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控股集团副总裁陈东彪:没地就没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 刘宝兴

  “没有地就没有地位。”8月9日,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执行副总裁陈东彪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旭辉未来将继续在一、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寻找拿地机会。据悉,旭辉今年已经新进入9城,且在前7个月,旭辉共斩获45幅地块,新增项目总建筑面积60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23%。

  旭辉积极扩充土地储备的底气在于上半年合同销售的强劲增长以及已确认收入、核心利润等指标的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旭辉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71.5亿元,同比增长71%。陈东彪表示,鉴于上半年的优异表现,旭辉已上调2017年全年合同销售目标至800亿元。

  全年销售目标800亿

  8月9日,旭辉控股集团发布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旭辉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71.5亿元,同比增长71%;合同销售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2%;合同销售均价为18400元。

  与此同时,旭辉的盈利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旭辉上半年核心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增长62%;核心净利润率13.7%,相比去年同期增加2.9个百分点。

  陈东彪表示,核心利润率的大幅增长归功于旭辉近些年来对产品的调整。据悉,自2016年开始,旭辉就加大对改善型产品的开发;2017年上半年,旭辉的产品结构中,改善型住宅比例超过50%。得益于此,上半年旭辉结算毛利率提升4.5个百分点至31.6%。

  鉴于上半年的优异表现,旭辉表示,已上调2017年全年合同销售目标,由原定的650亿元,调升至800亿元。根据最新数据,截至7月31日,旭辉以557.1亿元排名全国房企销售排行榜TOP15,同比大幅增长70.9%,已完成上调后目标近七成。“千亿是一个门槛,如果今年过不了,那一定是明年会到千亿。” 陈东彪说。

  继续寻找拿地机会

  在旭辉看来,上半年业绩的持续增长,得益于旭辉对一二线热点城市的前瞻性布局,以及对区域市场的精准研判。

  近两年来,旭辉在热点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锁定了大量的可销售货源。报告指出,旭辉2017年上半年有97%的合同销售收入来源于其深耕的一二线城市。

  陈东彪表示,在拿地方面,旭辉一贯坚守“稳健经营”的原则,避开热点高价地,拓展潜力洼地,并通过谨慎拿地、合作开发实现精准投资,降低风险。据悉,进入2017年以来,旭辉新进入9城,全国化布局再次完善。不仅接连在北京、上海、合肥、重庆、杭州、苏州等地落子,进一步巩固华东和华北布局,还新增东北及中西部布局,进入青岛、大连、成都、西安、郑州;战略性进驻环沪都市圈层,进入无锡、太仓、嘉善、温州;并开拓全新的粤港大湾区进入香港。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旭辉新斩获32幅地块,截至6月底,旭辉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达2210万平方米,总体平均土地成本约为5800元/平方米(不包括香港项目);今年前7个月,旭辉共斩获45幅地块,新增项目总建筑面积60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23%。

  陈东彪表示,旭辉未来将继续在一、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寻找拿地机会,“基本不会进四线城市,如果是要进入四线城市,要看是否为环上海、环渤海、环北京等区域。” 陈东彪强调,旭辉选择进入一个城市的标准,是看这个城市是否有购买力。

  此外,在拿地方式上,旭辉将加大收并购的比重,通过二级市场并购来降低拿地成本。陈东彪还强调,未来旭辉会继续运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小股操盘”模式。

  严控企业负债率

  陈东彪指出,旭辉正在通过发行低息外债,提前赎回美元高息票据等手段,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旭辉现在净负债比率为59.3%,较2016年底上升8.9百分点,但仍处于稳健水平。

  陈东彪表示,旭辉的负债率水平在业界是比较低的,在高速发展的时候旭辉需要外部融资,但旭辉希望负债率指标不超过70%。

  他还指出,虽然今年房地产市场处于高位平台期,不确定性增加,但是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低,未来行业兼并收购浪潮汹涌,资源竞争激烈。在下半年,旭辉将继续关注规模、关注财务质量,持续推进城市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旭辉通过配股,合共集资超过24.2亿港元,并成功引入平安人寿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完成交易后,平安将持有旭辉约9.9%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