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据统计5月发改委批准项目超200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4日 11:39  《财经》杂志微博

  稳增长新局

  此次投资提速,主要是预算内项目的投放提速,并优先考虑基础设施、保障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已经规划的项目和民生工程

  4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失速”迹象,稳增长顿成首要任务。

  从今年前四个月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增速均下滑。甚至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力的电力消费、水泥产量、信贷额度等先行指标也呈回落之势,似乎中国经济放缓程度比官方预期的更糟。

  由于担心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近期决策层接连出台系列刺激增长的措施。一些大规模投资项目加快上马,鼓励家电、汽车消费的补贴政策相继酝酿出台,各部委亦争相发布鼓励民资介入的行业“开禁”之策。

  外界据此联想起2008年下半年推出的“4万亿”刺激政策,纷纷猜测本轮经济刺激的可能规模。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预估,中国为应对经济放缓而出台的刺激措施规模可能高达2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4万亿”的一半。不过,迄今没有相关部委予以证实。

  “是否又一次祭出投资刺激新政?”市场人士对此颇多忌惮。2009年中国“4万亿”刺激计划使得中国经济“保八”功成,但后遗症至今仍在消化:货币超发、投资泡沫,地方融资平台隐忧,以及加剧的中国经济失衡之状。

  对此,《财经》记者采访的官学两界人士也有所担心,如果“刺激新政”重启,会不会再次拖延艰难推进中的结构调整的时机,并将中国经济拖入类似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的泡沫刺破后的萧条泥沼?

  《财经》记者从相关部委获得的信息表明,此次投资提速,主要是预算内项目的投放提速,并优先考虑基础设施、保障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已经规划的项目和民生工程。

  投资提速,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出台新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这些项目的上马只是存量激活而非增量刺激。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投资专家表示,此役可毕两功:一方面拉动经济不至于过分“失速”,另一方面则可引导经济加速转型。

  经济“失速”之辨

  是否有必要祭出投资刺激经济之争的背后,实属对经济下滑是否超预期之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8.1%,三驾马车同时减速。外需疲弱,基建投资遇冷,房地产投资下滑,多因素叠加导致经济下滑。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告诉《财经》记者, 2012年全年可能连7.5%也难以保住。部分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硬着陆”在所避免。

  如果说4月份数据让市场对经济充满担忧,大批先行数据的不佳,更让市场感到不安。货运量增速收窄,发电量近乎零增长,水泥、汽车、粗钢等产能齐降。5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继续下滑,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低于50,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大幅放缓的担忧。

  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月下滑至48.7,低于4月49.3的终值。作为衡量制造业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PMI延续了4月中国经济在诸多领域的疲软表现,其中包括工业生产、贸易、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和房地产市场等多个领域。

  《财经》记者在广东省江门等地采访了解,实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日子艰难,用工成本上升、订单减少、负债率上升,企业主悲观情绪蔓延,部分企业主减产或停产。

  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告诉《财经》记者,经济减速出乎意料,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释放出经济预调、微调的信号,这也意味着旨在 “防通胀”的经济紧缩政策宣告结束。

  “原以为GDP目标下调到7.5%,可轻松实现,但没想到一季度和4月数据超预期滑落,决策层面临经济可能‘失速’的压力。不过,由于准备‘十八大’召开,加之地方换届牵扯精力,实际上,几个月来,各方并没有真正在‘稳增长’上形成合力。”陈兴动说。

  雪上加霜的是国际经济复苏维艰。希腊在欧元区的去留、西班牙融资断流等坏消息接连不断。中国一季度进出口数额双下滑,在温州等鞋革出口基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订单缩水面临倒闭。

  4月的工业企业利润、金融企业利润双双下滑。今年1月至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525亿元,同比下降1.6%。这是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

  同期财政收入下滑超预期,各种负面因素叠加使决策层感觉增长压力陡增,“担心如果经济下滑到7%或者6%,再拉回来比较困难。”陈兴动说,预估实际增长差大约在1.5%,消费和出口可以腾挪的空间有限,于是只有依赖投资提速,对冲下滑。

  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在预料范围,但是否已超预期?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历了2008年那轮危机,决策层已经能够直面30年高增长不可持续的现实,承受叠加风险的能力更强。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出口对GDP的依存度已经从2007年的37%降至2011年的26%,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近三年或为负或接近于零,出口增速的不断下滑,也说明中国已不完全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了。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超过资本形成。他重新估算的结果是,2005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被低估,投资被高估了。

