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商报:寻找水价上涨的真实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00:34  北京商报

  商报实习记者 于华鹏/文 王晓莹/图 韩玮/制表

  从今年初开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沉浸在“水价上涨曲”中,虽然各个城市表现不一,有高调听证者、有静音观望者,还有欲势爆发者,但随着夏日的到来,“上涨曲”进入了高潮部分。但是,随着听证会的接续性展开,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水企是否真的成本亏损?调整部分的水价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如何构成并核算?水费收缴后如何划拨?钱流向了哪里?是不是外资提高了水价等等,而这一切都将矛头指向了至今难产的《水价成本监审办法》。对此,记者深入调查,力图从水价质疑的“起点”一路查寻,直至水费的“终点”。

  ■供水成本,有无水分?

  张大明(化名)的心终于放下了。近半个月来,他一直处于水价上涨的焦虑中。因为一年多前,他入股经营了青岛的一家酒店。

  “酒店自开张以来,生意就不太景气,现在基本处于维持经营状态,如果水价上涨,成本将大幅提高,如果那样,我将考虑撤股。”张大明谈及水价调整,态度十分坚决。

  但是,一纸“不调令”让张大明吃了宽心丸。日前,青岛市物价局对外发布消息称,青岛水价近期不会调整。

  但不是所有城市都像青岛这样“慷慨”,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都在酝酿调整之中,似乎水价上涨已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然而随着听证会的召开,诸多质疑铺天盖地,无论是居民用水还是商业工业用水,所有的声音都在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地方:供水成本究竟有多少水分?

  根据2004年修订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成本和费用按国家财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核定。

  其中城市供水成本包括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原水费、电费、原材料费、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直接工资、水质检测和监测费以及其他应计入供水成本的直接费用。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供水生产经营所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税金是供水企业应缴纳的税金。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同时,输水、配水等环节中的水损可合理计入成本。污水处理成本按管理体制单独核算。

  据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介绍,从原水成本、运营成本、税费成本来看,三者的比例大概占到水价的20%、70%和10%。在其中,记者没有找到利润的身影。

  《办法》给出的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是净资产利润率的8%-10%。其中,主要靠政府投资的,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6%;主要靠企业投资的,包括利用贷款、引用外资、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方式筹资建设供水设施的供水价格,还贷期间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12%。还贷期结束后,供水价格应按本条规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核定。

  “8%-10%的净资产利润率很难实现,就我所知,几乎所有的自来水公司都处于负利润,它们在整体上都处于亏损状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也表示,如果不找出原因,亏损局面可能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水价将会因此持续上涨。

  “从原水成本来看,主要对应的是水资源费。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同时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所以从节约资源角度来讲,可以看做是提高价格的一个因素。”安邦咨询公司特聘研究员李朝林对记者表示。

  李朝林同时还认为,输配成本也是造成亏损或涨价的原因之一。“加工为成品水后,要将水输送到居民或者工商企中去,就需要庞大的供水输配管网,由其产生的输送线折旧、维护和跑冒滴漏等费用也是运营成本的支出重头。其中跑冒滴漏造成的水损失多者能达到运送量的40%,也就是说,这些费用最终要摊到用水人身上去。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钱有多少,它们应该由政府财政支出还是由用水人平摊?”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涨价因素,傅涛认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因素。“其实,自来水公司承担着很多公共责任。比如自来水公司每年都要帮助公众广场灌水,而这些钱国家一般是不会给的,到最后这些钱都要摊到价格上去。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政府没有公开这些成本,企业也不会公开。”

  “所以说,并不是涨价不合理,而是水价的定价机制不尽如人意。所有的担心都来自于公众对水价成本明细的不知情及对涨价可能成为供水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猜疑。”李朝林对记者表示。

  那么,如何在供水成本中纠出不合理的水分呢?傅涛表示:“其实对企业供水的成本监审有专门办法和公式。” 傅涛所说的办法,就是至今还在难产中的《水价成本监审办法》。

  ■水企亏损,亏在哪里?

  “现在,水价上涨一般焦点都会落在涨价的凭据上,也就是说,你可以涨,但你凭什么涨这些?这就说明我们国家对公共事务的公开性不够,所以对供水成本的监审势在必行。”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参与《水价成本监审办法》制定的傅涛给记者分析了一笔账。

  日前,在兰州水价调整听证会上,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就此次水价调整发布了一份成本监审报告。报告称威立雅水务的供水成本为每吨1.95元,与现行水价倒挂,造成企业严重亏损,要求将兰州市供水价格调整至每吨2.16元。

  随后,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进行调查、审核,结果为2008年实际售水量为21005.04万立方米,售水收入28813.52万元,售水成本34604.73万元,亏损5791.21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76元。

  而物价部门的审核结果为总成本较申报成本40969.15万元核减掉了4856.62万元,审核后2008年实际亏损数为5484.59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61元。

  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提出,核减数4856.62万元的具体构成中,预计2009年支出的户表改造费3950万元,2009年预计增加的其他费用600万元,在2008年实际财

  务支出中按规定不应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支出306.62万元。经审核,威立雅水务单位定价成本为1.72元/吨,较申报成本1.95元/吨核减0.23元/吨。

  记者:你如何看待这份呈现在听证会上的报表?

