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多个城市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 > 正文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安蓓) 11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提前进入寒冬,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气荒”席卷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天然气供应短缺是极端天气造成的偶然事件还是市场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造成“气荒”的根源是供需矛盾还是价格过低?应急准备不够该由谁承担责任?“气荒”背后究竟隐藏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哪些问题?
新华社记者近日对这些涉及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发掘“气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供不上的资源“遭遇”过度开发的需求
“气荒”发生后,最令人担忧的是:这次严重的“气荒”仅仅是极端天气下的偶然事件,还是随着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壮大,未来将持续出现的资源短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日正式回应说,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天然气供需失衡。天然气需求出现爆发,而供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今年冬天来得早,雪比往年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即使这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没有发生,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矛盾也迟早会出现。供需失衡的诱因这次可能是天气,下次可能就是其他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说。
本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天然气消费量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3倍多,与当年国内产量相比,供应缺口近50亿立方米,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
“无论从资源储量还是市场发展程度看,我国天然气市场目前还是以供定需,还做不到以需定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说,末端运营方过度发展下游市场,生产商资源供应跟不上,是造成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
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主要由天然气生产商、管网运营商、城市燃气公司(末端运营方)和下游用户几个环节构成。国内自产或进口天然气通过天然气管网按照签订的协议向城市燃气公司供应,城市燃气公司发展下游市场并完成资源输配。
周大地分析说,从供应面看,气源的勘探开发到形成规模,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较长时间周期。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资源供应以长期合同为主,现货余量小,市场调整能力有限。从需求面看,天然气是高效清洁方便的能源,目前价格偏低,一旦使用在民用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几年外资及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兼并、投资进入城市燃气业务,在利润驱动下,往往不是以供定需,而是先充分发展市场,再向上游要资源。随着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大规模推进,天然气成为香饽饽,生产企业承受沿线城市要求多接气的压力,难有余力进行资源储存。本来绷得很紧的供需关系,在需求峰值遭遇极端天气,供需紧平衡发生断裂,大规模短缺就出现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约占我国天然气产量的八成。其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气荒”中各地超计划用气严重。11月1日至24日,华北地区日均用气超计划886万方,其中北京市日均超计划546万方;两湖地区日均用气超计划4万方,其中武汉市超计划22万方。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认为,发展时间短,缺乏明确规划,是造成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的重要因素。我国天然气市场近几年在各地方政府及企业和生产商的相互磨合中加速发展,市场形成分散。
“天然气是公用事业,在发展规模上必须系统规划,下游市场超前开发或过度开发,一端造成资源供应短缺,一端则是资源低效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
滞后的储气调峰设施:应由谁来建?
“气荒”发生后,天然气供应作为公用事业,应急预案是否准备不足,储气和调峰设施建设是否滞后于市场发展,储气调峰设施应由谁建等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天然气资源利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巨大的峰谷差,其中以城市燃气的供气不均最为明显。除冬夏峰谷差外,同一季节的不同时间,一天之内的不同时段都存在峰谷差问题。以北京为例,峰谷差甚至达到10倍。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成为天然气市场发展必要的配套建设。
“气荒”发生后,中石油紧急启动华北地下储气库,目前日采气量已达1900万方以上,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并最大限度利用管存气调峰,已累计动用5000万方管存用于弥补供需缺口。中石油同时表示,由于储气库过早大规模采气,将直接影响12月和明年1月高峰日的调峰气量。
这暴露出我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相比滞后。目前我国储气库建设占总消费量不足5%,而国外较成熟的天然气市场这一比例一般为10%至15%。如果达到10%的比例,需每年投入50亿元,持续投入6至7年。
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对记者说,天然气生产商当然有建设储气调峰设施的责任,但如果所有储气设施建设都由生产商负责,一方面在城市内难以发挥有效调峰作用,另一方面巨大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也会令企业不堪重负。
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天然气储气库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州际管道公司、地方配气公司和州内管道公司、独立的储气库服务商三类。英国、法国的储气库完全由公司管理运营。意大利天然气储备由政府工业部和能源监管机构管理天然气储备,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天然气储备设施的具体运营。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是国家储气库设施的管理运营主体。
“储气设施应由天然气产业链的哪个环节负责,建设和运营资金如何筹措,目前在我国都还没有明确规定,生产和输配环节,企业和政府间建设储备设施的责任尚不明确。”刘毅军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认为,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看,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应具备储气调峰能力。不仅天然气供应商要有一定储备能力,城市燃气公司也应有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调峰设施的责任。对我国来说,多大比例的储气能力是安全的,也有待认真研究。
近期武汉市宣布投资2亿元兴建2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储气气化站,并研究启动二期储气气化站的建设。
刘小丽说,储气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极端情况下肩负调峰职责,日常状态下作用不突出,其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相当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的投资参与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可考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储气调峰设施的建设。
“气荒”凸显完善天然气市场机制迫切性
“气荒”发生后,武汉市宣布暂停发展天然气汽车和出租车“油改气”工程,并停止了壁挂炉采暖用户的审批。
“这次‘气荒’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阶段矛盾的集中爆发,从积极的角度看,有助于企业、政府、用户各方达成共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市场逐渐完善。”刘毅军说。
他说,无论从天然气市场的过度发展还是从储气设施的建设不足来看,关于天然气怎么用,上下游产业链怎么发展,都需要更具整体性的规划。我国应抓紧制定综合的可执行的天然气市场规划。
我国在2007年出台“天然气利用政策”,列出天然气使用的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并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天然气利用规划,并按“量入为出”原则,根据天然气供应落实情况,做好用气计划安排,保证天然气供需平衡,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气荒”。
刘小丽说,政府在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这要求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应用价格杠杆,调动各方在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中的积极性。
“气荒”的发生,使天然气价格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董秀成说,从热值看,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与煤炭和石油价格相比处于偏低水平;从资源储量看,天然气在我国属于短缺资源。随着更多进口天然气的引进,以及国内天然气管网的形成,天然气价格改革面临压力。
近几年以进口天然气为主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加速发展,已使经营商面临进口高成本压力。明年年初,来自中亚的天然气将大规模进入我国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与国内气价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未来将同时接收来自西气东输一线的自产气、西气东输二线的中亚进口气以及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进口气。不同气源价格成本不同。如果天然气价格机制不及时改革,将给国内天然气销售和运行带来问题。
周大地指出,合理的天然气价格一方面应确保石油企业寻找天然气资源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国内市场的承受力。价格改革是大势所趋,未来我国将建立和其他能源价格相匹配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同一个地区来自不同气源的气同价,以及天然气价格随国际价格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