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9日18:2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5月19日消息,格力电器今日举行股东大会。针对公司去年营收大幅下滑近400亿元,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会上解释称,公司去年自行下调空调价格是销售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强调系“人为进行调整”。对于有股东认为目前格力市值较低,担心有“野蛮人”进行恶意收购,董明珠表示不可能发生。

  营收大幅下滑系下调空调价格所致

  据格力电器年报显示,2015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977.45亿元,相较去年下降29.04%;净利润125.32亿元,较去年下降11.46%。而此前,格力电器在2012、2013、2014年度是连续三年每年营业收入增长约200亿元。营收方面的明显滑坡引发了市场对于格力经营的担忧。

  对此,董明珠在今日举行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解释称,影响2015年营收的主要因素是格力自行下调空调价格,让利幅度在160亿元-180亿元之间,她强调这是“人为进行调整”。

  同时,董明珠也表示,消费市场下行以及消化往年空调销售等因素也对格力去年营收造成影响。但她同时指出,尽管销售下滑,但是格力的市场份额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接近50%,净利润率也由6%升至12.55%。

  前几日,董明珠在她的首次自媒体公开课上曾这样表述,“很多人就说格力有问题,格力不行了。你的企业究竟是否有问题是你自己来判断的。经常有人讲说这个人不行了,外面很漂亮,但是已经得癌症了。虽然我穿得破一点,但是体格强壮。”

  野蛮人进入格力?董明珠称不可能发生

  格力电器目前市值约在1100亿元,而自有资金高达800亿元。有股东就认为格力市值较低,股权分散,担心有“野蛮人”觊觎格力巨额自有资金,恶意收购格力电器,或是出现类似万科与宝能系的风波。

  值得一提的是,在格力电器2015年财报中,一家由美的集团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何享健父子持有的公司——宁波普罗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入了格力电器前十大股东名单,这一度引发投资者各种猜测。然而,在格力电器2016年一季度报中,美的关联方又从前十大股东当中消失。

  对于股东的担心,董明珠认为不可能发生。“我们与万科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是制造业,没有尽心尽力投入企业(管理)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制造业。”而对于希望借助资本运作发“不义之财”的人,“社会不会允许他存在”。

  银隆新能源收购尚未完成 存在谈判压力

  今年3月,格力电器宣布拟发行股份以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司股票停牌。银隆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技术研发,该公司旗下控股一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若收购完成,格力电器有望间接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今日有股东就问及格力筹划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原因,以及何时结束停牌。对此,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解释道,由于银隆新能源资产规模较大以及股东数量较多,审计评估和收购谈判均未完成,“存在谈判压力”,因此公司股票申请继续停牌。

  “为什么收购银隆?我们看重的是它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望靖东表示,空调市场整体规模在下滑,按照目前的空调市场结构,格力要借助单一主业难以实现长远的产业目标。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较快,格力管理层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前景,因而选择这个领域发展。

  格力手机2代预计今年6月上市

  格力早前推出了自家的第一代智能手机,但饱受“低配高价”的市场争议。在今日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向股东们正式介绍了此前媒体宣传为“国内顶配”的格力手机2代,推荐股东预订。据了解,该款手机售价约在3300元每台,预计正式上市时间是今年6月1日。

  对于有观点称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红海,董明珠并不认同,“真正的红海是自己,没有技术没有创新就是红海。”她认为全球手机市场庞大,智能手机产品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新浪财经 王茜 发自珠海)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阅读

股市进入充分释放风险的新阶段

经济和股市同时结束了之前依靠外力的“抵抗式反弹”(经济依靠强行加杠杆、股市依靠国家队,但都后患无穷)而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经济和股市都会充分释放风险,承受短期之痛也自然不可避免。

造假在A股就没有断过

很多人现在都懒得造假,老板一高兴,说停牌吧。干嘛停,就说重组呗。股民一听,兴奋啊,开盘追进去。股票涨了几天,老板一看,韭菜进来的差不多了,马上再次下令停牌。过一阵看到大盘指数不错,开盘来了一句:不好意思,重组没搞成。

供给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官员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他们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

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

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0