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柯达的中国错步结束130年传奇

2013年02月04日 13:03  21世纪商业评论 

  柯达在中国的节节胜利,加重了它对胶片利润“千秋万世”的美丽幻想。10年之后的今天,积重难返、亏损连连的柯达已经宣布申请了破产保护。这个成像技术变革的先锋,仅仅用10年,就结束了它130多年的传奇。

  2003年10月29日,经过多年谈判,柯达终于与中国最后也最有实力的成像材料企业乐凯胶卷,携手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的合资仪式上。柯达全球总裁邓凯达与中国乐凯总经理杜昌焘双手紧握,宣布以约1亿美元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至此,“98协议”这一重大战役最终华丽落幕,最后的对手,最顽固的对手,终于纳入囊中。同时,它也拉响了这艘巨型泰坦尼克启航的汽笛。

  被忽视的警铃

  2003年,正是传统胶卷市场加速萎缩的年份。随着数码成像技术和产业的迅速扩大,传统感光材料企业们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尽管危机已在眼前,柯达仍然犹豫不决:当它预测转型将会“削减72%红利”,以及支付约3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时,引发了部分股东的强烈抵制。

  而那些被“98协议”拒之门外的对手们,例如富士,此时已然完成了向数码影像领域的艰难转型。到2002年,柯达产品的数字化比例只有25%左右,但富士达到了60%。

  当柯达的创始人伊斯曼在1880年发明“干板”,把感光材料涂到玻璃板上进行成像拍照之后,他又发明了誉满民间的柯达相机,让普通人照相,然后到冲洗店制作照片。

  从此,在民用成像材料领域,柯达持续了100多年的繁荣。这种繁荣见诸“柯达时刻”这样的广告词,还有遍布全球的柯达冲洗店,以及丰厚的利润。直到数码成像技术成熟之前,柯达胶片的毛利率依然接近50%,这在工业历史上极为罕有。

  事实上,柯达曾有过继续革命的机会。它率先发明数码相机,并在1970-1990年代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码成像技术。然而这种“低端成像”的技术看起来不能代替“胶卷+冲印店”的丰厚利益。直至佳能[微博]等企业推出像素足够高的数码相机,柯达才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技术优势,而消费者也迅速而无情地转投日本人的怀抱。

  2003年,柯达胶卷销售额比2000年下跌了71%,柯达意识到既有市场的消逝已不可挽回。回顾柯达转身的迟缓,柯达的新闻发言人艾伦曾这样形容:“当很多只为自己奖金考虑的副总出现时,开会、做决策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泰坦尼克沉没

  柯达在中国的节节胜利,加重了它对胶片利润“千秋万世”的美丽幻想。在世纪之交的几年,柯达在中国的胶卷销售飞快增长,中国从柯达的第十七大市场转眼间变成了第二大市场。这个甜蜜蛋糕的发酵过程,以著名的“98协议”为开端。

  1998年,在前华裔外交官、时任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的全力运作之下,柯达以12亿美元全面收购中国绝大多数的胶卷企业,并以“全行业合资计划”,把富士等洋胶卷拒诸中国市场之外。至2003年,柯达胶卷在中国轻易囊括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

  叶莺曾说:“(柯达的高层们曾经觉得)一部数码相机的利润,还不如两个黄盒子(柯达胶卷)。”另外,柯达的冲印店们也在中国遍地开花,在2003年接近8000家,比麦当劳[微博]超出了足足17倍。

  2003年,经过多年谈判,柯达终于与中国最后的对手乐凯胶卷合资。这在后来被证明为柯达的重大错误。尽管征服中国最后的胶卷国产企业的行动,与邓凯达办公室悬挂的横幅标语方向一致——“扩大胶片的利润”。邓凯达拿下这个横幅时,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柯达才发现,中国的消费者们的“喜新厌旧”超出了预期——很多从来没有买过胶卷的人,直接购买了数码相机。2003年,邓凯达首次公开承认公司在数码决策上的失误,姗姗来迟地开始自上而下的“全力进军数码领域”转型运动。

  在全球市场,世界变化比中国的更快、更真实。如同恐龙当年面临的生态灾难,尽管柯达在之后的数年里进行了多次重组,收购数字技术公司,更换公司标志,不断裁员……仍无法制止连年数亿美元的巨亏。自身难保之际,2007年,柯达与乐凯——这个生态中它曾经想统治的对象——的合资也走到了尽头,柯达以3700万美元出售了它拥有的乐凯股份。

  10年之后的今天,积重难返、亏损连连的柯达已经宣布申请了破产保护。这个成像技术变革的先锋,仅仅用10年,就结束了它130多年的传奇。

  柯达已然破产,世上也再无胶卷。而乐凯却如同它的英文名字“Lucky”一样,从2005年的一次小冒险——投资光学薄膜生产线的行动中,神奇地重获生机。如今,乐凯作为中国航天集团的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生产光学薄膜生产能力的5家企业之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东公安局干部有两身份证 拥170余套房
  • 体育官方对孙杨处理结果:做检查停商业活动
  • 娱乐台湾歌手潘安邦去世 曾唱《外婆澎湖湾》
  • 财经日系车企1月份在华销量同比增长均超20%
  • 科技iOS6全系列设备完美越狱工具发布
  • 博客马未都:一车花炮为何能将大桥炸塌
  • 读书新浪历史访章永乐:1913大选与大决裂
  • 教育复印店帮学生改成绩单称正常业务(图)
  • 育儿广东警方解救14被拐婴儿皆为父母所卖
  • 张五常:按件数算工资是如何没落的
  • 赵伟:世界经济2013年或可摆脱危机
  • 朱大鸣:180个公章也会推高房价
  • 章玉贵:吁请尽快告别GDP情结
  • 王巍:我们能否超越金融创新的历史
  • 金岩石:解除一胎化之前该做什么
  • 张明:日本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张庭宾:危机转盘快要转到中国了?
  • 杨再平:做金融不妨借鉴都江堰及灵渠
  • 罗天昊:上海哪点比北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