  虽然经济减速,但部分大中城市的楼市却显示出复苏的迹象。在沿海主要城市,3月房屋销售开始回升,本月进一步加速。制造业及贸易中心广州市的房屋销售恢复到2011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目前“用工荒”还在局部地区蔓延,就业形势颇为乐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微博)(Il Houng Lee)5月3日在马尼拉表示,尽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经济再平衡令人担忧,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硬着陆。

  虽然有所争议,但中央希望投资审批提速稳住经济增长,而地方政府则寄望重启投资,松绑房地产,使地方经济繁荣依旧。今年一季度,除了河南、贵州和宁夏经济增速超同期水平,大多数地方经济增长均出现下滑。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向《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正值中国换届时节,后半年会步入复苏期的“政治景气循环”,政府会通过刺激政策拉动经济,二季度经济增速将会触底反弹。

  投资再度发力

  近日,一张湛江市长亲吻项目获批文件的照片到处流传。

  该市一个千万吨级钢铁项目通过核准后,市长王中丙走出国家发改委大门,忍不住亲吻获批文件。

  打开国家发改委网站“项目审批与核准”一栏,湛江该钢铁项目通过核准的信息位列其间。除此之外,首钢迁钢项目、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也在获批名单。据统计,5月有超过200个项目获批,仅5月21日就有近100个项目获批。而在此前的4月,获批复或核准的项目也有300个。

  发改委持续一段时间的快速审批,为近年来少有。据悉,2月底以来,重大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网、机场和轨道交通项目获得集中审批。发改委要求各地,6月底之前要将2012年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完毕。

  国务院最近几周的常务会议,均集中讨论经济增长问题。5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继5月16日之后第二次以“稳增长”为主题,会议确定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中,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占据了主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务院强调,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际,将对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其中,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不过,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利好很难一步到位,拉动经济的效果滞后,所以基建项目近期有所提速。

  自今年2月基建投资见底后,4月以来铁路、公路、港口等基建投资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以来,投资中下滑最快的主要是基础设施,稳定经济主要是稳投资,稳投资主要是抓住基础设施这个“牛鼻子”。

  5月16日国务院决定,安排265亿元财政补贴,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以投资拉动消费,显然是本轮投资提速的应有之义。

  不过,此轮投资并非主要着力增量投资。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发改委主要提速了中央预算内项目的审批,并计划陆续赴各地督促项目的落实。“加快落实一些计划内项目,只是改变投资节奏,并非单纯增量刺激。”

  据了解,2012年中央拟安排预算内投资4026亿元,较2011年增加200亿元,现在获批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原来已经规划好的,属于“口袋预算”即中央预算内投资。

  从细分项目资金看,保障性安居工程690亿元,“三农”建设1406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41亿元,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481亿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488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299亿元,中央本级建设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387亿元等。

  新瓶难装旧酒

  针对各界对重启投资刺激的诟病,国家发改委近日召开新闻吹风会,澄清所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以及4万亿投资2.0版来了” 等不实报道。而此轮投资与2009年相比,环境和方向大不相同,发改委在项目审批和项目投向上,总体偏审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投资刺激,会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从理论上讲不应再重复2008年的政策老路。新华社近日亦称,中国政府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不会重复三年前大规模刺激计划的老路,尤其是要避免出现效率低下的投资和资产泡沫,以及令人担忧的通胀重新抬头趋势。

  2009年和2010年新上了一批大规模项目,有的现在还未建设完成。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对《财经》记者指出,随着一些项目的逐渐完工,可以用新项目进行弥补,正好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目前来看5月份的GDP增长数据不容乐观,如果跌破7%就业就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增加投资是有必要的。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很多项目在快马加鞭地审批、建设,“钱从何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了他的担忧:如果说近期关于“4万亿投资2.0版来了”是媒体误读,一些地方则乐得借此“误读”,吹起投资“东风”,这也是地方换届时节的惯性选择。“谋划包装的项目,要采取超常规的办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地发改局人士表示。

  近期,地方各级发改局针对已经开工的项目,督促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按期完工;对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暂时没有开工的项目,督促项目单位尽早开工。

  《财经》记者从一些地方发改局了解到,基于2013年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开始,各地正在着手谋划2013年项目。

  据悉,国家发改委要求7月底前上报2013年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从中央投资项目投向来看,都是围绕着七大类投向进行的。谁谋划得早、谋划得到位,就争取了主动。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一些省市发改局向各县局下发通知时这样指出。

