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风电大基地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6日 12:05  《中国投资》

  专访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这标志着中国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随着酒泉基地建设工作的启动,我国的风电大基地战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按照国家规划,要在我国风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和沿海地区,成片开发建设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随着这项战略的实施,中国风电产业正式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近日,本刊专访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这一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立足国情之选

  《中国投资》: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中最成熟的一个行业,那么总体而言,我国的风电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史立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风电事业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当时既缺乏资金更没有设备自主制造能力,主要利用国外政府如丹麦、德国、西班牙的援助性贷款,引进国外的风电机组设备,开发了单机容量几百千瓦、总容量几千千瓦的小规模风电项目。这个阶段可以看成是引入国外设备的阶段。

  到9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有企业探索风机制造。这时候,大家都逐渐意识到不掌握风电相关技术对产业发展不利,提出希望能建立中国的风机制造产业。当时成立了两家合资企业,一个是西安飞机制造厂和德国公司的合资厂,一个是洛阳拖拉机厂与西班牙公司的合资厂,进行600千瓦风电机组的组装。随后,新疆金风公司和浙江运达公司引进了600千瓦的风机技术,并开展了主要零部件的的国产化工作,开始进行风电机组的国产化制造。这是我国最早的风电设备生产厂家,虽然设备也生产出来了,但是整个过程比较缓慢。有一个数字,当时国家提出到2000年要实现装机100万千瓦,但是直到2002年,才达到35万千瓦。

  200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提出,要通过特许权招标来选择投资者,用这个办法来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这个办法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引入竞争,一个是要实现规模化开发风电。因为当时风电开发的成本非常高,主要原因是规模太小,风电规模都小于1万千瓦,另外,主要成本在设备上,而设备的中间商较多,成本虚增的部分比较高。因此,2003年正式启动了第一次风电特许权招标,国家帮助选定风场,进行测风,有意向的企业可以来投标,通过投标确定价格。在这种方式下,风电场规模从不到1万千瓦,增加到了10万,到20万、30万千瓦。

  2005年以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风电价格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风电市场规模开始扩大。在这个阶段,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将投资商与设备打捆,这为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市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技术开发。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风电市场迅速增长,2005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0%,总容量达到了126万千瓦。2006年新增容量超过100%,累计装机容量超过了259万千瓦。2007年,新增容量达34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604万千瓦,我国超过丹麦,成为世界第五风电大国,当年新增装机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超过德国和印度,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2008年,新增容量超过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2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四位,我国将会很快成为全球风电容量最多的国家。

  随着风电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设速度的加快,除了原来的金风科技、浙江运达快速发展以外,大连华锐、东方汽轮机、上海电气、广东明阳等设备制造企业也成长起来,到2007年底,本土化的制造能力已突破了3500兆瓦,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风电市场的需要。目前,还有企业在不断进入风电设备制造,我国设备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可以说,从引进设备,到小规模探索,到2002年规模化建设和设备打捆,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和制造业进步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

  《中国投资》:与欧洲、北美、印度等国相比,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道路有什么特点?

  史立山:我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发展的体制是不一样的。从风电政策上讲,主要分为价格、投资补贴和税收3类政策。最初起步的时候,各国都是从补贴政策开始的,如建设单位千瓦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现在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固定电价制度。当然也有同时实行税收政策的。丹麦、西班牙、德国的税收政策就比较有效。在这些国家,火力发电要征收资源税,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不需要缴纳资源税。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优惠电价法,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固定电价是通过招标来确定的,而国外是通过专家论证来确定。此外,我国还在进出口关税、财政补贴等方面,对风电发展给以支持。

  从发展道路上看,国外的风电产业走得早,上世纪石油危机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完备的风电产业体系,具有较高的设备检测和实验能力,

  我国走的是引进技术、再结合我们自身特点这样一条道路。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选址的方法和程序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在设备方面,也是通过购买已经投入市场的成熟产品,逐渐实现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再进行合作设计,并最终能够独立进行风电设备的生产。事实上,目前我国风电发展还是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破解多重深意

  《中国投资》:在我国的风电资源条件下,“开发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意义在哪里?

