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教事业:关键词里看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 04:34  人民日报

  “两基”目标

  “两基”实现后的百姓关切

  袁新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短短的一句话,意味着经过25年的努力,普及义务教育这项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艰巨任务终于完成了。在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史上,这堪称又一个里程碑。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那么义务教育就是基础中的基础。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已经证明,越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就越早、速度就越快。18世纪普鲁士的崛起,19世纪日本的崛起,20世纪美国的崛起,都说明:大国崛起,教育先行。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普及义务教育不仅仅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基础和人才保障,更是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党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终于啃下“两基”这个硬骨头。

  但是,“两基”全面实现之后,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不能有丝毫松懈。特别是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中央财政已编制预算,紧接着就要看地方政府如何配套落实了。地方财政能否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投入能否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这些,都是“两基”实现之后的百姓关切。

  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使得择校热愈演愈烈,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谈不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两基”全面实现后,提高教育质量无疑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已经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但不论是初步均衡还是基本均衡,都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利益格局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多现实问题。能否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择校难,人们正以热切的目光期待着。

  文化产业

  努力成为支柱产业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吕建中委员(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回归实体经济,是解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顽症的两把金钥匙。文化产业发展了,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以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而言,要想做大做强,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要实现观念、机制和政策创新。目前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文化产业还是在其他实体经济领域,都有不可逾、不敢逾的门槛。因此,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上要有跨越式发展,必须重新梳理产业政策,打破一些行业的不合理垄断,使国民经济在宏观调控下真正实现市场竞争、市场分配、市场激励。

  (本报记者于猛)

  教育均衡

  要均衡须倾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庞丽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义务教育均衡是复杂问题,又关涉到教育领域其他方面,如择校、教育公平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能仅靠增加投入、制定规划,需要观念上重视、机制体制创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整体提升。

  与普及义务教育相比,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道路更漫长。必将伴随着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对薄弱地区的倾斜,在兼顾效率的同时优先考虑促进教育公平。

  (本报记者赵婀娜)

  高教质量

  提高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谢维和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

  从高等教育自身使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应紧密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这是高等教育同其他教育不一样的地方,也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核心问题,应围绕这个问题来谈教育质量与创新。

  以往,学校资源配置多按照知识体系特点和规律安排,这从知识体系的传承来说是合理的,但从知识创新角度来说就显得不够。高等教育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就要求大学对学科结构和学术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学科。这对进一步提升大学原始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这样的战略性新兴学科必然是多学科的结合,并以某个关键领域和重大战略问题为依托,这也应关注和加强。

  (本报记者赵婀娜)

  资助体系

  制度保证有学可上

  “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摘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钟宁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去年各类国家政策性资助金额累计超过700亿元,这笔钱花得值。一套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落实,从制度规范上保证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学可上、求学无门,这事关国家与社会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投入再多也不为过。建议国家进一步提升资助体系的内涵,待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扩大受助学生范围,将素质教育、人格完善、就业创业等高层次内容纳入资助体系。

  (本报记者冀业)

  版式设计:宋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