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当前与新能源领域“制造环节过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明显滞后,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关键技术仍存瓶颈
近年来,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但在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许多业内人士担心,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在光伏产业领域,前期暴利行情导致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但由于核心技术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出现的一方面是以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产为发达国家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行情变化后,迅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危机。同样的情况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也存在,研发不足、没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都制约着下一步产业的发展。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
市场培育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光伏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产值近500亿元,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太阳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光伏市场订单下降,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一下子从光伏“制造大国”成为“库存大国”。
为扶持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启动市场的政策,一些企业认为应当更加具体、更加公开透明。台资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苏民忠说:今年3月份国家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但迄今为止,第一批项目获准名单仍然没有公布,到底获准多少,标准是什么,市场影响到底是什么?
美资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美华说:“虽然出台了启动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但与德国、美国等光伏应用较好的国家比,中国目前还只是对消费者投资光伏发电有鼓励性政策,而缺乏如光伏发电在未来多少年、要达到多少比例这样的强制性政策。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看到清晰的市场容量和前景。”
行政推手加剧行业风险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对发展新能源热情高涨,但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一系列重点扶持生产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过热发展,一些投机资本还借机登台。一些企业建议,新能源发展离不开行政支持,但更需要统筹协调。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一窝蜂发展是对资源的浪费,将来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将带来不良影响。
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说,光伏产业投资大、产业链长、产值高。一般而言,上一个产能1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至少会拉动当地投资10亿元左右,投产后每年可形成6亿-8亿元的产值,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一些地方有巨大的吸引力。
质量问题引发运营风险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虽然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长期在野外运行,加之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的特性,对设备质量和电网保障有很高要求。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恰恰在此,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重复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能否适应未经科学论证,一旦大规模并网发电后,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
最大的安全风险来自于市场扩张远远超前于技术成熟。河北工业大学教授王华君说,目前我国引进的基本上都是欧洲的二、三流技术,而更关键的是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与中国相差太大。相对而言欧洲风电场风沙小、风速平稳、温差不大,这些气象环境导致中国对国外成熟技术也必须有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加上国内多数大型风电都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这样的集中开发对机组的技术性能要求比国外还要高。一旦机组出现故障时,会造成电网电压急剧跌落,一旦造成大的供电事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盈利前景堪忧招致金融风险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而且更加依赖于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当前各路资本大举进军,但盲目投资、恶性竞争、效益较差、偿债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令人担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1400万美元,中期投资在1亿至2亿美元,并且需要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基本建设与之配套。这个数据显示,新能源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前期相对较高的投入和成本,中国市场在这一领域尚属初期发展阶段,所需资金的投入支持将会更大,诸多的不确定性蕴含着较大的风险。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