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乳业紧箍咒

  看似趋紧的新版产业政策只不过再次映射了中国乳制品工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症结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房煜

  中国乳制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嬗变。从几乎灭顶的那场危机中残喘延息的乳品生产商现在纷纷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以向消费者表白自己对质量的可控能力。当意识到忽视奶源基地建设的“惟市场论”破产后,它们平静地接受了一个新的现实—政府收紧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并将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惩戒。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版》(下称“新版乳业政策”),共1万余字,70个条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改是关于奶源地建设的门槛—进入乳制品工业的出资人必须具有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且现有净资产不得低于拟建乳制品项目所需资本金的2倍,总资产不得低于拟建项目所需总投资的3倍。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产生鲜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这比2008版乳业政策提高了10%;改(扩)建项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这真是一字千金的修改。”长富乳业总经理蔡永康看到该文件后,心情复杂地对《环球企业家》说。长富乳业拥有3万多头奶牛,是中国奶源基地规模最大的乳品企业之一,但由于经营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公司前任老总不久前刚刚离职。

  在蔡永康看来,“新版乳业政策”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奶源基地的描述词汇—“可控”,但如何理解“可控”,是要求“自控”,还是“自有”,仍留下了相对模糊的现实中可变通的空间。

  新希望乳业经理曾勇则发现,“新版乳业政策”与2008版相比,不仅是“30%”到“40%”的变化,措辞上也有变化—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已有原料乳数量(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不低于加工规模的30%,扩建项目已有原料乳数量(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2008版不仅明确奶源是指“已有奶源”,并将其详细解释为“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 2009版在将比例提高十个百分点的同时,将词义变更为“稳定可控”四个字,并在附录中解释“稳定可控奶源基地”:系指自建牧场、合建牧场、参股小区及签订购销合同的合法生鲜乳收购站等。

  如何理解“可控”,这一标准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有业内人士指出,是不是把合同收购的散户奶也包括进去了?如果仅凭一纸合同,实际中会存在很多问题。蔡永康认为,这一规定最大的改变是淡化了对乳业企业“自有奶源”的要求,暗示企业可以寻求更多外部奶源。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此次出台的产业政策由他们和工业信息化部消费品司联合制定,主旨肯定是希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门槛,促使各乳品企业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针对理解的一些偏差今后会有更详细的规定出台。

  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版乳业政策将有助于行业景气提升,乳制品企业的行业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对乳品行业,中信证券仍维持“强于大势”的评级。

  冲突与折衷

  东方艾格分析师陈连芳对《环球企业家》指出,在奶源问题上,指望乳品企业完全自控奶源并不现实。首先,如果乳业完全不需要外部奶源了,这将使中国广大散户奶农失去生存依靠。“中国奶源的结构需要调整,但不是消灭散户。”陈连芳说。同时,自建奶源基地(自建牧场形式)投资巨大,在原料奶价格偏低的时候,亏损几乎是必然的,“一些企业自建牧场却没有亏损,恰恰是因为其所占比重有限”。第三,乳品企业本质上还是加工制造企业,完全自建奶源并不符合产业分工的规律。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也曾对本刊表示,乳品企业本身是加工制造企业,“就像粮食企业不可能整天盯着农民去撒每一粒种子一样。”让乳品企业把控所有奶源并不现实。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也在探索新的奶源管理模式,并寻找到一种名为奶联社的新模式,但其实质也是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有法人资质)委托管理奶源,定向收购,和自己投资、自行管理的自建牧场模式并不等同。这样企业自身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和销售。

  不过,长富乳业总经理蔡永康坚持认为,企业不仅应对自己生产的每一滴奶负责,也应对自己采集的每一滴原料奶负责。“不是建个工厂就叫乳品企业。”蔡说。蔡认为,长富乳业与蒙牛这样的乳业巨头的区别在于,自己将80%的资金用在了奶源地建设上,并承受着亏损,而后者将多数资金用在了市场营销上。两者并没有在一个公平的产业环境下竞争。“提高对企业自有奶源的要求,对于我们二线品牌肯定是利好,因为我们都有自建牧场,且生产规模有限,达到40%的标准很容易。”蔡说。

  这或许反映了这一行业存在的一个关键障碍:整个行业如何找到更为合理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在散户存在的情况下,饲养者仍能自觉提供可靠优质的奶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版乳业政策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一方面将“已有奶源”的提法改为“可控奶源”这一更为宽泛的说法,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对奶源比例的要求。无论如何,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由地方政府发动的“三盯政策”(人盯车、人盯站、人盯牛)实在是权宜之计,一个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的企业不可能总采取这种非常手段来保证奶源的健康和安全。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业界一度认为保质期短(一般为两到三天)但是营养价值更高的巴氏奶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和欧美国家牛奶消费以巴氏奶为主不同,我国一直是常温奶占据市场主流销售市场,市场份额超过70%。三元乳业重组后的首都农业集团董事长张福平曾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要坚定走巴氏奶路线。

  但新版乳业政策则明确称,常温奶在短期内仍将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其第二章中,把全国按照奶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划分为五个区域档次,东北、内蒙古地区拥有产量约占全国85%的奶源,位列第一档,将“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乳”和“适当发展巴氏奶”。

  与发展常温奶相关的,是关于“复原乳”的地位问题。复原乳又称“还原乳”或“还原奶”,是指以乳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水制成与原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乳液。在1980年代,中国乳品生产商曾大量进口奶粉以勾兑出还原奶,这一段历史间接影响了中国奶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导致1987年出台的牛乳收购标准中删去了“不得有任何提取和添加”这一关键规定,进而使得向乳品中添加各种调味剂的做法大行其道,直至三聚氰胺风波的爆发(详情请登录Gemag.com.cn查阅本刊3月下《蒙牛教训》一文)。

  但在新版乳业政策中,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而近日三份尚未公示的乳品“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却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这三个标准是《杀菌乳安全标准》、《灭菌乳安全标准》和《生鲜乳安全标准》。前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认为这三个标准抹杀了“常温奶”和“巴氏奶”的差别,不利于以“鲜”为卖点的巴氏奶的发展。而这类的冲突与折衷,反映了监管者在收紧“紧箍咒”的同时,囿于产业现实所做出的不得已的让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