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台涨价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9日 12:00  《商界》杂志

  短短三年时间,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以上,厂家、经销商、竞争对手、投资者,究竟谁才是茅台涨价的真正推手?

  □文·图/本刊记者 彭 靖

  2010年7月,868元。

  8月,898元。

  9月,958元。

  12月,1280元。

  过去几个月里,作为茅台价格标杆的53°飞天茅台的终端价格几乎每月一换。而据调查,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时间,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

  2010年12月15日,贵州茅台终于发布公告,宣称“为更好地统筹兼顾好国家、消费者、企业、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从2011年1月1日起“适当”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20%左右。

  而此时国内部分终端市场上,53°飞天茅台的价格较之2010年年初涨幅已近50%,再结合这次公告,预计2011年终端价格将近1500元——堪称史无前例。

  如此疯狂背后,究竟谁在推动茅台涨价?《商界》记者多方走访,屡赴茅台,试图还原其真实动因。

  厂家是“始作俑者”

  茅台厂家被扣上“始作俑者”的帽子绝非偶然。

  2010年7月,正是白酒行业传统的销售淡季,数家媒体众口一词的“茅台又涨价了”的新闻,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报道,北京茅台专卖店,53°飞天茅台已经涨到869元,而在重庆某零售终端,53°飞天茅台的零售价更是历史性突破千元大关,并且都“货源紧张,一瓶难求”。接下来事态愈演愈烈。全国各地茅台终端价格攀比似的一路高歌猛进。

  从历年涨价时机上看,茅台此次淡季涨价太出人意料。当《商界》记者询问茅台相关人士时,他们纷纷表示“出厂价并没变”,“不清楚终端情况,调查之后才能下结论”。

  业内素有“二线看一线,一线看茅台”之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茅台出厂价上调并不频繁。最近一次是2009年12月,53°飞天茅台出厂价从每瓶439元提高到499元——正是这一举动,掀起了2010年年初白酒业涨价风潮。为稳固市场,茅台又下达“限价令”——53°飞天茅台终端价格不得超过730元。茅台总经理袁仁国更明确表示,经销商如擅自涨价,严重者甚至将被取消经销商资格。

  硝烟似乎刚刚散去,为什么短短半年之后,又出“茅台涨价”新闻?

  “成本上涨说”向来是各品牌白酒涨价的挡箭牌。哈尔滨市一位茅台经销商就告诉记者,受通胀影响,2010年酿酒原辅材料价格上涨30%多,并且,2010年年初白酒开始征收消费税,也是成本上涨因素之一。

  然而对茅台这样2009年毛利率高达90.2%的企业来说,成本上涨真能自圆其说吗?酿造一斤茅台酒需2.4斤高粱和2.6斤小麦,按现在市场价格计算,5斤粮食的总价不超过6元——正如一位白酒业资深从业人士所说,高端白酒品牌附加值很高,“就算成本上涨100%,对市场销售价也没什么影响”。

  拿成本说事站不住脚,“世博专供说”则得到部分广东地区经销商和专卖店的认可。“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招待和商务用酒量大增,市场常规供应空间就小了”。

  在这个有限的常规供应空间里,看似涨价的罪魁祸首正是“厂家控货说”。

  数据显示,往年销售正常的情况下,茅台的缺货量也在30%左右,高峰期更是常常断货,以致货源短缺成为涨价的直接推手。北京一家家乐福超市人员告诉记者,“此前一些缺货的商贩都跑到我们这儿来扫货,促使我们不得不提价”。广州一家超市2010年7月中旬已经缺货近两个月,虽然标的价格是868元,但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一旦到货,53°飞天茅台肯定会突破千元大关。一位茅台一级经销商还向记者出示了缺货时的申购登记表,登记人数密密麻麻排了好几页,“上次到了4件,一件6瓶,不到两小时全卖完了”。

  既然市场供不应求,厂家为何控货?一位不愿具名的茅台经销商说,“茅台为保证价格逐年上涨,刻意制造供不应求”,“现在茅台涨价的路子就是缺货,先让经销商涨价,消费者接受后再提高出厂价,造成涨价又是缺货的局面”——这就是白酒行业的所谓“饥饿营销”。

  一时间,茅台厂家被推上风口浪尖,备受诟病。

  蓄意的茅台荒

  矛盾的是,经销商控诉茅台厂家“控量保价”,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却直指此轮涨价真正原因“应该去问经销商”。

  首先,供不应求是茅台厂家面对的客观现实。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点决定了茅台的产能不可能呈几何级数地增长,多次扩能之后,2010年茅台厂家对外宣布的预计产能也不过2.6万吨。与此同时,因为产品周期长达5年,2010年的茅台酒实际上是五年前所酿造的基酒产量——2006年,茅台产能只有一万多吨——其中约70%勾兑后会用于销售,剩余部分还要“留老酒”以备日后用于勾兑。

