百姓关切,在公开其2011年年度中央部门决算时,重点增加了对住房改革支出的解释。
审计署在公开内容中对其去年的住房保障支出进行了详细解释,指出去年该部住房保障支出决算4597.99万元,其中住房公积金比2010年增加577.11万元,增长27.14%。该部门解释说,主要是由于正常进人、晋级等因素,2011年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汇缴基数提高,支出相应增加。财政部在公开内容中还对上下年的住房保障支出变动情况作了说明。该部去年住房保障支出3270.08万元,比2010年减少382.19万元,下降10.46%,主要受购房补贴支出下降50.09%影响。总体上看,住房补贴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规范津贴补贴,住房公积金计算基数提高,二是单位新职工人数多了,符合提租补贴、购房补贴人数增加。
毋庸置疑,在“一房难求”的当下,中央部门住房改革支出如果增长较快,难免会引发广泛关注。
中央部门住房改革支出规模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中央单位住房改革政策?“从中央部门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央单位住房改革支出,包括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和购房补贴三项。这三项资金政策是1998年国家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配套措施,是‘暗补’变‘明补’,主要目的是增强职工的住房消费能力,推动住房从实物分配走向货币化、市场化,并不是近年新出台的政策。”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