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影3D时代的中国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9日 10:26  财经国家周刊

  《阿凡达》的热播,标志着3D电影时代的来临,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机会与挑战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伟 王海洋 聂菁菁

  2009年中国制作影片450部,比2008年增长了44部,进口影片上映数量也从2008年的44部上升到2009年的51部。截止到2009年10月,在票房排名前2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51%。但是现在中国电影正面临一场新的机会与挑战。

  《阿凡达》席卷全球,使3D电影大放异彩。有专家认为,3D电影将带来电影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就像“有声电影代替无声电影一样”。

  “《阿凡达》竖立了3D立体电影新的里程碑。”长期从事动画研究制作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动画系讲师曹洋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3D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在的未来蓝图如何规划,立刻进入人们审视的视野。

  电影新时代

  “《阿凡达》是一个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某种意义上电影可分为前阿凡达时代和后阿凡达时代。”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山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日前,《指环王》导演杰克逊、《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等多位国际知名导演纷纷表示,将翻版过去经典电影的3D版。而国内观众也将在今年暑期档看到两部采用IMAX技术的国产电影: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阿甘的《唐·吉可德》。

  “敢于试水是好事,在不断探索中,中国的3D电影或将找到自己的创作特点和市场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说。他认为,在3D时代到来之时,中国电影需要看得更远,在技术、产业、美学上做好准备。

  陈山则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全面取代胶片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次发明。这也是中国电影及其相关产业的一次历史机会。“但我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很多人还是就问题谈问题,就3D谈3D,这样亦步亦趋,只会永远落后。我们应该布局未来,占领技术、艺术战略等各个环节的制高点。”

  从“15分钟”到“3个小时”

  电影中运用3D技术早已有之,但一直未达到逼真、震撼的成熟技术形态。《阿凡达》把3D技术和真实场景完美结合,标志着3D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趋成熟。

  这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前拍摄3D立体电影需要2台以上的摄影机同时拍摄。如今,一台先进的3D摄影机就可以完成拍摄。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立体电影就已经出现。1962年,中国上影厂拍摄了首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上世纪80年代以后,立体电影逐渐在内地各大城市景观、大型游乐场出现。

  “就3D电影技术本身而言并不新,主要是《阿凡达》在这些技术运用上实现了突破,因为卡梅隆的敢想、敢做、敢为才创造了奇迹。”

  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张天晓说,因为观看立体电影需要佩戴专业的眼镜,动感逼真的画面对人们的视觉冲击非常大,尤其是儿童。业内一般认为立体电影以15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20分钟。

  “时间的限制就决定了无法呈现完整的故事,拍一部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的电影就更不可想象了。”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刘晓清说。

  陈山则认为:“毋庸置疑,我们在技术上与好莱坞的差距客观存在,但3D技术我们不是没有,电影也不仅仅靠技术,还需要创新的勇气和丰富的想象力。”

  突破电影思维瓶颈

  据动画导演孙宏达介绍,3D电影从诞生之日直到《阿凡达》出现,始终难以成为电影界的主流,原因在于3D电影的发展和电脑数字化密切相关,常常需要电脑合成软件实现立体效果。

  一些长期研究电影的专家表示,一直以来,电影界始终将特技、特效当成电影的辅助手段,往往是将电影拍成后再利用特技制造一些特效镜头,电影思维停留在利用科技的层面。

  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13号星期五》《鬼哭神嚎》《大白鲨3D》等影片,就是上述思维的产物,主要以渲染恐怖气氛为主。这种纯粹以官能刺激为噱头的3D电影,不久即被市场淡忘,使电影人不再热衷于技术艰难的立体电影。

  而《阿凡达》从筹拍开始就遵从技术规律,尽量按照技术要求选择角度和场景,从而使影片画面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潜力

  《阿凡达》掀起3D电影热潮,凸显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世界动漫、网游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与这一划时代转变紧密呼应。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动漫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拥有相当基础,关键在于改变从业人员观念,突破“动漫仅仅是动画片”“动漫只能应用于影视行业”等思维定式,树立“大动漫”发展战略。同时,着力培养技术研发、动漫设计、市场开发等各类专业专门人才,提升产业发展潜力。

  《财经国家周刊》调查了解到,中国目前在一些省市已经有各类动漫基地数十个,基本上都是动画制作公司,同质化竞争严重。尽管动漫产业被列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落脚点,但普遍缺乏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数动漫公司靠地方补贴度日。

  张天晓说:“一味靠政府补贴肯定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国家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地区,真正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动漫产业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局限于动画片生产一种产品。”

  据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特技教研室主任刘晓清介绍,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在拍摄《绿巨人》时,希望拍摄一个飞机从绿巨人头顶飞过的特效镜头。当即助理就给附近的特技制作公司打电话,第二天早晨特效就拿到了李安面前。刘晓清说:“这就是产业的力量,是技术服务、创意策划、影视制作的综合效应。”

  专家认为,正因为动漫与社会各领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动漫不应仅是孩子们关注的东西,《阿凡达》的成功说明了动漫产业的巨大潜力,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精英的关注。在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引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从“大动漫”概念出发,培养各方面人才。

  需要改进的短板

  《财经国家周刊》调查了解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介绍,作为集中动漫人才的各类高校,目前有几百所开设了动漫制作相关专业,但真正成熟的动漫人才寥寥无几。

  刘晓清参与过《士兵突击》《惊天动地》等多部影视剧的特效制作,据他介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高校中动漫教学力量最强的高校,也同样面临诸多困难。北京电影学院特技专业师资短缺,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只有4个专业老师,却要带50个本科生、20个研究生。

  “外面找我们做特技的公司太多了,根本顾不过来,没有人力去做呀。”刘晓清说,动漫人才培养首先要打破学科界限,让各类型的人才都能有机会接受动漫教育。“理工类学生、创意人才学习同样的动漫知识,但出来的作品大不一样,这就产生了多样性。”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说,《阿凡达》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但中国科学家与艺术家存在隔阂,影视剧拍摄几乎很少有科学家的介入。“艺术家应当知道科学的重要性,向科学家请教。在我们的课程教育上,要引入这些观念。在中国传媒大学,我们已经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为了将数字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陈山说,文理分开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缺憾。“目前,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问题。在3D电影时代,文理分开已非常过时,我们必须培养跨学科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仍然是纯文科院校,这不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学科体制的变革。”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动漫产业,但重点不突出,实际操作存在困难,应当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单位、企业或个人,形成龙头单位,制作出一些为世界认可的精品。同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吸纳各方人才从事文化创意、动漫制作等工作,形成社会合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