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铝力拓豪门宴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15:10  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 记者 王铮

  “中国企业因其国有背景在进军海外市场之时遭受阻挠已是常态”

  6月5日,中铝公司公告,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中铝公司总经理熊维平对媒体表示:“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于此同时,力拓宣布,与同为澳大利亚矿商的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西澳铁矿石生产项目签署非约束性协议。

  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于2009年2月12日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中铝公司已经就这项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交易所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此次备受关注的中国企业迄今最大海外投资交易,在离最后审批期限仅距10天时,戛然而止。

  据《上海国资》了解,此次交易告吹从表面上看是力拓毁约所致,但其中亦有教训值得中国企业界和政府反思。

  力拓毁约

  据澳大利亚分析家指出,力拓不惜巨资与中铝分手,与澳大利亚整个经济形势好转有莫大关系。

  “当初力拓的想法是急于获得中铝资金。因为力拓2008年度总负债为671.55亿美元,流动负债221亿美元,而其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1.81亿美元。”上海胜道投资咨询总经理邱红光对《上海国资》表示。

  他介绍,债台高筑的力拓迫切需要中铝的援助,而中国近年来对海外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铝亦希望掌控力拓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保障其资源供给。

  双方各取所需,于2009年2月公告战略合作协议。如交易成功,中铝将成为力拓单一最大股东,并将获得力拓集团两个董事会席位。

  但签订协议后几个月,形势已发生逆转。

  “力拓的股票一路上扬,5个月内几乎上涨一倍,力拓的财务状况也因此大为好转。可以说,力拓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资金压力比起半年前明显减轻。”市场分析人士称。

  力拓董事会主席杜立石的解释是:“金融市场已显著改善。由此产生了以下两点影响:第一,使得与中铝交易条款的价值显著下降;第二,使得我们有资格提出更符合我们利益、更具吸引力的交易条款。与此同时,我们有机会与必和必拓进行接触,讨论在西澳设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合资公司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实质性的价值。”

  但这仍是表面原因。

  “如果力拓的股价因为中铝的收购行为而上涨,那么再因为股价上涨而否决中铝的收购行为就显得十分荒唐。而在5月14日,力拓澳大利亚公司股价下跌11%,出现今年内最大单日跌幅,其根本原因却是市场对于中铝注资入股的可能性出现了悲观的预期。”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中国因素

  事实上,海外一直担心其资源受到中国政府控制,而澳大利亚政府对其铁矿石资源管控历来很严。

  这桩交易从一开始,力拓股东内部、澳大利亚政府就充满着不同的声音。2月9日,力拓新任董事长吉姆·棱因对力拓决定采用“中国方案”解决巨额债务的做法,而宣布退出董事会。中铝对力拓的第二次出手可以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来自澳大利亚政府的反对意见更甚。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铁矿石产业是澳大利亚核心产业,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因为中铝是中国政府控股的大型企业,面对19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一些保守阶层和议员从国家安全角度进行激烈反对。

  “中国企业因其国有背景在进军海外市场之时遭受阻挠已是常态”。众多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不仅仅是阻挠,对中国企业的收购的敌意而且推高了收购价格。

  “市场存在一个针对中国国有企业政策风险的溢价要求。而且为了应对这些要求,中国企业不得不放弃本应拥有的权利,如作为大股东对董事会席位的要求等等,退缩到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地位,尽管这样,却依然无法获得反对者们的谅解。”

  一位经济学家在其分析报告中说:力拓的股东们很可能在中铝获得足够多的投票权之后担心很多问题,比如:国资背景使得中铝的利益所在不会完全是商业因素,而包含了一些国家利益的成分;那么,在某些场合,力拓集团的利益和中铝的利益就可能发生冲突,即力拓的股东们担心在需要做出对力拓利益最大化但有损中国国家利益决策的时候,中铝不会和他们一条心。

  这种担心未必不正常。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天兵表示,力拓欢迎的是来自中国的资本,而不想要的是中国的控制。

  众多分析人士表示,中铝并购案失败不是中国企业遭遇的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

  资源安全

  中国对资源的渴求已是众所周知。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对资源类公司的表现非常抢眼。

  不仅是大型央企,即便地方国企也纷纷向外跑马圈地,

  近两年在“走出去”的号召下,国企开始连续收购:比如中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五矿集团收购澳锌矿公司,华菱钢铁收购FMG股权,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 兖州煤业收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紫金矿业连续在国外展开了3次收购行动, 中金黄金以2.06亿美元收获加拿大上市公司金山矿业,致海外对中国企业日趋防范和谨慎。

  据公开资料,近年来,中国对金属等资源的需求在全球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大幅提高,例如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从2004年的32.0%增加至2008年的49.8%,并且预期在接下去的两年里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至2010年将会超过世界需求的一半,达到53.8%。而中国对其他诸如铜、铝、锌等主要金属的需求也呈现出份额不断提高的走势,2008年分别占全球总需求的27.6%,34.2%以及33.2%。尤为明显的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铜需求的增长来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中国。

  这些数据足可见,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并无根本改变。至少多年来一直倡导的企业调整转型、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任何事物都有路径依赖,转型的痛苦代价是巨大的,比如加强研发,如何加强?高端研发需要资金、时间和专业团队,企业难以舍弃目前最容易的增长方式。”诸多市场专家表示。

  更何况,目前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仍然是低廉的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在这种政策背景和经济背景下,企业亦没有足够动力和理由选择更难的研发道路。

  可以预见,中国企业为保证资源安全仍会不断寻求海外并购,而境况绝不会改观。中铝只是冰山一角。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