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桶阵”意义重大 要想引资金尚靠改革
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还需“走着瞧”(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梁 杰
日前,铁道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这意味着铁路投资对民营资本完全“开闸”。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根据《意见》,铁道部此次向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包括铁路线路及场站设施、铁路工程建设领域、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业务、铁路技术创新、铁路非运输企业改制重组、铁路“走出去项目”、铁路产品认证、质量检验检测、安全评估、专业培训、合同能源管理及其他相关技术服务活动。
《意见》特别强调“对民营企业和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采用统一的招标条件,确保公平竞争”,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铁路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此外,针对民间资本投入铁路建设可能带来的标准不一等情况,铁道部表示,将推进铁路法制建设,严格依法履行铁路安全监管和市场监管职责,为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提供良好环境。同时还将加强铁路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统一铁路网建设规划,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小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总体而言,此举是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政策,至少可以起到增强竞争、提高效率、规避国有资本风险以及优化投资结构的作用。”
有利市场竞争格局形成
关于民企投资铁路,几年前就已在试行,但并未推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黄志龙认为,此次改革政府部门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短期的,铁道部的债务大概是2.43万亿元,资金非常紧张,加上今年的货币政策还是偏紧,所以其短期内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二是长期的,将来铁路行业改革很有可能就是借鉴航空运输业的改革经验,就是运输公司和铁路的线路,按区域划分为几家不同的营运企业,这样才能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格局。所以,在这个时候,吸引民间资本加入铁路运输或铁路线路的建设,有利于其市场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刘小川教授说,从长期看,推动此改革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前提,即:政企清晰划分、国企率先改制、分清垄断与竞争的事项。因此,我们不可期望一步到位,应当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有步骤地推动此项改革。
而人们注意到,该《意见》总共有14条,最后5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铁路部门自身的改革,即如何改进管理和服务,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获得公平待遇。这意味着,铁路部门今后或将剥离“办铁路”的职能,在不同市场主体面前,向“管铁路”的政府职能定位回归。
分析人士指出,铁路建设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长且利润低,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随着民间资本的进入,我国铁路建设将逐步形成以民营资金和外资为重要投资主体的市场融资新格局。
建立保障投资的机制
民间投资融入铁路,无论对铁路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应当都是利好,是“双赢”的事。不过,多位民间投资人士也有担忧,他们指出,凭借铁道部现在整体的资产价值,吸引力不大,而《意见》中又恰恰没有细致说明投资分配机制,现在只是“表面上看着很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则,不免让人有被“圈钱”的感觉。一位投资人士就此表示,投融资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能够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体制和机制,不然任何投资都是难以持续的。
刘小川教授则认为,此次改革,理论层面上的意义要大于实际的影响。因为现行铁路建设布局基本完成,利益分布已经基本定局,民企至少在短期内很难突破此“铁桶阵”。所以对该政策实施后的效果不容乐观。由于自然垄断的特征,民企不大会快速跟进;由于政企不分再加上国企的过于庞大与强势,不存在民企参与的利益空间。当然,有关铁路服务、运输设备以及相关设计等领域的开放还是存在应用前景的,但仅限于局部领域。
专家认为,铁路行业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离不开铁路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铁道部职能的转变。期待铁路部门继续大刀阔斧地深化体制改革,大胆往前走,触及过去那些“动不得”的领域。在已经提出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部门职能转变等问题上,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理顺铁路行业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为所有类型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