  傅涛:这是一个很大、很笼统的报表,仅从报表看不出所以然,而且这个数据只是听证会的数据,只能看出它在亏损,至于亏损是怎么组成的,报表中看不出来。

  真正的报表,专业人士要花几天时间研究才能分析出结果,作为非专业人士,仅通过听证会根本不可能看出它的问题。我一直不认同听证会能真正地进行把关。

  像对亏损的分析,哪些亏损需要提价,哪些亏损需要政府财政支付,听证会都没有给出明细。兰州自来水公司在全国属于运营比较不错的自来水公司,你说它的成本合不合理,谁也不能做出判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成本是不能在合理性上进行判断的,只能在合法性上进行判断,这些亏损是账面上的,而真实的亏损是隐蔽存在的,所以很多细节问题体现不了。

  比如设备、管线的折旧年限对水价成本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公示提出,就容易被误解会产生“水分”。再有,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是全额计算呢还是部分计算呢?包括产销差的计算方法,是全部认可呢还是部分认可呢?很多细节光靠这些报表的数据是判断不了的,因为不知道它的具体计算公式是什么,即便是专业人士也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对它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但我们国家现在对合理性不做判断,只对合法性做出判断,所以出现糊涂账就很正常了。

  记者:我们的现行办法,是否认可这种审查制度呢?

  傅涛:亏损是表象,报表是政府指定的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上确实是亏损的,但关键是亏损原因是什么。是监管性的亏损、管理上的亏损,还是社会责任上的亏损?性质不太一样,但最后都会从水价上来考虑。

  我们现在的价格管理办法,是认可这种审查报告的。但新的监审办法一旦实施的话,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记者:新的监审办法是通过哪些规定对它进行监审的呢?

  傅涛:监审办法只是对它的一些合理性做出了评价,透明度是要靠另外的一些办法来进行约束。监审办法只是要求监管部门要公开,社会的公开监审办法涉及不到,我们多次提过建议,必须要完善数据,这需要多方面的呼吁。

  记者:它的阻力主要在哪里?

  傅涛:相关部门都不愿意公开。

  记者:为什么不愿意公开呢?

  傅涛:那样的话,盈利就小了。

  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开始酝酿出台《水价成本监审办法》,但时至今日,《办法》仍在征求意见。傅涛表示,随着水价的普涨和对水价成本的高度关注,办法的出台不会太远。

  ■水费流向,何去何从?

  除了对“上游”水价成本广泛关注外,水费的流向划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1997年起,陆续有省份将水费标准改为水价,各地的供水企业开始往商品化方向过渡,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从此各地的水价一路高涨。

  根据中国水网近10年对全国35个重点城市的水价跟踪统计,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水价逐年增长,平均速度达到7.14%,污水处理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91%,到2007年,我国35个重点城市的平均供水价格为1.63元/吨,污水价格费平均0.65元/吨。其中供水价格较2000年平均供水价格上涨了0.55元/吨;污水处理费增长幅度更大,从0.25元/吨增长到0.70元/吨。

  以济南为例,从1990年到2003年间一共经历了十次水价调整,居民用水也从1990年的0.4元涨到了现在的2.95元。

  伴随着水价上涨的,是对利益、利润的觊觎和划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企员工告诉记者,本来由自来水公司独享的利润被分散。“以前自来水公司的费用直接划拨给市政公用事业局,现在被分开了,一条分支是取水上游,比如水库,现在属于水利部门,自来水公司则划拨给了国资委管理。”

  “以前,城市的自来水直接取自地下水,不需要向上游交原水费,现在由于不采用地下水,开始向水库或其他省份买水,成本增加了,而且上游建造水库的贷款等建设费用也平摊下来,这也是造成自来水公司亏损的一个重大原因。”该员工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自来水公司在收取的水费中将水资源费划拨给上游的水库,作为原水的费用,然后上交给其上级水务局或相关部门。“现在原水的价格远远高于自来水卖水的价格,价

  格的倒挂让水企最为吃不消。”上述员工表示,与自来水公司进行合资的外资的利润就来自于此,他们以“救世主”的姿态进驻当地,与政府签订合同,购买30年到50年的经营权,其间负责自来水公司全部盈亏。“主要是能维持企业经营,不至于倒闭,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和员工工资。”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千里之外而来的外资并不是活菩萨,他们有他们的算盘,他们在收购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大面积铺设管线、提高水厂水质的同时,盈利的部分是一定要拿在手里的。

