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4日电(记者叶锋 王晖余)“在市区的老房子,住得不好,但出行方便;郊区的保障房,房子本身挺好,但交通不便。”谈及海口新落成的保障房小区南江花园,原本有意申请的市民符先生陷入两难。经过两次摇号配售之后,南江花园尚有800多套经适房无人问津。
记者近期在一些城市采访发现,部分保障房建成后受到“冷遇”,其在选址、交通、价格等方面尚需补足软肋。另一方面,公租房等“新品种”,被市场完全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业内人士认为,在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安居工程过程中,应防止出现“重建设轻分配”倾向,确保保障房既“叫好”又“叫座”。
部分保障房建成后受“冷遇”
海口琼山区新大洲大道附近的南江花园是新落成的保障房项目。记者看到,各栋楼外观漂亮,品质不输于商品房。
不过,市场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去年11月以来,海口已配售首批经适房3036套,剩余1287套,其中包括南江花园剩余的800多套。此外,还有20户申请家庭主动退房。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郑州。5月3日,郑州推出4002套经济适用房,当天仅60余位购房者登记选房;主管部门不得不延长选房时间。但经适房登记选房情况仍不理想。据郑州房地产网10日公布的数据,截至9日,4002套房源中还有866套剩余。
上海新推出的公租房也受到“冷遇”。馨宁公寓和尚景园是上海首批面向社会供应的市筹公租房项目,分别位于徐汇华泾地区和杨浦新江湾地区,累计有房源5100套,均为全装修房。
两个项目于去年底启动供应,目前的申请率约为四成,低于预期。以尚景园为例,该项目杨浦区有一半的计划供应量,申请期间,杨浦公租房运营机构接受咨询有11000多人次,但最后提交的申请书只有580多份。
从“竣工”到“入住”有多远?
“我虽然是本地人,但我都要一路问过来。”海口市的一位市民到经适房小区福秀小区看房,但为了找到小区,费了不少周折。记者在现场发现,福秀小区方圆约一公里内,还没有商店、市场等配套设施。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孙健坦言,由于土地、拆迁、建安成本等多方面原因,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多在离市中心城区较为偏远的地段,一些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同步配套,影响项目分配入住。
记者在尚景园现场看到,小区和地铁三号线直线距离只有三四百米,但中间相隔了一条货运铁路及一个火车站,使住户对地铁“可望而不可即”。
租金是影响公租房“入住率”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海馨宁公寓和尚景园租金均按“略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制定,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测算。两处项目月租金分别为每平方米42元多和39元多。
上海住房困难户孙增民的儿子是个上班族,有意为儿子租一套公租房。他说:“如果租一套50平方米的一室户,月租金就要2000多元,对孩子来说还是偏高。”这样的感受在市民中有代表性。
此外,保障房申请对象对房型同样敏感。由经适房项目转化为保障房的馨宁公寓和尚景园,总户数中一室户占不到20%。
如何确保保障房“房尽其用”?
据住建部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2年全国新开工建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业内人士指出,应切实完善保障房相关配套和供应阶段的制度设计,以确保“房尽其用”。
“在保障房的规划、建设中,应进一步吸收民智,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防止供应偏离需求。”复旦(微博)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
专家还建议,应加快推进交通、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满足保障房居住人群的消费需求,并与建立公租房等项目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结合起来;在对地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考评中,应强化竣工率、供应量和入住率等相关指标的考核。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表示,保障房小区的配套将进一步完善,项目周边连通地铁等的道路建设、小区短驳公交的配备等都将逐步跟进。他还介绍,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上海已出台相关措施,优化供求结构,满足更多住房困难职工和职工家庭的租赁需求。不过,目前的两个公租房项目尚无调整租金打算。
另有业内人士建议,需加强对保障房申请人群的观念引导,避免“保障房”被理解成“福利房”。公租房租金不宜定得过低,需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投资运营的可持续性。
“新建保障房的物业服务、居住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将逐渐体现出来。我们对保障房的入住前景充满信心。”杨浦区公租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晓波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