  史立山: 我国国土面积大,资源和电力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主要在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而风能资源主要在三北地区,这些地方市场相对小,过去开发的风电都是在当地可以销纳的,如果再往大发展、再开发更多的风电,没有市场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提出大基地开发,就是希望把资源规模化发展,把当地的风资源输出到用电负荷大的地区,这也是结合我们资源和市场分布特点提出符合我们国家特点的一个概念。

  这样就可以扩大风能的销纳,不然我们的风能就没办法进一步开发了。当然,开发风电大基地,对改善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当前,开发风电大基地对拉动内需也是非常重要的,风电的整个产业链很长,对钢材、水泥的需求较大,还可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

  《中国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曾经指出,发展风电大基地,有扶贫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史立山:这也是发展风电大基地的一个重要意义。张国宝副主任多次讲过,这些风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贫困,如果通过适当政策,在发展风电过程中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可以起到扶贫的作用,也可大大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建设风电的积极性。他还提出很多设想,如果地方政府能有资本金参与风电入股,每年分红,可以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如国家拿些钱出来作为基金投资风电场,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如果增值税国家不收了,留给地方,都可以让当地增加收入。他还提出,可以考虑实行风机占地的租赁,对占地进行补偿。

  但是现在的政策并不能让地方政府实现增收,因为增值税转型后,除了给当地增加电能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当地增加经济利益。当然,从间接的方面,如带动人气、促进交通方面、带动制造业发展等方面来说发展风电对地方也是有好处的。

  六大基地各具特色

  《中国投资》:为何选择新疆、内蒙、甘肃、河北、吉林和江苏6个地区作为风电大基地?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史立山:主要是根据风能资源以及风电市场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从资源的特点看,这些地区的差距不大。但是市场差距大。与市场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配套,这是一个大的思路。除了西北市场有些小,开发更大基地有困难外,其他地区在市场上都没有问题。从大的轮廓来看,大基地是可以把资源很好地利用的。

  新疆、酒泉的风能资源好,外送经济性差,但是有西北电网可以利用。内蒙古风资源也非常好,也可以和东北和华北电网联合,而沿海是风电负荷中心,可以上华东电网。现在,风电容量超过50万千瓦的省份超过了10个,其中内蒙古累计风机安装容量超过了370万千瓦,然后是吉林、辽宁和河北。

  不过,从发展潜力看,市场越强,开发风电的能力就越强。目前东部的发展最快,当然不只是风能,水能、太阳能都是这样的。

  《中国投资》:内蒙古经过这几年发展成为了最大的风电省份,为什么内蒙古可以成为最大?

  史立山: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风电可输入当地电网、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和西北电网,规划建设2-3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它的风资源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西到巴彦淖尔的草原和台地上,风资源非常好,1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大于150万/平方米的面积达到了10多万平方公里,可开发的风能有1.5亿千瓦。他们最早的风电场是1989年从美国引进设备建设的100千瓦机组,后来又利用国外贷款在辉腾锡勒建设风电场。目前已经成为装机容量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这是个阶段性的成果。国家并没有专门去扶持内蒙,这是各种市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的施工条件较好,当地又可以销纳不少风电,所以很多投资者最初都希望找这样的地方来投资。

  《中国投资》:甘肃风电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为什么这两年甘肃风电的发展会这么快?

  史立山:甘肃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他们最早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在第五次风电特许权招标中,一次性确定了21个风电场项目,总容量380万千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电项目。

  甘肃省的1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是3万平方公里,可开发量也达到了上亿千瓦。风资源主要分布在安西、酒泉等地。这里是戈壁,比草原的施工条件还好,另外因为处在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技术上讲,水能可以和风能配合,有利于电力系统的调节和运行。而且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前期工作做得好;电网公司也很积极,在建的750线路经过这里与新疆联网,但是这里过去没有太多负荷和电源,如果纯粹是连线,经济性不好;而风电上来后对联网有支撑作用。可以说,在这里发展风电大基地,有很多优势,这两年提出建设大基地后,风电发展非常快,具备了快速形成大基地的条件。当然,大基地建设其实也是一个试验,未来还会遇到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实践中解决。

  《中国投资》:江苏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同时又是电力负荷区,这里的风电发展前景如何?其他地区的情况又如何?

  史立山:江苏的风能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是近海滩涂地区,自沿海向内陆递减。是江苏率先提出了要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设想,这两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过去我们对沿海做的工作少,其实不仅江苏,山东、浙江这些地区的潜力都很大,因为就是负荷中心,所以发展不会受到电力市场制约,现在要做的是解决施工问题,当然规划也要做好,这里涉及的问题比草原、戈壁要复杂得多,分布着港口、交通要道、军事和生态保护区,这些问题都要解决好。但是肯定地说,这里将来会发展很快,其实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关注这里,已经开始研究施工和发电设备。

  其他地区,如新疆也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开发风电的省区,1986年就引进了丹麦的机组,是风电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的可开发量也达到了上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达坂城、小草湖和阿拉山口。

  《中国投资》:风力资源普查是建设风电项目的基础,过去国家能源局在开展风力资源普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将有哪些措施?