  据上述员工介绍,外资一般在买水卖水上吃差价,而且污水处理这块因为有单独的费用划拨也是盈利点。“外资主要控制上游的水厂,他们在水库买来水后,进行水加工,然后把水卖给国有的管网自来水公司,由自来水公司随后将水输送并卖给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外资起到了倒卖水的角色。”

  他解释说,买卖水的差价在于外资方会与地方政府“协商”,并与相关部门签订合同,保证原水价格低于净水价格,以保证它的盈利。

  而在卖水时,外资又会根据合同将“成品水”高于水价成本卖给自来水公司,比如,一吨水2元钱的成本,政府的收购价格可能在2.3-2.5元。然后政府再将水以低于收购成本的价格卖给居民用户。“这样经营不亏损才怪。”上述员工说。

  据记者了解,当地方自来水公司与外资进行合资时,还会对水量输出和水价上涨进行一个规定,每年合资水厂价格上涨的依据是,以成本水价乘以K系数,而K系数共有5个因素,分别为电价、化学药剂价格、工人工资、汇率变化系数、CPI指数。由此来算,涨价在所难免。

  “这对于当地政府和外资是双赢的局面,水企被救活了,外资也盈利了。”该员工表示。

  对于自来水公司收缴的水费如何划拨,该员工称,自来水公司会将收缴上来的水费按照比例分拨给各个部门,水资源费给水库或水务局;水价部分则归属自来水公司,污水费用会划给污水处理厂,三方去除运营成本和相关利润后,剩余部分将划拨给当地市政公用事业局或更上一级部门。“由于亏损,划到市政的资金就不会太多了。”

  至于划拨比例和详细内容,该员工没有透露,记者致电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咨询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没有获得相关信息。

  ■中国水务,外资坐庄?

  7月的中国,因为水价的上调而波澜四起,在人们质疑外资造成了水价上涨的舆论时,处于浪尖的外资水务巨头们却在法国享受着自己的假期。

  周小华是,穆桥石是,威立雅的两位老总目前都在国外。

  他们的悠然或许来源于他们对中国水务市场的掌握和自信。根据威立雅水务网站上的资料,这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世界水务巨头,目前在中国的20个省市地区拥有运营项目,拥有员工11000余名,合同涉及居民超过3000万。

  资料显示,该水企的业务有市政用水的水处理回用、收集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制造和供应饮用水、收集污水以及水资源再利用等。

  “外资正在逐渐渗透并入侵中国的水市场,他们在中国发掘了这块待兴的投资角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让一家外资在收购当地一家国企和合资当地自来水公司中去选择,八成以上的外资会选择自来水公司。“因为自来水属于垄断行业!”

  或许正是嗅到了中国水资源的稀缺和垄断性质,越来越多的外资到中国来经营水。

  “我看好中国的水资源行业。我几次环游世界,曾经去过的有些城市现在已经消失了,因为失去了水资源。中国也亟待解决水资源的问题,而这其中就蕴含了宝贵的投资机会。”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一年前来中国时直言中国水市场的商机,并感叹下手已晚。

  因为早他之前的十数年,全球最大的三家水务公司法国威立雅、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和泰晤士水务公司就开始涉足中国的水务。由于资金优势明显,技术和管理方面经验先进,很快便通过特许经营、BOT模式、TOT模式、控股、合作等投资方式,打入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城市的水务市场。

  据记者了解,从1994年至2008年,6家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外资水务企业威立雅水务、中法水务、中华煤气、金州环境、汇津水务和美国西部水务共获得签约项目53个。其中法国苏伊士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2家合资企业,供水人口达到了1400万。

  与此同时,其他和水有关的跨国巨头也纷纷“淘水”中国,比如西门子、陶氏化学、GE、ITT等国际著名企业,就经常活跃在中国的水务市场上。其中的ITT是全球最大的流体技术设备和系统的供应商之一,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重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

  “自从2002年3月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后,我国的供排水城市管网开始对外资开放,这些外资水务公司一般在合资时对原公司的股权份额占有都接近或等于绝对控股的50%。所以说这些城市的自来水公司或与水有关的企业基本上都被外资牢牢控制了。”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外资在全国水市场的占有量和城市数量没有数据统计,但只要被外资合并的企业,基本都是外资坐庄。”

  该人士说,外资高价拿下负债累累并连年亏损的中国水企,更看重的是长远利益的回报,它们的高投入必然要争取高回收,正是看到了中国水市场的广阔,它们才舍得下血本去逐利、豪赌。

  “但这种逐利是危险的。地方政府考虑到基础设施投入和运营成本紧张,才引入了外资,而外资一旦全盘坐庄中国水市场,水价的定价权将旁落外资手中,到那时,无能为力的或许将不只是普通消费者了。”上述人士表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