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美联航暴力赶客“连累”芝加哥航空局 被议员质疑失职

  来源:界面

图片来源:傅颖聪 / 界面新闻

  美国当地时间4月13日下午,芝加哥市议会航空委员会在市政厅召开紧急听证会,芝加哥航空管理局的官员和美联航相关负责人对此前美联航动用暴力赶客为自己的员工让位事件接受议员询问并作出回应。

  在听证会现场,在议员伯克(Edward Bucker)的强硬追问下,芝加哥航空局主管埃文斯(Ginger Evans)承认航空部门失职。埃文斯说:“我对警官的行为表示非常抱歉。”

  对此,芝加哥航空管理局的负责人表示,目前,三名涉事警察已经被停职,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界面新闻在现场看到,此次听证会的问询焦点在于执法程序的问题。此前社交媒体上公布的视频中拖拽乘客亚裔医生陶大卫(David Dao)下飞机的几名警察属芝加哥航空部门(Department of Aviation)而非警察局管辖。按照芝加哥的规定,航空警察也必须符合一般警察的标准,但不能持有武器。

  埃文斯说,今年1月,航空部门已要求将制服上的“警察”(police)二字换为“保安”(security),相关人员也应自称安保人员而非警察。

  “现在已经快5月了,为什么你们的人员衣服上仍然写着‘警察’?”伯克逼问道。

  “这是我们正在调查的问题。”埃文斯说。

  “你们有针对执法人员的通令(general order)吗?”伯克问。

  埃文斯先是闪烁其词地提到有关于机场安保的规定,但当伯克第三次提出这个关键问题时,她承认对这个所谓通令“不了解”,“ 没听说过”。

  于是,问题被抛到一旁的副主管雷丁(Jeff Redding)。雷丁说,他们没有所谓的“通令”,但有“标准操作步骤”(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但在伯克的再三追问下,雷丁说自己对“标准操作步骤”也不熟悉。

  雷丁说,航空部门针对类似事件有协议规定,当接到投诉时,相关执法人员会赶到现场。首先向投诉者了解情况并做出判断,看只是乘客服务投诉还是飞机上具有潜在危险。按照协议,如果没有安全威胁,只是关于服务的问题的话,执法人员不会登上飞机。 

  美联航也再次对此事致歉。负责公司和政府事务的经理玛格丽特·史密斯(Margaret Smith)说:“我们对此深表歉意。我们保证这种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美联航芝加哥枢纽的执行副总裁约翰·斯莱特(John Slater)也对备受质疑的“随机”选出四位下机乘客问题回应称,这四位被要求下飞机的乘客选择是根据他们最近的飞行状态来确定的,包括他们付的机票价格和登机时间。

  莱斯特说,这次事件不是超售机票的问题。超售机票是业内普遍做法,也被交通部门允许。一般来说都会有乘客自愿让座,但这次情况很奇怪,“我在奥黑尔机场工作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种情况。”他说。 

  在听证会现场,美联航和航空局都表示,关于事件的调查正在进行中,具体调查报告将在4月30日前公布调查结果。

  4月12日,在全球的声讨和抵制浪潮中,美联航CEO接受美国当地媒体采访时解释了他对暴力赶客事件的看法。与此前指责越南华裔医生乘客“好斗”制造麻烦相比,这次他的态度大不相同,使用了“Shame”(羞耻)这个词来形容这起可怕事件,并表示道歉。

  当主持人问他是什么错误导致了这样不幸的事件时,美联航CEO坦承,这是美联航的内部制度造成的问题,因为现行制度让美联航一线的员工无法以符合常识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

  美国当地时间9日傍晚,美联航从芝加哥飞往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UA3411航班要求4名已登机乘客推迟行程将座位让给该公司机务人员,其中3人服从离开,一名亚裔乘客表示自己是医生需要次日出诊而拒绝,被实施暴力并强行拖拽下飞机,嘴部受伤流血,精神受到刺激。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名乘客是从越南移民美国的华裔,现年69岁。

  机上乘客将手机拍摄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后,在美华裔10日起向白宫联名请愿,呼吁联邦政府进行调查。目前,签名人数已超过白宫回应所需的10万人次。

  白宫发言人斯派塞11日在白宫例行发布会上说,美联航暴力驱逐乘客下机事件“令人困扰”。他说,他确定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看到相关视频。美国交通部已于10日宣布将调查这一事件。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呼吁联邦政府进行更彻底的调查。

  同时,在中外社交媒体上,“抵制美联航”“拒绝乘坐美联航”等标签迅速走红,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乘坐美联航的负面体验,并宣布以后绝不乘坐美联航飞机,美联航股票11日一度大幅下跌,超过6亿美元市值蒸发。

  13日,美联航事件受害人的女儿和代理律师Demetrio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陶大卫被打掉两颗牙、鼻梁骨折、脑震荡,并指控航空公司欺凌顾客已经太久了。目前,陶大卫已经出院,但他仍将需要后续的外科整形手术。

  本文作者傅颖聪系界面新闻驻芝加哥特约记者

责任编辑:胡青山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