  史立山:风资源普查其实并不神秘,也相当于煤炭、水电的资源普查和评价,这是一个道理。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全国风资源做过简单分析,2003年展开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风资源的分布,但对风资源的特点没有掌握。2007年,国家投入3亿资金建立了400个测风塔,用来掌握风能的全年变化规律,以便进行预测。400个塔其实很难把所有的资源规律摸透。主要还是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数字模拟,把资源计算出来。我们还设想建立一个风资源预测模型,其实,每个风机上都要带一个测风塔,每个风机自己就可以预测自己的发电量。我们还在和气象局研究,能否把风能资源预报作为天气预报的一部分,以便电网进行调度。

  限电问题主要在电网

  《中国投资》:我国一些风电项目开发后遇到限电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应当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史立山:限电问题总地来讲是电网的制约。有些地方风机建设很快,但是电网跟不上。其实电网建设和风机建设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与火电不一样,火电建成之后,设计1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就确定是100万千瓦,那么输电线路就建成100万千瓦是可以的。但是风电100万千瓦是一个风机一个风机连续施工建设的,也许一年之后能达到设计能力,那么这种连续性施工与电网的一次性建成,在时间上是不匹配的。对于电网来说,在风电项目全部建成之前,搭建线路是不经济的。

  其实在贫困山区建设电网就跟在这些地区建设公路一样,效益较差,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

  还有一种就是没有达到电网要求的投运时间,再就是确实是电网承受不了。现在大多观点都认为电网容纳风电是有一个比例的,超过这个比例,电力系统就是承受不了。当然是不是真地有这样一个比例呢?可能也有运行上和管理上的问题。

  我们提出把风电作为负荷来管理的想法,火电水电是可控的,风电是随机能源,是不是可以把它当成用电负荷。这就对电网提出新要求,要掌握风电的规律,从理念上转变,因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随机电源,比如太阳能。

  我们的资源不是问题,实践证明,大多风电建成后比预测的好,原来认为可运行小时数2000多小时,实际可以达到2200小时,特别是江苏沿海。

  可以说,一些项目遇到限电问题,这里面既有电网问题、风机可利用率问题,也可能有管理问题、经济利益关系,比如风电上多了,火电就上得少了,利益受影响。这很难分清,要客观地评价可能非常复杂,也没有必要。我们主要就是利用政策来引导市场行为,给出电价政策,放开市场,企业自己可以选择投资还是不投资。

  特许权招标是阶段性产物

  《中国投资》:大型风电特许权招标是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史立山:风电特许权招标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是曾经推动风电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当时,大家对产业看不准不敢投资,那么国家就通过这项政策,对规定的上网电量承诺固定电价,保证电网公司投资建设连接风电场的输电线路和变电设施,投资者只需要算一下怎么赚钱,最低能以什么价格来做,然后通过竞标确定谁来投资。那么中标的企业就要在3年内保证建成。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上网电价,是结合了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的政策。

  这个做法不会永远做下去,现在,通过这个做法,推动风电的规模化发展、降低成本、支持制造业国产化的目标基本已经达到了。今后,建设单位就不一定都要通过招标选择,可以协商确定,主要进行设备招标,以支持国产风电设备技术的进步。其实今年已经这样做了,大家觉得很好,而且设备的价格也降得很快,支持了强势企业,以后如果设备企业做得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扶持企业了,那么设备这部分也会完全走向市场。现在企业多而且散,还需要集中支持几家,这种做法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基地里,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当然除了特许权招标,也通过各种方式核准了一批风电项目的电价。

  《中国投资》:当前的电价制度下,有些专家认为风电价格仍然偏低,不利于风电的健康发展,减税政策也不利于地方创收扶贫,对此您怎么看?

  史立山:电价问题,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永远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我们现在的风电价格是竞争形成的价格,包括机组的价格。今年招标的机组5000元一个千万,去年还是6000多,实际上已经降了很多,可能在一些个别地方,价格还要低一些。这也不是说企业就不能盈利,只是可能利润空间小。招标的意义就是:企业自己报价格,如果谁觉得价格低,可以先暂时不要做,让有能力有技术的企业先做,这是自愿的行为。

  其实,价格太高也不利于发展,会让行业投资变得很乱,所有的企业都要来干。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那些技术条件好的企业来参与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来做。

  税收也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政策要考虑到各方,现在增值税转型之后,给企业抵扣,但是地方就没有税收了,而所得税方面,其实风电企业目前盈利很少,基本上没有所得税。大家都普遍反映了这个问题,今后还要研究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