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聚氰胺周年祭 乳业复苏未有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07:14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黄蒂娟

  即便已经过去150多年,但提起“泔水奶”事件,美国人仍不会忘记。即便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提起森永的“砒霜奶粉”,日本人的伤痛仍在。

  一年过去,对于堪称灾难性行业丑闻的三聚氰胺事件,是否又已经痛定思痛,企业是否规范了经营,监管部门是否严控把关,受到打击的消费者信心又恢复多少。中国乳业又是否已经消化了这场危机,是否开始重新启程进入良性的重建之路,这些答案比市场恢复几成的数字,显然来得更加重要。

  乳业见底反弹

  这一年,中国乳业从自毁长城的瓦砾中艰难重建。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在随后的长达几个月里,消费者回避了包括液态奶在内的乳制品,整个乳业市场令人沮丧。市场急剧萎缩,传出原奶无处可卖、奶粉大量积压、哭泣的奶农倒奶杀牛、卖牛的消息。最低谷时,乳业市场只有原来50%不到的水平。这种沮丧的气氛在今年上半年仍然浓重。

  今年3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15个骨干乳企进行库存调查,这些企业的产量占乳品行业的半壁江山。调查中发现,全国奶粉库存超过30万吨。而停产、产能过剩、亏损的企业比比皆是。根据中投顾问的研究报告,2008年除三元略有盈利之外,三大乳业巨头亏损接近30亿元。其中,伊利亏损16.8亿元,蒙牛亏9.5亿元,光明亏2.86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启动收储救市的“救奶”计划。根据公布的政策,国家收储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收储量为5万吨,通过贴息式贷款方式进行。即国家会以2.9万元每吨的价格采购奶粉,给予企业5.31%的贴息,贷款期为一年,这相当于给企业每吨每年补贴1500元。二期收储量则加大为10万吨,国家直接收储。

  这是我国首次启动收储奶粉计划,一定程度缓解行业压力。专业人士解释,奶粉本身具有有效成分浓缩,8斤奶产1斤奶粉,同时又便于保存,水分含量3%左右,不添加防腐剂便可长期保存的特点,在欧盟国家,一直有奶粉储备的传统,作为奶制品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的应急调节机制。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快一年,目前,我国乳制品市场已从最低谷的50%恢复到了90%。”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牟静君对外透露这一正面的消息。

  资本竞逐乳业

  中国乳业正发出复苏的信号。

  而关于行业出现大面积洗牌现象的预言没有出现,我们看到的三巨头仍旧是蒙牛、伊利以及光明,它们在经历谷底之后,都以其最快的速度恢复自身市场。从已经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报来看,三者都没有出现亏损,反略有增长。

  但奶企在细分市场的结构已悄然在调整。倒下的三鹿奶粉,其所留出的上百亿的市场空缺亟待填补,而这一块奶粉市场也成为各大乳企要抢夺的“蛋糕”。正式接管三鹿拍卖资产的三元,正欲通过资产整合,来承接三鹿的市场份额,但整合前景不被同行看好。

  与此同时,其他乳企乘虚而入。7月11日,伊利宣布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投资2.89亿元,建设华北地区年生产4.5万吨奶粉项目。这是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伊利对外公布的首笔大投资项目,其奶粉的市场份额由之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13%。

  在市场沉寂很长一段时期的广东品牌雅士利,9月刚刚获得凯雷投资和上海复星联合的股权投资。获得资本后的雅士利,更有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继而做大其自身奶粉市场的计划。

  资本的活跃,实际上是刺激整体乳业市场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7月,蒙牛集团宣布,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出资61亿对蒙牛进行股权投资。此外,还有红杉投资飞鹤,统一完成对完达山的增持。

  去年11月19日,三聚氰胺事发后,发改委颁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从纲要内容看,将整顿奶源作为其关键的措施。根据纲要,要求“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但王丁棉透露,我国有2000多家乳品企业,而真正拥有自有奶源的企业数量还不到10%。

  对此,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表示,10年前中国乳业曾出现过一次资本进入热潮。如今,新一轮的资本市场调整则以中粮、统一这样的“大款”面目大规模出现。乳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这轮调整更凸显乳企对资本的渴望。

  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资本的活跃将刺激整个乳业市场的恢复。各类资本的进入,表明对中国乳业未来的发展有信心。

  但这只是一场资本抄底游戏,还是中国乳企彻底反思的决心,则有待时间的考证。

  “万头牧场”再埋隐患

  向上,向上,把重心转移到上游建设去,是乳企们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作出的一致修正动作。

  过去几年,乳企特别是行业几大巨头,都采取“轻上游建设,重市场营销”的方式快速在市场抢占份额。但这种“只摘果子不种树”的模式,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企业上游供应开始跟不上市场终端的扩张步伐。奶农们不惜进行大规模的掺假、添加三聚氰胺来增加原奶供应。而企业忽略上游奶源的建设和管理,对产业链条的失衡视而不见,实际上是在自毁长城。

  如今,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它们一度不屑一顾的“先牧场后市场”的模式。在乳业界有这样一个段子,蒙牛老总牛根生到福建乳企参观牧场,看到用钢结构和国际先进挤奶设备装备的挤奶场时,他直摇头。而看到一个用闽北常见的杉木板围起来的挤奶场时,他却点头表示认可。牛根生更说道,蒙牛提倡在上游控制成本,而在营销和品牌等环节提高附加值。

  但最终,牛根生还是回到了这里。在得到中粮集团和厚朴注资入股后,蒙牛就表示与中粮的合作首先从上游奶源建设开始。

  伊利则采取“奶联社”的奶源管理模式,即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合作化产业模式,奶农和企业可以取得共赢。据伊利介绍,今年底,伊利将在呼和浩特周边建成20家奶联社。据悉,飞鹤计划在5年内投资40亿元,用以建设10个万头国际标准化示范牧场。

  得奶源者得天下,于是企业大力建设牧场弥补上游不足。但对于“万头牧场”的建设,被誉为中国“乳业泰斗”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骆承庠却表示担心,其认为从疫病防治和环保生态等科学角度看,牧场奶牛规模控制在500-1000头为宜,最多不超2000头。

  而王丁棉则毫不客气指出:“乳业不能做大,只能做强做精。”所谓“万头牧场”,背后隐藏着一些企业的不良企图,即圈地、圈钱、圈政策,形成新的垄断,抬高行业准入门槛。

  骆承庠更意味深长地提醒复苏中的中国乳业,暴风过后,慎防大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