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悲观议我国经济下行 害怕正失去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6日 17:07  环球时报微博

  担心经济下行还没触底害怕中国正在失去动力

  外媒悲观议论中国经济“失速”

  “四月并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疲软数据浇灭中国经济增长希望”、“中国经济将面临十年以来最慢的增长”……近日世界媒体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弥漫着各种悲观说法。引发这股风潮的是中国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其中,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1%,这一成绩在全球范围内相当亮丽,也高于中国自己定下的7.5%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2009年春天以来最小的经济增幅”。这些数据都是中国经济真实的侧面,然而面对外界的复杂议论,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微博)对《环球时报》说,唱空中国的声音越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醒告诫越强,但他表示坚信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绝不会像这些人所鼓吹的那样严重”。

  “四月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

  “中国因素”成为解读14日国际经济新闻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据美联社14日报道,纽约的国际油价周一跌到每桶95美元以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电子交易中,基准原油下跌1.33美元,每桶为94.80美元。美联社称,油价下跌是因为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放缓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

  同日下跌的还有欧洲股市。路透社报道称,由于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以及希腊政治僵局,欧洲股市盘中下跌至四个月低点,FTSEurofirst300指数下跌多达2.1%至1001.47点,法国CAC-40指数下跌2.4%,德国DAX指数下跌2.2%。路透社说,“中国令全球经济风险升高。”

  新一轮议论是对中国最新经济数据的直接反应。中国11日发布一系列被外电形容为“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零售额数据、进出口额等之后,中国央行于12日晚间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英国《金融时报》14日说,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最令人震惊的是,4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这是3年来最疲弱的数据,而且远低于3月11.9%的同比增幅。《华尔街日报》对这一数据的解读是:它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普遍疲弱。法国《费加罗报》称,中国工业增速放缓,新增贷款发放额创3年内新低,这表明北京抑制经济过热的行动已产生效果,但经济硬着陆威胁增大,中国政府必须避免因此带来更大社会代价。

  《爱尔兰时报》说:“四月并没有让中国经济看到春天,中国工业产出数据低于预期,零售业销售减弱,固定资产增长乏力,贸易数据疲软,这些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描绘出一幅悲观景象。”

  德国经济网14日评论说,增长引擎的停转,让世界经济蒙上阴影,厄运没有结束的迹象,或许经济危机2.0时代将要来临。

  “中国经济正失去一些动力”,《纽约时报》报道称,在过去30年里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口,上个月增长仅为4.9%,还不到经济学家们预测的一半。中国还宣布进口增长在4月份意外地停止,全国各地企业对从铁矿石到计算机芯片的各种产品失去胃口。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困境。

  《华尔街日报》称,西方社会过去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另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但现在,北京面临不同的形势: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国试图从“经济刺激工具箱”中找出工具以刺激萎靡不振的经济,但是这些措施没法带来曾经有过的冲击力。

  对于外媒的大量悲观预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14日告诉《环球时报》,最近中国的经济数据显示我们经济的三驾马车确实出了一些问题,而外媒对中国非常期待,但他们对等待中国市场完全发育成熟本来就没有多少耐心,一有负面消息,就会随意发挥;他们的另外一个意图是倒逼中国再像2008年那样出台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救市计划,从而再次搭上便车。过去不少外国企业都从中国的4万亿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中获益巨大,甚至有企业、行业借中国市场起死回生。

  中国将不会对欧洲经济慷慨解囊

  为什么世界对中国经济形势反应那么强烈?有分析认为,这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有关,更与世界对中国经济“被放大的希望”有关。

  美国《华尔街日报》14日说,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复苏可能比预期需要更长时间,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目前欧洲陷入衰退,美国和日本在努力保持2%的经济增速,印度经济不断走软,在这种情况下,外界对中国重振需求的希望被放大了。

  法国JOS财经新闻分析称,中国此次经济数据中最令欧美失望的,是其进口仅同比增长0.3%,而分析师此前预期高达11%,这是2009年10月以来最低的增长率,这表明倘若出口萎缩,中国就不会拿出更多钱来进口,更不会对欧洲经济慷慨解囊。中国购买需求和意愿下降,还会影响澳大利亚等依靠向中国出口资源而发展的国家经济表现。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4日则以“如果中国现在减弱,德国也跟着遭殃”为题报道说,中国被认为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专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亚洲“新的伟大力量”,欧洲人普遍的印象是:中国有“鼓鼓的宝箱”,可以缓解欧洲债务危机。但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难逃“危机病毒”的感染,由于欧美市场的疲弱,中国国内需求也持续走弱,中国很可能迎来“十年最弱的增长”。在这个“坏时代”,没有中国的带动会变得更糟。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德国凭借对华出口增加在欧洲一枝独秀,现在可能会跟着遭殃。

  德国《世界报》还以“健康的岁月渐渐远去”为题称,以前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开始疲软,让德国公司抱怨。德国企业已经习惯于在中国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德国公司全球危机下的市场弥补点。不过,中国经济放缓也有积极的一面。毕竟,该国的经济过热对世界经济有不利影响。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并没有对世界市场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世界仍然看好中国,积极投资中国。

  美国CNBC财经电视台分析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十年以来最慢的增长。但对美国和欧洲有益的是:较低的商品价格可能有利于美欧,而这正是后者最需要的。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弗雷德里克•纽曼周一称,如果中国政府没有采取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逆风”。但是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受灾最严重的将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印度尼西亚这些严重依赖商品出口的经济体。而另一方面,这将带来商品和石油价格的下降,因此推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纽曼称,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今夏不实施刺激经济措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降为6%将不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经济没那么糟糕

  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降低GDP增长速度,其实也是中国自己的主动选择。《华尔街日报》称,今年3月,中国总理将经济增长目标从2005年以来保持的8%降至7.5%。但该报认为,新的增长目标只是象征性的──中国经济增速通常都比设定的目标快很多。不过,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下滑至更接近所设目标的水平,从而促使政府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途径。

  孙立坚认为,只要中国今年不发生大的变故,7.5%的实现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汇率问题、通胀问题也能得到较好解决,8.0%也没有问题。中国不是为了低调而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谋求数据上超额完成目标的“好看”,而是为了释放“中国并不盲目追求高增长”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留出空间,为实现结构转变、产业升级保留空间。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4日表示,虽然金融市场担忧上周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可能全面下滑,但从信誉或评级角度看,这些数据并不特别值得担心,“数据呈现出的疲弱只是人为政策引导的经济放缓的一部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