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企抄底海外资源频遭困局 障碍重重鲜成功案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 09:24  南方日报

  前几年,趁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企业普遍面临困境之际,国内企业界的实力派们纷纷走出国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海外抄底浪潮。浪潮退却之际,从这些投资者陆续交来的成绩单可以看出,这些年他们更值得关注的不是抓住了机会,而是遇到了问题。

  海外收购一浪接一浪

  最近有消息称,中石化集团与中海油总公司目前正分别与巴西OGX石油公司谈判,以期获得坎普斯盆地一块海上油田20%的股权。两家公司均参与谈判,将有可能抬高此轮竞购的价格。

  近几年,国内能源企业海外收购风潮一浪接一浪,显示了国内能源企业挺进国际市场的勃勃雄心。然而,国内能源企业海外收购并非一帆风顺,不少能源企业海外收购遭遇地方政府干预、反收购甚至劳工冲突等重重风险。

  前不久发生的一个案例是,中国首钢集团在秘鲁的铁矿场被冠上不当对待当地矿工的污名。

  首钢集团早在1992年就买下位于秘鲁南方马可纳圣胡安镇的铁矿场。但当地矿工的反叛行动至今未歇,他们不断罢工与警方发生冲突,甚至以纵火方式攻击来自中国的上司。

  同样,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因在2008年没有履行铁矿石长期协议中的采购义务,最近被澳大利亚仲裁认定违约,被裁定向合约方澳大利亚吉布森山铁矿公司支付1.14亿美元的违约金。

  据资料显示,对日照钢铁的胜利,已是吉布森山铁矿今年第三次在铁矿石违约纠纷中胜出。吉布森山铁矿曾于2008年年底获得中国钢铁企业首钢投资。然而,澳大利亚方面并不支持中国企业的上述并购。澳大利亚收购委员会日前以违反《公司法》为由,叫停了首钢集团收购吉布森山铁矿的交易。

  海外投资十年超500亿美元

  根据安永发布的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并购交易与融资报告,过去十年,中国总计完成369宗矿业和金属业的并购交易,交易额超过500亿美元。2009年,中国在矿业和金属业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7%。从全球范围来讲,中国是首要的收购国,而其中58%的收购发生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但安永中国区能源化工业主管合伙人吴国强表示,非洲,南美,中亚等地区已经跃升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产投资新的关注区域。“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样的传统矿产投资地,如果要投资矿山资源项目,不仅可供选择的并购项目不多,同时还存在要价高且政府审批困难等情况。相比之下,非洲、南美、中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因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相对较优的价格,因此开始逐渐受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青睐。”

  障碍重重鲜见成功案例

  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外国并购投资者,但成功的案例仍然鲜见。我国能源企业境外勘查开发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不容忽视的是能源企业依然面临一些不利环境,需要境外投资企业警惕。

  外部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我国企业在境外勘查开发投资和并购过程中,面临来自投资所在国从政府、企业、社区民众到媒体的各种压力;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矿业企业及资源需求国的强势竞争等。

  内部不利环境有勘查和矿山企业整体实力和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不够协调;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等。

  此外,来自汇率、成本、市场等方面的风险也需谨慎。目前国内企业海外资源类投资多以国家政策银行贷款,融资途径较单一,以人民币贷款方式融资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更大。

  政协委员张宏伟今年三月曾建议海外能源投资方式多元化。

  他指出,国有背景的企业在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并购过程中不断遭遇资产价格哄抬、交易审批政治化等问题,在海外市场的收购频繁被狙击,无法快速实现国家海外能源的战略布局。

  他建议国家实施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将上规模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到国家海外能源战略布局中,使得上规模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收购的重要力量。

  中海油和道达尔在竞标英国Tullow石油公司时原本是竞争对手,但中海油最终选择了与道达尔、Tullow石油公司三方合作,兼顾了各方利益,也希望借此锁定交易的成功率。

  这种海外联手竞标被认为是双赢的选择。参股、联合竞标,或者以贷款换石油进口等变通方式越来越常见。

  链接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受挫一览

  2009年9月

  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股权未获批。

  2009年6月

  中国铝业增股力拓计划未果。

  2009年2月

  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未获利比亚政府批准。

  2007年5月

  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受金融危机影响浮亏30亿美元。

  2005年6月

  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

  2004年6月

  中化国际收购韩泰炼油公司失败。

  黄倩蔚尚玲

  ■相关报道

  出海不仅是资本的博弈

  ◎成绩

  南方日报记者昨日从国家商务部了解到,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

  而2010年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4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热情高涨,从2003年规模化并购至今,交易额增长幅度已经超过100倍;2009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公司的世界第三大外国并购投资者。

  ◎困境

  但是,在这条看似景气的海外投资路上,中国企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主管合伙人赵久苏分析,60%以上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不成功,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损失几乎达2000亿元人民币之多。他说:“如果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比喻成人的年龄,我们只有10岁左右,而且很多企业可能连10岁都不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海外投资还没有系统化,他说:”目前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是迅速崛起的大投资者形象,同时也还是探路者,积累了一部分成功的经验做法,有一批成功的案例,但还不能说已经系统化。”

  赵久苏则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第一大风险就是决策的失误,他说,评估风险需要人才,但我们企业有国际并购方面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往往只凭借对行业有所了解、对产品有所了解,就感觉不错了,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意识到。比如工会问题、员工安置问题、税的问题等等。

  而此次中海油与中石油竞购巴西油田的风险则属于另外一种,专家分析,在海外投资中,几个企业同时与一个业主谈判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国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不断抬高收购成本,甚至有些并不从事某一行业的企业也加入到竞争的队伍。

  德勤企业财务咨询部合伙人曹文正分析,在对外国营商环境、法律法规、用人制度、风俗习惯都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对外投资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很大的挑战。

  拿到并购合同之后,麻烦才刚刚开始,诸多有海外并购项目经验的人士表示,并购之后的企业整合风险是海外投资的一大痼疾,更有人称,如何融入海外的政治文化环境、劳工管理制度,才是决定海外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出路

  业内人士分析,“出海”投资绝不仅仅是资本的博弈,最大的困难在于收购之后的整合以及承担巨额亏损的能力。但是,中国企业似乎并不担心并购中的负债,尤其是资源类并购,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较高比例的贷款。

  那么,中国企业要想争取更好的海外投资环境,又该怎么办呢?

  梅新育认为,首先应该端正投资者的目的和动机,他分析,假如其真实目的和动机是名正言顺为自己发放与西方接轨的天价高薪,甚至是经济犯罪分子资本外逃,或者企业只是企图靠并购走捷径实现企业升级,那么这个投资难以成功。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类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并做好相应准备。

  而广东环宇京茂律师事务所主任何培华认为,企业走出去首先要做足基本功课,有一个全面的中长期计划,把政策、法规等纳入考量。其次是要成立专业的并购团队,里面包括技术人才,研究国情的人,法律人才等等。最后是要跟当地的律师机构联系,而不是华人机构。“专业的律师会告诉企业,这个项目的审批条件、过程,项目的范围、可行性等等,这是华人机构做不到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则认为,中国企业和政府应该要继续完善制度,推动对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完善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徐林认为,政府还应该加强海外投资保护的双边和多边法律的制定。

  南方日报记者吕天玲黄倩蔚

  实习生周祖燕周思尚玲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