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超六成受访者呼吁为企业减负

制图/方毅夫   制图/方毅夫   制图/方毅夫   制图/方毅夫   漫画/王伟宾 漫画/王伟宾

  在郑州市花园路开汽车饰品店的老刘,说他今年接手的这个店铺“生不逢时”。

  老刘所在的汽配市场,是一家新市场,大部分个体户都是在过去两年内陆续进场开业的。去年,不少个体户都享受到了因为增值税起征点调高而免税的优惠,也包括老刘的前任店主。

  但是,今年3月份老刘接手这个店后,重新再办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时,就享受不到免税优惠了。

  变化

  刚享受了免税

  突然通知要缴的税比以前还多

  “我们去年免税前,国税、地税每月总共才缴400元,后来达不到起征点,就享受了免税优惠,但是现在国税又通知我们,5月份仅国税一项就得缴600元钱!”

  今年4月份时,不少个体工商户都突然绷紧了神经。

  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要么接到口头通知,要么听到风声,说税务部门马上就要重新核定他们的收入和月纳税额,让5月份“多缴点税”,一些因为起征点上调到2万元,刚刚享受免税优惠的个体户,则被通知从5月份开始重新纳税,且税额要超过免税之前。

  一时间,风声鹤唳。

  进程

  “全面筛查、重新核定”仍在继续

  没有遭遇重新调税的个体户们可能并不知道,调税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据了解,郑州市税务部门一直在对个体工商户的情况进行摸底,一部分个体户的税额已经被调整过了,免税优惠被取消。

  地税部门主要核实的是起征点调整前被认定月营业额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个体户。

  “我们主要看房租、水电、工人工资等,比如一家饭店,即便不开门营业,支出就达到了1万多元甚至两万元以上,又能持续经营,那说明营业收入肯定是在2万元以上。这样的商户,调整他的税额,取消免税待遇,他就没啥可说的。”一位税务人员介绍。

  “但是我们没有一刀切,没有大面积调整,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根据。说实话,我们理解,国家是想对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减免税负,如果大面积调整,那肯定会影响到人家的生计。”

  据了解,目前个体户们形成了“倒三七”结构,即三成个体户纳税,七成个体户享受免税优惠。

  目前,这样的“筛查”仍在继续。

  说法

  税务人员被评为“6月份最忙的人”

  “你没听说吗?现在社会上把我们叫做6月份最忙的人。”郑州市一位基层税务所长说。

  税务人员6月份忙,起因于一个叫做“双过半”的税务术语。

  于是,刚刚过去的这个月,对于各地税务部门官员来说,无异于打一场大仗。据报道,6月6日,甘肃省永登县地税局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大干20天,向完成“双过半”发起全面冲刺。到6月28日,增加税收6448万元,完成“双过半”任务,短短20天征了该县上半年32%的税。

  我省税务部门同样斩获颇丰。数据显示,6月份我省全省国税收入达到142.23亿元,创下省国税局自成立以来单月收入最高纪录。“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工作目标。”

  感受

  没有实现“双过半”

  反而有如释重负之感

  与国税部门相比,地税部门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更大,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占税收比重高达50%以上。

  受此影响,郑州市地税系统地方级税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1%。时间过半但收入未能过半。

  其中,房地产业减收8.23亿元,采矿业减收2.67亿元,批零业减收1.08亿元。

  一位税务人员说:“刚开始的时候各级税务部门都很紧张,但是后来发现这半年任务实在是完不成,完不成也就完不成吧,不勉强了。”反而有了如释重负之感。

  有人说:“税务人员早应明白,不必太过为难自己。”在商报年中报问卷调查中,61.8%的受访者都认为,今年的税收增幅“绝对无法再像往年那样,超过20%,可能会在10%至20%之间”,甚至有11.8%的人认为,税收增幅“绝对会低于10%”。

  调查

  超六成受访者呼吁为企业减负

  按理说,从严征税,在法律框架内,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彻底堵塞偷税的漏洞,是税务部门的责任。但是,经济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却要“向完成双过半发起全面冲刺”,总觉得有些别扭。

  在商报年中报的问卷调查中,66.2%的受访对象呼吁“降低税务部门的税收任务,密集出台减税政策,为企业减负”。

  在受访者看来,中国企业的税负实在太高。其中,50.7%的人认为“税负过高,企业和个人均难以承受,到了非减不可的程度”;还有35.8%的人认为“。税负高”,但若所有纳税人都能依法纳税,做到税负公平,企业尚可以承担;只有13.4%的受访者认为税负适中,但仍然强调“关键的前提是做到税负公平”;没有一位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税负低”。

  小贴士

  税务部门说的“双过半”,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税务部门除了完成全年税收任务,每年6月30日还要实现“双过半”,这是政府部门给他们的硬任务。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