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盐改的最后博弈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陈建芬   

  “食盐专营取消会导致工业盐冲击市场,危害人民健康”,这是一个颇有迷惑性的推论。中盐及各省盐业公司通过“食盐专营”每年获取130亿元超额利润。这个由13亿国民买单的超级午餐,会在一年后终结吗? 

  从沃尔玛、家乐福到物美、美廉美、乐购,乃至社区门口的无名小店⋯⋯在北京所有的超市、商店中,只出售印有“中盐”包装的食盐。“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井盐、海盐还是湖盐,更不知道是哪个厂生产的。”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家》慨叹。 

  当然,绝大多数人也无从知晓这个生活必需品背后所隐藏的“暴利”。在北京超市,500克中盐加碘精制盐,单价1.30元(合2600元/吨),而制盐企业出厂价每吨仅500元左右(加碘的成本是每吨25元)。以此推算,销售环节毛利率高达400%!中国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120家,销售渠道则完全操控在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和各省国有盐业公司手中。 

  不过,与大众消费者怨声载道的电信和成品油价格相较,因为食盐消费量极少,其单价绝对值并不高,平均算下来全国每人每年被盐业公司多收的钱也就10元左右。所以,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盐业垄断对其利益的侵害并不在意—但,聚少成多,中盐及各省盐业公司通过“食盐专营”每年获取130亿元的超额利润。 

  盐业市场虽小,却具备了垄断行业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市场小,社会敏感度不高,它成为打破垄断的一个试验田。 

  2009年3月,全国“两会”上,盐业体制改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5月,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制定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1月,国家发改委体改司牵头制定了盐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取消专营”为指向的盐业体制改革,已是呼之欲出。 

  可这场“自上而下”发起的改革实施起来,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样简单。改革未成定案,以中盐为代表的国有盐业公司,与众多制盐企业的改革博弈就不曾停止。 

  “上书”背后 

  2009年12月7日,重庆索特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久大盐业公司、中盐江西盐化有限公司等企业收到“关于召开部分制盐企业应对盐业体制改革座谈会的通知”。但一些制盐企业发现,通知以“湘鄂赣制盐企业分会”名义发出,传真纸的底部显示的却是“FAXNO.01063324356”,是中国盐业协会的传真号。“中国盐业协会可能觉得以自己的名义来组织这个活动不好。”有参会人士猜度。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曾任中盐总经理。多数行业会员认为,协会代表的就是中盐的利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