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业振兴中的金融支持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11:57  《中国投资》

  文/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局长 刘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业、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树立了科学合理的产业调整振兴目标。

  目前急需探讨的问题是如何集合多方力量,实现既定的产业振兴目标。金融作为支持产业调整振兴的主导力量,受到重点关注。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金融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在产业振兴中的促进作用,不仅是实现产业振兴目标的关键,也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策略应基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规划重点,结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并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也要兼顾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我国产业振兴面临的经济、金融政策环境

  1.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变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振兴需要应对眼前国内外市场萎缩、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等负面影响,将稳定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作为近期目标。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产业振兴面对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分工的重新定位,需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逐步踏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并将其作为产业振兴的远期目标。总之,我国的产业振兴面临着比二战后美国和日本产业复苏之路更加复杂的形势,任务更加艰巨。

  2.金融市场尚待健全,金融工具和手段不足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健全,缺乏活跃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目前仍以银行金融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低,缺乏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与日本相比,我国又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另外,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低、资本配置和利用效率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产业振兴规划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金融体系建设、改善金融市场现状迫在眉睫。

  3.经济、金融政策利好配合产业振兴

  在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前后,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财税、金融政策,为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一系列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刺激计划,为产业振兴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国务院出台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相关意见,通过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构建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等经济体制改革措施,优化制度环境,配合产业振兴。

  此外,人民银行、银监会积极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产业振兴规划重点项目、技术改造、产业转移、外贸出口、消费信贷、跨国并购、境外战略投资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适时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缓解部分重点产业投资建设的资本金压力。

  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具体要求

  1.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导向

  金融支持应有效传达产业政策信息,与 “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产业振兴思路相结合,明确信贷支持重点,积极发挥金融的资金导向作用。短期内重点解决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帮助企业走出眼前困境。中长期信贷支持应侧重于重点产业的战略布局与发展,集中力量满足产业重组整合、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融资需求,提升产业内生能力。

  2.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并重

  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主导金融支持模式在推动产业整合、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有利于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和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而政府主导金融支持模式,能够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定位实施调控和干预,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发挥金融杠杆效应,扶持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在发展中小企业、引导民间投资等方面具有优势;此外,为应对突发事件和临时性市场失灵,建立政府救助机制也是必要的。

  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必须适当权衡调配,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我国的产业振兴任务艰巨而繁重,即要借助政府主导作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的结构性弊端;也要重视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的整合,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关键

  产业发展振兴对巨量资金的需求不能单纯依靠增量资金;信贷规模的过度增长,势必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引起通货膨胀。在满足产业发展振兴融资需求的同时,必须保持适当的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确保金融业稳健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增量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利用好有限的增量资源;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资金,优化存量资金结构,防止信贷资产呆滞沉淀。

  4.注重产业振兴与金融发展创新的良性互动

  日本的产业复苏过程中,过度依赖政策性金融,银行失去对效益与风险的掌控,导致金融业陷入困境,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当前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主导作用仍然显著,金融业在积极服务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不能忽视风险防范和自身的稳健发展;必须站在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我国的产业振兴与金融发展的互动,以全球视野研究化危为机的有效办法。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必须正确认识产业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要着重加快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适应金融业全球化,而不是盲目扩张业务。

  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着力点

  1.支持重大项目融资

  重大项目建设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于落实产业振兴规化、促进产业调整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参与重大项目融资也为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手段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从3方面入手:一是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二是针对重大项目制定特殊政策,在利率优惠、规模调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建立起快速决策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业务。考虑到重大项目融资需求量大,容易造成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过高问题,银团贷款作为多边贷款模式,充分发挥了各家银行的自身优势和品牌特色,形成了优势互补,具有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优势,既利于规避风险又可形成合力。

  2.大力开发消费金融市场

  扩大内需与拉动外需是短期内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之一,大力开发消费金融市场尤为重要。

  一方面,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对于产业的带动作用巨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中多次提到要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引下,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的情况下率先回暖;2009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上半年汽车销量连续4个月超过百万辆。

  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具有长期增长潜力,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据统计,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不包括房贷)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平均水平仅在1%左右,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达到25%以上;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

  当前金融机构开发消费金融市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涉及扩大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产业、技术、产品和基础设施改善的金融支持,通过支持消费市场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来带动消费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促进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增长。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制度规范、市场运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从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人手,普及消费信贷知识,提高消费信贷的认知度;其次要加大产品创新、改进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优惠的融资产品,从而提高消费信贷的吸引力。

  3.杠杆融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企业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整合、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也是本轮产业调整振兴的主旋律,频频出现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确定为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金融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主要形式是参与企业杠杆融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四次(1982-1988年)并购浪潮以来,金融杠杆开始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运用,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杠杆融资为企业参与并购活动提供了一条高效、灵活的筹资渠道,并购交易规模急速增长。尤其在当前我国并购市场需求剧增,金融危机下企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杠杆融资是我国企业实施兼并收购的首选筹资方式。

  金融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施:

  一是银行发放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并购重组。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对于弥补我国金融市场空缺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年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开闸以来,并购贷款市场日益活跃;截至2009年5月末,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国开行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已签订合同,并购贷款规模达到人民币136亿元,外币4.2亿美元。所支持的并购交易总规模为人民币近420亿元,跨境并购8.4亿美元。金融机构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与流程,建立专业化的运作团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稳健发展并购贷款业务。

  二是设立并购基金(或称产业重组基金)。并购基金在国外得到长足发展,是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并购基金发起的并购占据并购市场50%左右的份额;并购基金机构数、管理资金量和从业人数逐年成倍增长。而国内从事并购业务的产业私募基金数量极为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配套机制建设和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大型并购基金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和小型并购基金在“促改革”方面的价值,为企业兼并重组拓宽融资渠道。

  4.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优化产业分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就成为各国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加强政策引导,改善长期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目前,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效应已逐步凸显。自2008年3季度以来,中小企业授信总量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5月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余额已经超过6万亿元。全国金融机构推出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超过300项;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浙商银行顺利发行6.9亿元以中小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池的资产支持证券;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

  当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快构建中小企业独立业务线,在项目开发、评审程序及贷款条件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

  二是银行信贷与政府财政形成合力,通过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打造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三是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并重,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起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中小型企业并购基金,扩大股权投资规模;加快启动中小企业板块,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平台。

  5.支持企业涉外经济贸易活动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必须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变被动为主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振兴必须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重新分工和定位,推动企业向跨国、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金融在支持产业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带动自身的全球化发展。

  金融支持涉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内容包括:

  一是大力开展出口信贷业务。灵活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支持企业稳定外需、开拓新兴市场等方面的融资需求;重点支持大型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是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特别是资源开发、承包工程以及加工生产等工业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项目;支持企业加大对国家建设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的境外投资;支持和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境外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融资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充分利用金融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为企业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三是金融业要依托企业走出去项目,抓住机遇实施海外发展战略,加紧推动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提高海外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我国产业的走出去营造公平、有效的国际竞争环境。

  我国金融支持产业

  发展的成功经验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14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开发性金融之路,在支持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当前探索产业振兴中金融支持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坚持融资与融智相结合

  国开行拥有覆盖众多行业的专家队伍,在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技术援助、融资规划、发展顾问等方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2.坚持政府、金融、市场的有机结合

  开发性金融强调将政府的组织优势和银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市场建设,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合作。

  3.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

  作为我国中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国开行始终积极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开展规划和融资支持工作。例如,近期开发银行支持的中俄、中巴、中委近4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项目,对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振兴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4.坚持互利共赢。

  在开发性金融的实践过程中,国开行在有效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以优良的业绩跻身于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行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