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装备:挺进深海急先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13:41  中国石油石化

  我国深水石油装备的快速发展为深海油气开发奠定了基础,也将成为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抓手”。今后,我国应在该领域继续完善自主创新,统一规划形成发展合力,扬己所长,实现多赢。

  ■文/张抗

  如果你去过上海世博会的石油馆,会发现在展厅的一个角落沙盘上有三艘模样特殊的舰船模型,普通观众或许意识不到,这关乎中国深海石油开采的未来。这三艘船是“海洋石油720”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它们将分别承担油气从勘探、开采到运输的环节。

  当然,这不仅仅是模型。今年5月末,“海洋石油201”在江苏如皋出坞,开始交付前的最后安装。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及自航能力的作业船。无独有偶。耗资60亿元的“海洋石油981”今年年底也将交付使用。它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钻井深度1万米,有人称其为中国海洋工程项目的“航空母舰”。

  这宣告着中国以跃进的步伐踏上了超深水海工设备制造的新台阶,成为海上油气发展的里程碑,也意味着中国海洋石油深海作业舰队即将成形,为我国挺进深海、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提供了更多保障。

  巧借外力 跳跃发展

  随着中国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钢铁、造船和机器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运输设施的制造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近两年,我国海上油气设备呈现出快速甚至是跳跃式发展的喜人景象。

  2009年3月,中海油田服务公司在南海大陆坡实施浮筒式人工海底深水钻井(ASDD)试验井的成功,宣告中国已进入了深水领域并引起世界业内人士的关注。这一钻井使用的平台及各种配套船舶、设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仅租用了国外的水下机器人。其使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5号排水量2.5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钻井平台之一,首次采用了防喷器水中安装方式进行深水作业,后者由COSL与挪威公司联合研制。

  不仅是海上石油装备进展迅猛,与之相关的海上作业配套设备的建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不仅有一批通过购买而拥有的各类海上作业船只和设备,而且都有自己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

  2007年3月中海油宣布启动深水大型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计划,建造深水钻井船、铺管和起重船等多种设备及作业船队,建成深水实验室和深水工程试验基地,计划投资150亿元。与此同时,中海油在塘沽、湛江、珠海等地建立了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

  此外,中海油还与美国F&G公司联合开发新型深水半潜式平台,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预定2011年交船。到2009年底中海油已拥有重大海工作业装备373艘(座),其中正服役332艘(座)。这之中值得提出的有:2007年5月中海油公司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完成的海洋石油117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下水。它的规模达30万吨级,为同类中的最大者并将成为中国最大海上油田蓬莱19-3的得力开发设施。

  除了中海油外,中石油在陆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也已具备一流水平和相当规模,其装备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一定份额,钻机制造收入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这对我国海上设备的配套是强大的支撑。中石油旗下的重要装备生产厂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也大力投入海上设备研发制造, 2010年5月研制的海上钻井隔水管装置亮相。该装置是连通水下防喷器和钻井平台的“咽喉通道”,技术要求很高,仅美国、挪威几家公司可制造,是长期被垄断的关键性产品。该设备是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代表之一。

  中石化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在胜利、上海的基地也具有一定的制造能力。2008年,中石化启动“中深水油气田开发海工优化设计技术研究”课题,制订出相应的发展计划。2010年其“勘探六号”钻井平台在新加坡胜科PPL船厂下水。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发展海工设备的进程中,中国的石油公司、造船公司等,与国外的海上石油服务公司、造船和装备制造公司以及某些研发设计公司开展了技术合作。显然,首先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公司联合,引进消化继而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海工设备获得迅速发展的正确路线。当条件具备时进而对其实施参股、收购,这是海工设备制造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自主创新 统一规划

  在看到中国海上油气装备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我国海上油气装备起步晚、底子薄,与这方面的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正所谓任重道远。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海洋石油装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数量少、类型单一,深水超深水配套能力不足,相应的研究机构少、投入不足等方面。

  祸福相依,难易相成。面对这些困难与障碍,也不难发现其中的机遇。比如我们可以把海上石油设备研制作为走向制造强国的“抓手”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工业发展很快,钢铁、造船和机器制造业的进展尤为迅速,中国为此获得了“制造大国”的声誉。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快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从外国技术为主的加工制作,向具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方向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加中国设计”方向发展。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近30%,投资规模居世界第   二,在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中居第一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转变才刚开始。

