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截至昨日19时,92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这是中央部门继去年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之后,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
三公账单最多超20亿
目前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账单,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0亿元,不同部门间差异很大。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的“三公经费”预算为213834.9万元。
“部门职责不同,‘三公经费’会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有的部门职能特殊,用车较多,如公安部,执法用车很多;有的代表政府外交活动很多,如商务部,出国(境)费用会相对多一些,因此不宜直接就数字简单作比较。此外,不同部门人员数量不一,也导致“三公经费”产生差异,特别是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由于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其“三公经费”相对较高。
白景明指出,此次不少中央部门不仅公开了财务收支数据,还对部门职能和单位构成、对支出的具体用途等信息也进行了解释,这样社会公众在面对不同部门决算数据时,就能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比如,有的部门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支出规模是由几千个单位汇总而成,支出金额较大是一种客观事实。”白景明表示,部门支出是否正当、合理,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承担的任务、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等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判断。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近年来,以“三公经费”公开为代表的预决算公开,作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
白景明指出,建立完善的预算透明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不可否认我国政府推进信息公开取得很大进步,但仍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这需要政府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更深入细致地向公众解释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同时也要把管理制度向公众公开,让公众监督政府有据可依,充分发挥各渠道监督作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认为,“三公经费”监管应探索建立综合性治理机制,事前设立标准,通过人大审批,在预算中有所体现;事中,即预算执行过程对每个环节都应有监督;事后要有问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三公经费’公开作为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应做好并逐步细化说明,让公众看得懂,这样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这是以公民权利来制衡政府权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刘剑文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