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东金乡全民为蒜而狂 部分公务员参与炒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 11:50  鲁中晨报

  金乡部分公务员参与到炒蒜行列

  金乡调查:为蒜而生,为蒜而狂

  通 讯 员 尹聪

  晨报记者 张顺军 发自山东金乡

  古色古香的高大牌坊孑然却骄傲地矗立在斜阳的余晖下,上面赫然刻着“中华蒜都”四个大字。

  沿着牌坊的“两条腿”跨过的定丰路,数不尽的冷库、进出口公司交替出现,绵延接近二十公里。它们身旁是56万亩正在迎风而舞的大蒜。

  这里是金乡,中国的“大蒜之乡”。最近30年,大蒜已经成为金乡最为亮丽的标签和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大蒜改变了60多万金乡人的生活。去年大蒜制造巨大财富神话后,上至居于庙堂之高的政府官员,下至偏于江湖之远的凡夫走卒,无一不翘首希冀大蒜奇迹的二度垂青。

  期间,本报调查获知,部分公务员也参与到了大蒜买卖的行列,分享着大蒜带来的财富机遇。与此同时,金乡这座鲁西南小城的面貌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不可否认的是大蒜居功至伟。

  大蒜:金乡支柱

  这是一座看起来与大部分内地小城别无二致的县城:一条条狭窄而逼仄的小路杂织交错,不时有狗屎坠落其间;低矮并且略显破旧的二层小楼顺路无序而建,号称“金乡第一景观”的20层高的县医院大楼突兀地“鹤立”;几十家门面店挤促在一条短短的街道,色彩斑斓的夏装已经摆满橱窗,店员们在卖力地招徕着行人……一切都是如此普通。

  但金乡的一切却又因大蒜而不同。大蒜,这种百合科植物,在金乡扎根生长近30年后,已经给金乡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金乡县农业局信息科科长任德国在回忆起15年前给山东莱阳农学院同学展示金乡大蒜的场景时,仍流露出得意十足的神色。

  “他们哪里见过我们金乡产的拳头大小的大蒜?”据任称,整个金乡县的农田面积为80万亩左右,2009年大蒜种植面积已达到56万亩,所占农田比例已达到近70%。多日来,本报注意到金乡农田里几乎尽数被郁郁青青的蒜苗所覆盖,平原地区最常见的作物——小麦在此难觅其踪。

  依附大蒜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规模不等的公司和产业亦数量众多。据当地多位官方人士透露,当前整个金乡县具有进出口资质的大蒜贸易企业在百家左右。位于金乡开发区的国际大蒜商贸城内,鳞次栉比的蒜企和冷库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连接定陶到丰县的定丰公路两侧,绵延达20多公里。

  “粗略估计,定丰路两侧大约有大大小小百家以上企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冷库数量更是多达几百个。官方数据显示,金乡的冷库库存量已达到120万吨,“整个金乡的大蒜总产量还填不满总库存量的二分之一。”不过,作为国内大蒜的集散地,外地的大蒜也被运至此地,但从去年至今,一些冷库还是闲置下来。

  大蒜已然成为金乡的支柱产业。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当地重点调度企业中,主要附着于大蒜的轻工食品产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4.01亿元,超过煤电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占重点调度企业的比重达54%。

  不过,上述表述的前提是“由于去年大蒜价格较高。”

  大蒜:全民盛宴

  大蒜,不仅仅是金乡的支柱产业,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它是金乡人的财富象征。2009年受种植面积减少带来的供需紧张、“甲流”概念的推动以及各地游资的推波助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蒜价格持续飙升,金乡大蒜的身价短时间内暴涨几十倍。在“全民皆蒜”的金乡,似乎每个人都与大蒜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本报调查十几位当地人,他们“不是家里种蒜,就是去年小炒过几把蒜。”一当地人称,他去年拿出10万元杀入蒜市,3天后净赚8万元离场。“在金乡,谁不和大蒜有故事。”

  窥斑见豹。去年蒜价暴涨带给金乡的财富效应不言而喻。任德国认为,去年“蒜农获得的实惠最大。”官方统计显示,2009年金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11元,高于济宁市6560元的平均水平。

  在金乡县周庄村,一位正在蒜地浇水的73岁隋姓老农告诉本报,他家有2.5亩蒜地,去年卖蒜的毛收入为6000多元,另外“蒜薹也卖了1700多块钱。”与此毗邻的十里铺村,一名正在蒜地里套种棉花的农民从地里探出头来——他“除了种蒜外,还是一家投资了200万冷库的股东之一。”

  5月8日,本报在金乡采访期间,偶遇一位正在从济宁市区打车回金乡的中年妇女。她花费150元打车费的目的,竟是“去济宁买双鞋。”出租车司机对于本报的惊讶不以为意。他轻描淡写道,“许多农民进城都不屑于等公交中巴,而是喜欢打的。”他称,“托富起来的农民和外地客商的福”,金乡出租车司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

  去年的蒜价狂涨中,炒蒜者收入更甚。据当地一位官员介绍,去年金乡街头的中高端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多。一名当地人看着一辆急驰而过的现代小跑说,“去年以来,金乡街头多了几十辆奥迪A8、Q7、沃尔沃等豪华车。”

  在当地曾流传过一段“炒蒜客买车”的段子:春节前,一位金乡炒蒜客去济宁买车,但由于买车者众而无法提到现车,“这个‘有钱人’当场拍出两万元现金,换来最靠前的号后,开着新车扬长而去。”