  这样一算,茅台酒2010年实际产量本就少得可怜,市场需求量却是供应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其次,从茅台厂家立场上看,刻意营造“供不应求”的确更符合自身利益诉求。

  有经销商告诉记者,真的茅台酒60%要供给部队,20%供给贵州省政府和国宴专用,流入市场的也就2000多吨。2009年5月,有国内部分经销商为争取茅台补足发货量,不惜远赴茅台镇“逼宫”,结果“茅台销售公司还是像挤牙膏一样回答说,再等等吧”——这种种说法当然没能得到茅台厂家的证实。

  但是供不应求的直接结果就是涨价。早在2009年初,金融危机哀鸿遍野,茅台销量下滑,甚至出现多个经销商降价抛售。茅台立刻缩减经销商配额,最高限量高达50%。“控货令”一出,茅台价格危机立刻得以扭转——“控量保价”已经成为茅台厂家号令终端的重要手段。

  并且,茅台酒有“涨”的志气。中国消费者对高端白酒的价值认知,主要就体现在价格上,似乎“越贵越值钱”。因此近年来在高端白酒竞争中,要打击对手拉开差距,要提升品牌,势必涨价。这不仅仅体现在茅台、五粮液近20年来竞相提价,对白酒市场领袖地位的争夺上,茅台还有更大的野心。

  茅台酒总经理袁仁国曾说,茅台应该打造成为“奢侈品”。言下之意,未来茅台卖的不是酒,是身份。毕竟在国内,XO、路易十三动辄可以卖到上万元。茅台瞄准的,也正是这些高端洋酒。

  更何况,从长远利益上看,2010年,53°飞天茅台出厂价499元,此酒储存10年即为15年年份酒,而2010年,茅台15年年份酒出厂价为2599元。按照茅台近年出厂价年涨近20%的涨价幅度,保守假设10年后,茅台15年年份酒出厂价仅涨一倍,即为5198元,也就是说,2010年的茅台储存10年后,出厂价是2010年出厂价的10.4倍——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6.4%。两相对比,显然,储备陈酒更符合茅台长远利益。

  从2005年产销比134.1%到2009年产销比57.3%,茅台酒逐年下降的产销比可见端倪。这也反映出茅台在发展战略上的转型——未来普通茅台酒的销售量或许仍占主导,但陈年酒的销售收入将明显提高。产而储存,伺机再卖——这就是“控量”的战略意义。

  从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到品牌提升诉求,再到战略诉求,茅台“控量保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近年来茅台一直将节奏控制得很好,从未招致如此之大的非议。

  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炒房不如炒茅台

  事实上,茅台已经意识到终端价格的异常疯狂。2010年9月中旬,茅台再颁“限价令”,声明53°飞天茅台最高售价869元,超出这个价格,就属乱涨价。为此,茅台制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甚至派出8个小组在全国各地清查。

  从结果上看,此举显然收效甚微。2010年7月之后,终端市场上53°飞天茅台标签几乎一月一换,898元、958元……直至全国各地普遍突破千元大关。

  茅台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杜光义,一句“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博弈下,企业高层压力真的很大”,似乎道尽个中滋味。

  首当其冲的压力来自经销商。白酒流通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尤其是茅台这种货源紧张、供需矛盾的高端白酒品牌,滋生了超长的销售链条。譬如茅台采取的是区域代理制,除了特约经销商和专卖店,各地市场主要几个大经销商控制,然而再往下,有时候要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的批发系统才能到达终端销售。这种经销商之间的多次转手、倒卖,无疑“仍是茅台监管的盲区”。

  另一方面,当销售链条过长,在稳定的价格体系下,下游的各级经销商只能分得不高的利益分成,说白了就是没有操作空间。他们急需一个契机来让“各级渠道有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

  通胀带来了一个最好的爆发契机,让经销商们可以尽情追逐利益最大化。

  广州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53°飞天茅台今年的价格行情特别诡异,不仅货源特别紧,而且价格涨幅很大。”按理说,即便淡季异常涨价,中秋过后白酒业进入低潮,价格也会随之下调,然而2010年中秋节后,茅台一直处于涨势,而且“拿一次涨一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诡异透着游资炒作的痕迹。

  相对游资,多名业内人士透露,参与“炒”茅台的核心成员就是经销商,“他们从厂家直接拿货,有先天优势”。而厂家的“控量保价”更是被他们现学现用,一方面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囤酒待售。当然,他们不承认囤货,只称“惜售”,比如有20吨的指标,他们只卖15吨,这就加剧了下游市场的供需失衡,终端价格自然上涨。这时候,上游经销商再逐渐按涨价后的价格发货,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据说有一名哈尔滨经销商,从贵州茅台镇回去的路上,甚至沿路扫货,“有多少收多少,反正囤了只有涨价的份儿”。

