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三包时代的难与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 11:29  经济观察网 微博

  经济观察网 铁志海/文 搁置了7年的汽车“三包”规定,因日前举行的立法听证会,再次引发热议。有舆论因此认为,汽车可能成为继电脑、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之后,第23个纳入“三包”范围的产品。

  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举行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规定)立法听证会,包括消费者、汽车厂商等16位听证代表一致欢迎或支持汽车三包,希望这份迟到的保障尽快出台。呼吁设立第三方独立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听证会上出现频率最多、要求最强烈的声音。

  所谓“产品质量三包”,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的规定。作为消费行为中相对的弱势群体,“三包”政策是国家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体现,更是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三包”政策的受益者不仅仅包括市场中亿万普通消费者,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推动了市场运行秩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2000年修订后颁布施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将近12年的时间。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普通中国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遥不可及的汽车进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成为了日常代步工具。然而,与大规模普及不相符的是,汽车消费却始终没有被纳入“三包”范畴之内,汽车市场销售繁荣与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以下两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反差:2005-2010年,我国年产销量由570万辆增加到1800万辆,年均增速25%;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显示,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竟然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消费者在汽车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后,经常遭遇经销商与厂家之间互相推诿,问题长时间无法得到解决。

  有人戏称,国内汽车消费现状是:买车难、修车烦、换车犹如上青天。虽有夸张成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汽车消费者尴尬的境遇。其实,早在2004年底,有关部门便就汽车“三包”问题向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广泛征求过实施意见。但是直至7年之后的2011年10月26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通常被称为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立法听证会才姗姗到来。

  在听证会上,虽然消费者与厂家等代表一致同意并未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汽车“三包”能够顺利出台。在“三包”时间、经销商与厂家责任、第三方鉴定等细节难点未能明确解决之时,这条汽车“三包”政策出台之路仍然漫长。

  造成汽车“三包”难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难”,即鉴定难、定损难、索赔难。

  首先,经过百年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一种精密的工业产品。出现问题之后,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很难准确找出故障原因和部件,需要专业机构出具权威鉴定报告。但是,汽车厂家及经销商并非认同所有鉴定意见,必须通过其指定机构方为有效,这又很难令消费者信服。这就导致当“三包”案例发生后,对于责任的划分,问题原因以及保障级别的认定等方面,双方各执一词,这也是造成汽车消费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机构。

  此外,“三包”标准也是重要争议之一,不同品牌在整车、零部件保修期的长短上也有很大差异,从整车“2年6万公里”到“6年15万公里”不等,很难做到统一。针对“30天免费退换车”的“包换”时限,各方面也是颇有微词,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汽车的特殊性,除非明显缺陷,一般在30天内很难将故障暴露出来。但如果将时间定的太长,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上游方面,对于车辆问题的责任出在生产环节还是销售运输环节,同样也存在鉴定困难,无法明确生产商和销售商究竟谁来为问题埋单。

  “定损难”指的是“三包”过程中除了直接赔偿外,其他相关费用和损失的承担归属难以确定。目前国家级的鉴定机构只有五家,而且鉴定费用不菲,甚至超过汽车的价值,这笔费用该由消费者还是厂商承担?如果采用责任方承担的原则,那么为数不少相对弱小的个人消费者很可能由于害怕做出不利于本方裁定,致使成本过高,而最终放弃维权,这明显是与“三包”出台初衷相背离的。即使消费者胜诉,由于维权产生的交通补贴、工时费等又如何补偿给消费者?车辆置换之后的购置税、注册费由谁来交?车主对于车辆进行的装饰、升级成本怎样补偿……

  由于“鉴定难”和“定损难”现象的存在,“索赔难”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经销商和厂商之间相互推诿也就不足为奇。

  汽车“三包”政策诞生的一波三折,与其说是各方面利益难以调和的结果,不如说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在汽车“三包”这场博弈中,没有受益者。相对于售后服务体系更为规范、健全的外资巨头和选择余地更大的消费者而言,“三包”缺失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国内自主品牌,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中国民族汽车产业。

  汽车产品实施“三包”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规范汽车生产厂商、经销商行为,提高汽车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汽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三包”政策的保驾护航,希望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汽车“三包”时代早日到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