  一名金乡籍的大学生告诉本报,他去年回家过春节时惊讶地发现,几家连锁酒店“一夜间冒出来”。而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的蒜商和他们“左手工作,右手无聊”的生活状态也促使了装修考究、富丽堂皇的KTV、夜总会等娱乐会所也在这个春天春笋般的涌现。它们点燃着这个小县城曾经安静而寂寥的夜空。

  部分公务员参与炒蒜

  在一片大蒜带来的繁荣背后,在全民皆为蒜狂的金乡,有一个群体却显得有些孤单和落寞。本报调查获知,金乡的公务员并不像沿海城市的同类群体那样衣食无忧、风光无两。

  他们的收入与当地人比起来,甚至算不上富足的“中产阶层”。但因其所处的环境,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与大蒜发生着或疏松或紧密的联系。

  本报通过相关渠道接触到金乡县的几名公务员。一位在当地县直机关工作10多年的公务员称,金乡县财政状况比较紧张,他目前每月的工资仅为1500元左右。本报注意到一个细节是,这名公务员所抽烟为5元一盒的白将军,而且在吃完饭后,他还顺便将喝得只剩下一小口的一瓶冰红茶带走。

  这样的“细节”在其它城市的公务员身上并不多见。

  谈到炒蒜,这位三十几岁的“干部”表情窘迫。“根本没有足够实力去炒蒜。就自己那点积蓄,拿出来还不到一小车大蒜”。不过他透露,去年他们单位几个同事每个人都出点钱“结伙”参与到大蒜投资中去;模式则是跟亲戚朋友一起“凑钱买点蒜存着,等到行情好时再抛出”。在他们看来,这是“很正常和正当的投资渠道。”

  不过,并非所有参与到炒蒜中的公务员都是“小打小闹”。一位蒜商私下披露,他认识的一位公务员,“财大气粗”并且颇具投资眼光。该人士在去年委托朋友在蒜价低点时筹措了百万资金杀入蒜市,待到合适时机抛出时,“保守估计,净赚了70多万。”假如按照其年工资收入3万元计算,此笔丰厚的投资回报相当于这位“幸运”的公务员26年的“奋斗打拼”。

  “即使有公务员炒蒜赚得多一点,那也是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得到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务员称,大蒜是一个信息完全透明和自由流通的领域,“公务员不可能掌握到独家信息,有时甚至不如市场上的一般小商贩消息灵通。”

  “因为工作,他们没时间去囤蒜,参与的人并不是很多。”5月9日,一名蒜商说,金乡炒蒜的公务员大多是凑钱让他人帮打理。去年他的一个亲戚给他3万元让买蒜,结果赚了两万多,“高兴得不得了”。

  相比于现货市场,还有些政府人员比较青睐大蒜电子期货,“做现货还得买蒜、存蒜、来回装卸大蒜以及运输,程序冗杂繁多,根本没空操那么多心。”金乡县另一名公务员说,大蒜电子期货中的保证金制度,虽能放大盈亏率和风险,但却不失为不少经济“拮据”的公务员参与到大蒜“淘金梦”中的一条可行之路。

  被大蒜改变的金乡

  虽然蒜价的强势雄起使得当地民间财富暴增,但金乡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总体经济实力与其“名扬四海”的名声难言匹配。

  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济宁市各区县GOP排名中,金乡以94亿元排名全市倒数第三。而据济宁当地党报报道,去年1月到10月,金乡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

  而值得关注的观点是,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经常轮回,暴富的另一面是财富的急剧缩水。

  当地一位官员称,造成金乡“民富官穷”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基础和城市建设对经济贡献作用不是很明显”。“目前全县的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金乡县委宣传部一名官员表示,金乡自去年开始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建热潮。

  财富日渐增长的民众对风起云涌的“大拆大建”似乎极为拥护。“路宽了,楼高了,去年以来金乡变化挺大。”一知情人士透露,金乡的城建资金主要来自“土地招拍挂、银行贷款以及开发商投入。”

  早先已有外地开发商进驻金乡,县城的房价也从去年同期的1700元/平米左右涨至2500元/平米,“比周边的区县都要高。”不过,从一自称“金乡比较上档次”的楼盘的景观设置、户型构造以及成交量来看,金乡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前路漫漫”。

  “城建以及工业项目对经济起到明显拉动作用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上述官员称,目前来看,大蒜依然是金乡经济的生命线。

  于是,大蒜价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触动着当地政府的神经。据传,去年11月央视《经济半小时》“疯狂的大蒜”播出后,当地主要官员就亲自跑到央视去解释说明。

  而5月8日,“中国首届现代农业物流暨(金乡)大蒜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至此,金乡正式打出“金蒜”品牌,向外界传递出金乡大蒜即将丰收的信息,当地主要官员均出席了此次论坛。

  同样,去年出租车由“羚羊”到“雪铁龙”的焕然一新也被视为提升金乡形象的举措。

  临别金乡,放眼四望,蹲在地里守望收获的蒜农,路边等活的衣衫褴褛的外地打工仔,各地涌来的怀揣“淘金梦”的炒蒜客,他们在等待20天之后的疯狂。

  而新蒜带来的是狂欢,还是狂悲?未来将在“蒜都”金乡见分晓。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