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的体育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 16:38  财经国家周刊

  中国代表团席卷广州亚运金牌,展示了体育竞技大国的实力。不料想,取得的金牌愈多,体育管理部门反遭到一些非议。资深体育记者杨明对“金牌战略”、“举国体制”提出质疑,瞬间引爆了人们对“金牌战略”的争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国争光”,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举一国之财力实现金牌收获。现在转向市场经济了,“金牌战略”并未改变,只是体育要承载的使命更多了。

  虽然有质疑,但大多数老百姓对金牌的热情仍然没有消退。同样值得正视的是,中国的体育产业经过20年的市场化尝试,规模还十分弱小。2008年,中国国内体育增加值仅占GDP的0.52%,而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以上。比如美国,体育产业是第六大支柱产业,占GDP的2%以上,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行业。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期待。在这份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以足协为例公开表示,要改变既办赛又管赛的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相比之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的程度如何呢?在“举国体制”这个金字招牌下,一方面,体育赛事、活动的申报都还要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总局下属的运动管理中心审批;另一方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身设立公司,控制产业经营权。体育管理部门集管理机关、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四种身份于一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管办不分,政事企混淆,在打造出竞技体育持续辉煌的同时,也越来越多被外界质疑为中国最大的“体育公司”。

  到底是体育的市场化,还是体育主管部门的市场化?这是一些人对体育产业市场化转型的紧紧追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关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

  相关组文:

  金牌下的大国企

  中体产业的体外扩张

  赞助的江湖

  把体育还给社会

  中国体育再反思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