  从国内的发展上看,经济结构和工业构成的调整还有很艰苦的历程,从与国外科技水平的比较看尚有很多差距。以油气装备为主导的海工设备制造充分发挥了我国钢铁和造船工业的优势,而要完成其配套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进程就必须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实现高水平机械和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它就成为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有力“抓手”,成为带领和促进工业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排头兵”之一。

  在自主创新之外,还要注重这个行业的统一规划。如今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各大造船公司(集团)已制订了自己发展海上设备的计划,建成了多个海工基地。但他们有明显分散化和各自为战的趋向。这与海工设备高水平、高速度发展是极不适应的。行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统一规划,加强联合和协作,在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共同研发制造一些在世界油气上可起重大作用的先进设备,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现状看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的。这不仅牵扯到石油工业内部的各大公司,而且涉及造船、机器制造、材料、电子等众多部门和公司,攻克高科技的难关更需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甚至要求金融的配合、有关政策的支持。对此,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优势以互利共赢去配置资源、实现联合;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家的引导促进作用,制订统一规划、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好在政府有关部门已开始注意到这一重大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制订《2009-2011船舶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入方向》、《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都把海工列为重点。据悉,工信部已把海洋工程设施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扬己所长 实现多赢

  面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设备供应不足的瓶颈,掌握设备制造能力的国家和石油公司具有可少受约束、开展工作自主性较强的有利条件, 有可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实践证明, 中国各石油公司在浅海和滩海油气勘探开发上已形成基本完整的设备和技术体系,已形成世界瞩目的一些技术特色。有了适用于深水的设备并形成初步配套后,就可以全方位、更多地进入海上石油诸领域。在实践中自主知识产权占的份额会逐渐加大,设备的水平和配套性也会更加提高。

  还应看到,中国石油公司的特点是掌握油气田和资金的“油公司”与进行工程作业的专业“服务公司”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历史上他们脱胎于一个统一体,至今往往从属一个“集团”(母公司)。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就容易形成合力而集中于一个目标,这就可能从总体上降低成本。中国油公司敢于以别的公司望而却步的低指标去承包伊拉克大油田的服务作业就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中国的主要石油公司在浅海已积累了多年的勘探开发经验。中国的物探船和钻井平台已在海外完成了不少承包的工程作业。中国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不同水深(包括超深水)中标了一批勘探开发区块并顺序完成了工作。可以说,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团队。中国公司不仅能在我国海域(包括南海)开展自营和中外联合经营,而且具备了大踏步走向世界海洋的条件。特别应指出的是,他们已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并容易获得巨额的金融支持。这与金融危机影响下资金短缺的许多外国公司形成明显的对比。

  如果把具备配套的海上(特别是深水)装备比作鸟的一翼,那么有雄厚资金、有一定海上作业经验具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多个石油公司就成为另一翼。展开双翼带动我国走向世界海洋石油,并在实践中更加壮大就可使我国在世界海洋市场上有搏风击浪的底气。这里的世界石油市场包括上游的工程劳务承包到勘探开发区块的获得(或参与)和运营,中游的管线、专用港口(码头)和储库、海上石油和LNG运输,以至海上项目的资本运作的整个产业链。当然,我们也可从其部分环节出发,逐步展开以至全面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各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应争取国际上不同类型公司的多种方式的合作。具有友好的关系而又具有相当海上实力的发展中国家公司会被列为优选,如巴西、新加坡、印尼等。当涉及海上合作的东道国时,要首先与其加强合作取得支持和谅解。经验证明,在高投入高风险的世界海上项目中,更多的不是要求中方单独控股而是要求参股并更多地承担工程作业, 这样可更顺利地开展工作,取得双赢和多赢。

  此外,在实现多赢的心愿下,我们有必要在这里专门讨论一下南海的油气问题。我国目前仅在南海北部陆坡诸盆地进行了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与国外合作(利用国外设备)的少量深水钻井,来自南海的石油年产量也不到1000万吨,远远低于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

  在南海中、南部海域我国与邻国间有某些争议,“搁置争议”的结果或者是某些邻国进行了单方面的勘探开发,或者是使争议区块的石油勘探陷入停滞。

  为打破这一被动局面,建议我国公司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一方面在北部无争议的深水区加快进行独立或与外国公司合作的勘探开发,另一方面在所谓争议区(特别是大陆架以外的深水区)更积极地进行独立和/或联合的勘探开发。这之中,我国公司的雄厚资金和日益成熟的设备配套可以使其居于某种主导作用。中、菲、越三国的联合地球物理勘探,马泰间争议水域的共同开发已形成良好的范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