  投资可以有所作为,但刘尚希认为应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并非在总量上增加过多。否则,中国的债务会大大增加,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能会超前。

  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减速,投资只能更多靠银行贷款,或者借助投融资平台。但上一轮投资造成的融资平台债务还未消化。

  “银行不会再那么疯狂了。” 陈兴动说,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等项目信贷控制很严,上轮刺激政策导致的融资平台10万亿元债务,今明两年将迎来偿付高峰,目前唯有展期应对还本付息压力。银监会采取“谁的孩子谁抱走”,银行的债务压力很大,不会再盲目扩大信贷。

  由于财政预算须经人大批准,财政拨款受到一定约束,银行也不愿意或不能够贷款。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财经》记者重申,所以从资金角度来看,这一轮扩张力度应该是有限的。

  在抓紧落实投资的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将于近期正式出台。

  不久前,证监会发文支持民企上市和再融资,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券商。加上铁道部近期宣布已获2万亿元的银行授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措施呼之欲出。此前,银监会、国资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已陆续发布鼓励民间投资的相关实施细则。

  渣打银行(微博)分析师王志浩表示,2012年投资刺激的“新”亮点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货币政策两难

  为应对经济下行,央行也在通过货币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然而,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货币政策就将无效,刺激经济需借助财政政策等其他方法。中国目前信贷需求不足的现状,令人担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马骏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贷款增长低迷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负面因素,而这主要是由贷款有效需求不足所致。制约信贷有效需求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因银监会的监管政策受到限制;二是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缺少给小微企业贷款的能力。据他测算,两部分加总共削减了70%以上的贷款有效需求。

  “央行放松流动性对经济的边际作用下降,是因为实体需求不振。”某银行间固定收益交易主管表示,“货币政策是根绳子,可以很好地拉住经济过热,却难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近日撰文指出,货币政策无法将中国经济带出低谷。他认为,目前中国正在发生“债务紧缩需求”,“如果是正常的工商周期去存货,中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末就可能迎来一个补库存的反弹,但如果是各个经济部门的财务表出问题,那经济的底部可能会持续一个时间段。”

  这种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曾出现在过去的日本和当今的美国。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在专著《大衰退》中,曾对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的现象做过深刻的描述:日本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后,企业经历了漫长的债务去杠杆化的过程,在资产负债表被修复之前,新增信贷都被用来还债而非生产投资,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也因此失灵。

  但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称,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尚不能类比。日本实业资本和银行联系非常紧密,银行不愿意让企业破产,这就使得企业必须经历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而在中国,企业破产以后,债务因有限责任而一定程度上被免除。

  据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预测,将要在6月9日-11日发布的5月份宏观数据当中,估计5月新增贷款回升至7500亿。

  长、短目标平衡

  此次投资提速,意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依靠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稳定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带动经济转型真正启动。“短期的稳增长要和长期的调控目标结合起来,不搞单打一。”刘尚希表示。

  如何拿捏长短期目标的平衡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保经济增长”和“促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宏观调控的两项中心任务,但两者在短期内存在潜在冲突,在考虑将其中任何一个置于政策选择更优先的位置时,都需要考虑对另一个目标可能造成的影响。

  陈兴动指出,“投资项目主要着眼中长期发展和民生需求。”陆续推出的经济政策措施,不仅仅着眼于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而且也兼顾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目标。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持续十几年。尽管其间曾一度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但事实上都属于扩张型财政政策。

  从稳定政策的“逆周期规则”看,一个国家经济下行或者衰退,应对政策应该是扩张的,但“我们说经济下行,那么‘下行’的参照系是什么”?王雍君指出,目前这种低增速也许不是下行,而是中国经济基础结构所能支撑的正常的增长速度。从中长期来看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代价也太大。

  中国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保增长和就业,第二就是结构调整。王雍君说,相对而言,结构调整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保增长往往会掩盖和推迟结构调整,这个问题现在表现十分严重。

  保增长通常伴随财政扩张和银根放松,需要留意可能催生出很多低质量没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产品,最终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到一定程度可能就难以逆转,再去调整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更快的增长,还是更好的增长?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还是一个短期好看的增长?经济增长哪怕回落到6%,但能换来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不是也可以接受?”王雍君问道。

  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不是一对矛盾。如果把稳增长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上,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经济长远的增长方能可期。30年高增长周期已经出现拐点,更长远的增长和更深刻的转型需要改革来配合。

  【作者:《财经》记者 王延春 郑猛 杨中旭 由曦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