  事实上,不仅上游经销商,中间商也乐意自己囤货,就连专卖店和商超渠道也不愿意大量销售。记者走访重庆茅台专卖店,发现永远只有一瓶53°飞天茅台出售,还不一定卖给你,据说其一手批发价已经涨到800元左右,现在终端零售价格如果不在1000元以上,店主“根本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而北京一家华润超市,明令茅台酒只限于开架零售,不接受批发,不接受团购业务,一箱以上不卖——市场看涨,谁都不愿意卖赔了。

  当终端价格与出厂价两者之间的比例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反过来又为出厂价增加了提价空间,进一步引发市场传言——“价差不可能一直维持那么高,酒厂不可能把那么大一块利益留给经销商”。因此当时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最早在12月,茅台厂家就将宣布上调出厂价。流言更加鼓动经销商“赶在提价之前囤货”,又进一步加剧市场饥饿,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媒体再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统计,茅台终端售价从300多元上涨到千元,只不过用了3年左右时间,涨幅一点不逊色于楼市,这让许多人视之为抵抗通胀的保值品——“买房不如买茅台”。一位专卖店老板就告诉记者,以前消费者买茅台多数都是到宴客或者送礼的时候才买,现在却是看见53°飞天茅台就抢购,甚至饭局上,不少老板以能拿得出53°飞天茅台为荣——他们炫耀的不是价格高的好酒,而是炫耀能拿到货。

  短短数月,推高茅台似乎已经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

  谁是赢家

  有游戏就有赢家。

  同为白酒第一梯队的五粮液,产品价格不可能脱离茅台酒太多和太长时间。2010年10月8日,全国秋季糖酒会上,五粮液正式推出首款酱香型白酒,定位超高端,每瓶价格超过千元——矛头直指53°飞天茅台。而作为第二梯队的领军者泸州老窖,2010年10月19日,在北京高调宣布推出新品白酒——国窖1573中国品味,价格同样超过千元。不仅如此,泸州老窖主打高档产品52°国窖1573上涨25%,终端价格约在800元左右。除此之外,第二阵营的其他高端白酒也开始蓄势发力冲高。洋河股份10月15日宣布上调“蓝色经典·天之蓝”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5%。而记者在零售终端看到,目前洋河的“天之蓝”零售价为360元,而更高端的“梦之蓝”已为850元。还有剑南春、水井坊,甚至黄酒龙头古越龙山……在这一轮涨价潮中,“不仅是一线品牌,就连一些二线品牌、地方名酒也呈现出集体‘奔千’的跟涨态势。”

  显然,茅台疯涨为其他白酒企业留出了太多操作空间。有业内人士打比方,“原本在300元至400元的中档酒和700元的茅台之间,一些消费者会倾向选择茅台,但如果茅台涨到1000元以上,中档酒的性价比优势就逐渐凸显出来了。此时中档酒可以跟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销售上放量,这样对业绩有很大的提振作用”。

  反观茅台,却因此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高渠道利润势必倒逼茅台上调出厂价,这种被迫涨价难免有些“被绑架”的味道,并且会再次将茅台推上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上调出厂价后,价格再渐次上涨传递到终端,又会被对手蚕食多少市场?

  事实上,茅台这两年的业绩表现已经让外界大跌眼镜。2001年~2007年,茅台的净利润从3.28亿元上升至28.31亿元,一度在A股市场上创下盘中230.55元的历史高位,久居两市第一高价股之列。但是2008年,茅台净利润同比增长34.2%,主要受益于所得税制改革带来的实际税负下降。剔除这个因素,2008年茅台净利润同比增长仅19.1%,而2009年13.5%的增长率更是创下了茅台近10年来的新低。随后在201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茅台净利润增长4%、16.5%、7.80%,“屡次低于市场预期。”

  如此表现,让茅台股价节节下挫,甚至一度触及125.5元的历史低位。

  这又是一层重压,更是一个怪圈。茅台股价向来与产品价格遥相呼应——2008年1月15日提价,当日茅台股价达到227.37元的历史新高;2009年12月7日提价,茅台股价涨到179.88元的近期新高;自2010年7月传出“淡季涨价”消息以来,茅台股价更是再次走上上升通道。于是,上调出厂价,似乎成了茅台提振股价的最快出路。

  茅台酒副总经理杜光义曾意味深长地说,事实上,2010年国庆节后,就不断有企业、经销商、券商机构等通过舆论造势,意图“敦促”茅台酒尽快领涨,因为“只有茅台涨了,其他(白酒)品牌才闹(提价)得起来”,茅台股才涨得起来。然而这就是最好的出路吗?

  无论如何,茅台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2010年12月15日,反复否认涨价之后,贵州茅台终于公告上调出厂价20%。当天,茅台股再次站上200元高位。然而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场茅台酒引发的价格游戏,真正的赢家却并非茅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