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日报:成品油市场雾里看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 20:00  解放日报

  在上游成本传递和下游需求倒逼这两种决定因素之间,一场价格话语权的争夺战尚未见分晓。

  本报记者  杨群

  价格频动见怪不怪

  从加油站走进上海市民生活这些年的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这么频繁的油价变动。“最近这几个月,油价变化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采访中一位老司机这样的评价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驾车族的感受。就连中石化零售市场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如今已经走入了一个油价频频变动的时代,今后看到各油品企业调价应该见怪不怪了。

  要说“怪”,这种说法来自于人们对上海成品油市场定价铁板一块的固有认识。长期以来,上海成品油市场的汽柴油零售价格一般都牢牢锁定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价格上限,不同公司间出现差价的情况实属十分罕见。因此,看到除了国家发改委统一调价之外的市场定价变动,人们还是以此为“怪”。

  随着调价日益常态化,过去引以为怪的事情今后要见怪不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价格的频繁变动?首先是国际油价的因素。从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以巨幅波动,犹如坐着过山车上下起伏。虽然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全面与国际接轨,但国际市场的原油毕竟是我国成品油生产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原油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因此受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的间接影响也日渐深刻。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变化也是价格变动频繁化的原因。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按照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再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当国际市场原油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水平时,国家有关部门会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国家发改委多次根据国际油价变动情况而下调或上调成品油价,反应明显比过去更快。另外,根据新的定价机制,国家发改委每次调价后只对各油品销售企业的零售价上浮作出上限,不再像过去那样设置下限,这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给了各市场竞争主体降价促销的更大空间。

  多元市场博弈更多

  伴随着价格的变动,逐鹿上海成品油市场的参与者也更加多元化。

  当市场化运作的加油站刚刚出现在上海市场时,几乎清一色只看到中石化的加油站。可谓“先入为主”,早年在上海市场精心耕耘布局的中石化,一开始就占据了这里的大多数站点资源,加上多年并购运作,又把许多民营加油站收编麾下。到姗姗来迟的中石油加入上海市场时,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范围内适合设置站点的位置,几乎都已被中石化牢牢占据,难觅插足之地。即使到现在,中石化依然是申城成品油市场的“大哥大”,就站点数量来说,全市832座加油站中,中石化旗下的有545座,中石油的120座数量相形之下只是少数派,剩下的其他油品销售企业所属的加油站,一来数量有限难成气候,二来其所销油品也是从两大巨头手中批发而来,更没有话语权可言。

  但是,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要打破既有格局,高举降价大旗是最有效的一招。在上海市场身为后来者的中石油,用的就是这一招。在记者采访时,有好几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过去总是到中石化加油站加油的,“因为中石化在上海名气响,而且加油站随处可见”,但从去年开始许多“的哥”都转投中石油加油站,主要就是因为中石油主动挑起了多次降价竞争,90号汽油每升价格经常比中石化低5分钱,这个价格差看起来并不算很大,但对于耗油量大的出租车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竞争戏码的精彩还在于,除了两大巨头之外,更多参与者开始发出声音。高油价时代面临生存危机的民营油企,如今又恢复了生机,竞相推出低价招徕顾客。在一些驾车族聚集的网络论坛上,大家纷纷发帖比较哪里的加油站售价最便宜。

  量变激发质变。随着市场参与者愈加多元化,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从去年底开始,中石化也放下身段,出人意料地加入了价格竞争的行列。但或许是船大调头慢,或许是尚难适应竞争市场,中石化的降价无论在幅度还是范围上总显得相对保守,并且始终对价格战持保留态度。

  究竟谁掌话语权

  短期内国际油价反弹,间接给国内成品油价格带来上涨动力;而经济危机之下,各用油市场需求下降,又给各油品企业带来降价促销的压力。频频变动之后,国内汽柴油价格到底向上还是向下走?个中话语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针对最近一轮调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当国际市场相关油种一段时间内综合平均价格变化超过一定幅度时,国家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就会进行相应调整。可见,虽然国内外油价尚未接轨,但国际原油价格的确间接“遥控”着我国的成品油价格。 

  但另一种声音更坚信市场的力量,认为需求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未见好转端倪,受其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也出现降温,各生产领域需求不同程度放缓,制造业、运输业等成品油消费大户,均缩减了对成品油尤其是柴油的需求量。这样的情况下,成品油市场需求发生逆转,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油企的产品胀库,急于加快销售速度疏解库存。另外,也有成品油生产企业是在国际原油价格最高的时段购入原油进行加工的,他们也需要尽快完成销售回笼资金。一方面是需求端“胃口”缩减,一方面是供应端急于出货,这就难免出现价格下降趋势。虽然今年初中石化、中石油曾经达成新的默契,回归到相同的价格线,被外界评论为“联手托市”,并有能源分析师指出产销兼具的石油巨头有故意抬高批发价从而控制市场零售价之嫌,但这种脆弱的联盟很快瓦解,中石油又忍不住再次打出优惠价刺激销量。

  最近一次发改委调价不是市场预测的下调而是灵敏跟进国际油价反弹而上调,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除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更为灵敏之外,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越是终端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油品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低,对生产环节成本微动的敏感性也就越大。对于身兼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大型国有油品企业来说,就要直面这样的问题。这或许也是在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前,中石化中石油两次联手托市的原因所在。可见,在上游成本传递和下游需求倒逼这两种决定因素之间,一场价格话语权的争夺战尚未见分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